一个务实的美国有多强?尼克松和基辛格如何实现惊天逆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3:52 1

摘要:当一个国家能够将两种力量融合在一起时,它就会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和活力。因此,英国的殖民主义者会将自己的侵略行为描绘成先进种族对落后种族一种拯救。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股强大的驱动力:一种是现实利益,一种是道德热情。

当一个国家能够将两种力量融合在一起时,它就会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和活力。因此,英国的殖民主义者会将自己的侵略行为描绘成先进种族对落后种族一种拯救。

而美国为了向民众说明冷战的合理性,经常将美苏对抗比喻成正义与邪恶,上帝与撒旦之间的一场较量。

美苏冷战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动员效率非常高,能够让公众迅速建立谁是敌人和谁是朋友的共识。

经过数十年的冷战,美国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是极其成功的。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是,直到现在,对一名美国政客最严重的指控不是他搞腐败、以权谋私,而是他在“搞共产主义”。

然而,这种道德批判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一件事情从利益上符合国家的立场,但是从道德上不符合此前的宣传,推进起来就会面临极大的阻力。

1968年,由于在越战中的长期失败,美国一味地依赖军事力量进行扩张的路线遭遇了重大挫折,正在执政的民主党政府受此影响也遭到了选民的抛弃。

新上台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需要为冷战制定新的政策路线。

此时的他在国内面临两个条件:一是军方即便可以无所顾忌地向政客们施压,却不能无视巨大的伤亡带来的内部压力,因此强硬的将军们也不得不承认此前的政策路线需要改变。这对尼克松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理查德·尼克松

但同时,尼克松也面临着一个不利的条件:经过长期的宣传,美国国内已经彻底将“共产主义”污名化,任何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合作或妥协都会招来指责,大大压缩了白宫的外交选择空间。

而且很少为中国人所知的是,尼克松本人其实是靠着极端反gong的标签,在美国政坛起家的。

于是,一个巨大但极端重要的疑问出现了:这样一位总统为什么能够打破国内强大的政治惯性,通过与新中国建交彻底扭转了在亚洲的被动局面,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白手起家

Starting from scratch

1945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发表了讲话。

此时,主席台的最右边坐着一位叫做阿尔杰·希斯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他此刻的公开身份是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的秘书长,并且曾经作为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参与了雅尔塔会议,后来还担任过国务院特别政治事务办公室主任。

那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样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竟然是一名苏联间谍。他将在两年后被一名叫做理查德·尼克松的年轻议员挖出来并定罪。

阿尔杰·希斯

不过,1945年的尼克松还在巴尔的摩的海军服役,利用他的律师经验为部队处理合同问题。这时,一封信改变了尼克松的一生。

原来,加利福尼亚州第12国会选区本来是共和党选民占多数的一个选区。但是,由于共和党的内部争斗,这一席位长期被民主党众议员杰里·沃里斯(Jerry Voorhis)占据。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共和党成立了一个“百人委员会”,并向社会征集优秀的候选人。于是,这位老朋友在信中鼓励尼克松争取这一机会。

同时,尼克松的母校,惠蒂尔学院的前任校长沃尔特·德克斯特(Walter Dexter)也向委员会推荐了他。

于是,尼克松离开了海军,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密集竞选活动。律师的从业经验,海军服役的经历,再加上杰出的辩论才能,尼克松很快便证明自己具有一名优秀政客的素质。

而且,在第一次选举过程中,尼克松便攻击他的民主党对手沃里斯与一个共党团体有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46年,尼克松击败沃里斯,顺利当选众议员。

尝到甜头的尼克松在1947年底,加入了众议院反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专门调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或与共产主义有联系的组织、公民以及公职人员。

正是在此期间,尼克松主导调查了轰动一时的“阿尔杰·希斯间谍案”。

阿尔杰·希斯间谍案

由于阿尔杰·希斯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政府官员,并不符合民众对间谍的想象。这一案件在美国的影响力,相当于著名的剑桥六杰间谍案给英国人带来的震撼。

