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邻国马来西亚,不像泰国、菲律宾政坛“厮杀”那样引人注目,却总是闷声搞大事,又无声无息地书写着多元融合的旷代传奇。
“人类未来在马来西亚?”
这个邻国马来西亚,不像泰国、菲律宾政坛“厮杀”那样引人注目,却总是闷声搞大事,又无声无息地书写着多元融合的旷代传奇。
闷声搞大事,不是华人,而是马来人。
第一件大事,就是蜂拥华校。
“我们本来就会讲马来语,读华小多掌握一门语言,以后发展机会更多。”51岁的再娜跟《联合早报》记者说,她机缘巧合进了华校,她的三个孩子也都上了华校,全家5口在家讲中文。
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华族家庭平均月收入10660马币,印度家庭约8000马币,而马来家庭则约7000马币,上华校不就等于自家门口免费的国际学校,学会中文,融入华族同学圈子,跃迁更高社会阶层不香吗?
所以,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排斥”?经济发展了,大饼摊大了,“认同”不就有了?
再者,世界东方屹立着两个新兴大国,马来人可借由印度族群通道优势,发展与新兴人口大国印度的经贸关系;更可以借由华族通道,搭上快车分享发展红利,2024 年中马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 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这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旨,但如果没有这件事,也就没有下一件事发生的可能,而下一件事,则完全盖过了蜂拥华校,就是刚刚改选的民行党高层惊现2名马来人,其第四副主席谢瑞詹、副宣传秘书雪芙拉是马来人。
这便是第二件大事。
因为这不仅代表着越来越多马来人认同民行党多元融合战略,更是民行党愿意撕下族群标签的里程碑事件。
因为民行党海纳百川,不仅马来人蜂拥挤进民行党,更有印度裔涌进华党,比如民行党主席哥宾星、第五副主席阿鲁古玛均是印裔。
然而拉曼大学政治与新闻系助理教授刘惟诚则表示忧虑:改选后的民行党纵然有壮志无数,但摆在眼前的党内变数,以及党外的现实环境,预示着他们要突破困局,争取全民支持的改革之路,将会漫长且难行。
总的来说,就是“步子迈得大了