此案也将尼克松推到了公众的聚光灯下。凭借案件的影响力,尼克松仅仅做了四年的众议员,便成功进入参议院,并在2年后被艾森豪威尔选为美国的副总统。

至此,踏入政界短短六年时间,这位在海军从事文职的中尉便依靠反gong事业,成为了白宫二号人物。

而艾森豪威尔之所以选择尼克松作为副手,目的之一也是让他在总统大选中干“脏活”,也就是负责寻找竞争对手的丑闻,然后进行诋毁和抹黑。

尼克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因此获得了艾森豪威尔的赏识。

艾森豪威尔给了尼克松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让他在自己缺席的时候负责代管内阁和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不过,尼克松本人尽管从“反gong事业”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但是他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者,对所谓的“意识形态”并不迷恋。

也就是说,他仅仅是把“反gong”作为获取政治权力的工具,而不是出于任何信仰。如果“反资”能够达到同样的目标,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进去。

实际上,在很多白手起家的美国政客身上,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由于缺少政治背景和资源,他们往往需要扮演成狂热的意识形态信徒,来捞取政治资本;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又是极致的实用主义者,对于做出违反意识形态路线的决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种特点在尼克松准备冲击总统宝座时,变得更加明显。

2.政坛高手

Political master

1968年的美国大选,民主党内部由于越战的失利变得四分五裂,给共和党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于是,民主党政府派人与越南进行秘密谈判,希望能在选举进行之前达成停战协议,以帮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挽回民意。

休伯特·汉弗莱

另一边,尼克松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也向媒体暗示,他有一个“秘密计划”可以在越南实现“光荣的和平”。

但实际上,尼克松此时不仅没有任何计划,而且还在暗中破坏现任民主党政府在越南达成停战协议的努力。

1968年5月,民主党内广受尊敬的外交政策元老哈里曼代表美国政府在巴黎与越南方面进行接触,商讨停战事宜。

大致同一时间,尼克松委托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与南越政府联系,要求他们强硬起来,破坏和谈,并承诺共和党政府上台后将对南越开出更优厚的和谈条件。

同时,另一个重要人物,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也在此时登场了。

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本来是另一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的外交顾问。

他很早就认为美国应该结束越南战争。而那时的尼克松一直以强硬反gong的立场著称。基辛格以为他是所有总统候选人中最不可能与北越妥协的一个,因此他称尼克松是本届大选中“最危险的候选人”。

当尼克松击败洛克菲勒,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基辛格一度感到非常沮丧。

不过,在深入了解尼克松之后,基辛格很快便看出了他并不是一位痴迷于口号的人,仅仅是把反gong当成一种方便的政治工具。

于是,基辛格联系了尼克松的竞选助手,表示自己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帮助尼克松获胜。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尼克松做间谍,刺探民主党政府与越南和谈的进展。

1968年9月17日,基辛格向民主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哈里曼写了一封信,谎称自己已经与共和党决裂,希望能用他的专业知识为和谈做出贡献。

随后,基辛格在巴黎拜访了哈里曼,并通过与工作人员交谈打探和谈的进展。

就这样,尼克松一边掌握了巴黎和谈的情况,一边教唆南越政府破坏谈判。

10月30日,南越方的和平代表团单方面宣布退出和平谈判,直到第二年1月份才重返巴黎。

然而,那时,美国大选投票早已结束了。

最终,尼克松仅以0.7%的微弱优势战胜了民主党对手汉弗莱,赢得了大选。假如民主党政府能在大选前达成和平协议,那一年的选举结果或许真的会因此改变。

不过,历史不容假设。尼克松靠着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终于坐上了总统的宝座。而辅助他完成这一切的基辛格也得到了丰厚的奖赏,成为了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

这个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政治组合终于正式出道了。

尼克松和基辛格

从某种角度看,他们是一对完美的搭档,在很多方面既相似又互补。

比如,他们同样都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人物走到美国的最高权力中心,因此他们都遵循极致的实用主义原则,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包袱。

同时,他们的内心都极度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极度希望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另一方面,基辛格能够为尼克松提供他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尼克松的权谋和手腕则可以保证基辛格安全地推进他们制定的计划。

就这样,两个同样精于算计,同样野心勃勃的实用主义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

3.水到渠成

Go with the flow

1972年的总统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没有悬念的竞选之一。自始自终,尼克松的民调都保持领先,并以60.7%的成绩创造了共和党历届总统选举中赢得最大份额普选票的记录,轻松连任。

而尼克松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大受欢迎,是因为他领导下的美国学会了一件事:即使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也应该审时度势,学会与各种力量打交道,而不是像讨伐异教徒的十字军一样四面出击。

这种基于现实力量对比来制定外交政策的做法,便是现实主义的外交风格;它的反面则是纯粹根据“道义原则”或“价值观”来指导外交政策。

而尼克松和基辛格恰恰都是只看重实际结果,不喜欢把“道义”和“价值”挂在嘴边的类型。并且,美军在越南面临的巨大麻烦,又足以让他们将内心残存的道德热情抛之脑后。

在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在东南亚部署了超过50万军队,每周平均有300名士兵在越南的丛林里死亡。

驻南越美军

这样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既不可持续,又在美国社会中掀起了巨大争议。但是,假如美军承认失败,突然撤离越南,也会严重损害总统的声誉。

尼克松需要寻求某种安排,既能允许美军撤退,又能让南越政府不至于崩溃,至少不在他的任期内崩溃。

于是,尼克松提出了一种“越南化”的战略,也就是向南越军队提供训练和武器装备,让本土部队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战场上的美军置换出来。

后来,尼克松将这种“只提供武器装备,绝不亲自下场”的策略扩展到了中东地区。这一路线也被称作“尼克松主义”,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1969年底,尼克松开始从越南分阶段撤军,赢得了公众的极大认可。

但同时,他认识到美军要想体面地撤出越南,就要接受美国也需要与其他大国妥协的事实,削弱北越获得外部援助的能力。因此,从入主白宫的第一天起,尼克松便开始设法打开与新中国的沟通渠道。

1971年7月,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抵达北京。第二年2月,尼克松如期访华,成为第一位在任期间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

以此为杠杆,美国还撬动了与苏联的缓和,推动了美苏首脑峰会的召开,又使尼克松成为第一位到达莫斯科的美国总统。

那一年,美国终于如愿从越南撤出了大部分军事力量,奠定了尼克松在1972年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基础。

回顾尼克松政府实现这一系列惊天壮举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与其说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天才战略家的精密设计,更像是一个面临困境的领导者在一步步尝试解决眼前难题过程中自然浮现的答案。

这其中的每一步决策都不存在任何智力上的困难,难的是抛弃那些在长期敌对宣传中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切实际的漫天要价,以及自以为“天命所归”的傲慢。

当然,尼克松也绝非温情脉脉的善类。轰炸柬埔寨,推翻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支持阿根廷军政府的恐怖统治,面对那些没有反抗之力的弱小国家,尼克松政府丝毫没有手软。

智利政变

但是,美国在做这些事之前是否能编出一个高尚的理由来,对于这些被侵略的国家来说并没有本质区别。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上帝的最虔诚信徒,向着弱者挥下了屠刀;而满嘴谎言的魔鬼在对等的实力面前,也不得不遵守诺言。

讽刺的是,尼克松这位极致的实用主义者最终还是倒在了道德审判之下。

1974年8月9日,由于水门事件丑闻的影响,尼克松辞去了总统职务。他的继任者福特基本上延续了尼克松的政策。

第二年4月,南越首府西贡陷落,漫长的越南战争终于迎来了正式的结局。福特政府相当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尼克松原本只是为了解决从越南撤军的问题而做出一连串决策,却酝酿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世界局势开始在一条谁都没有预料过的道路上飞速演进。

来源:棱镜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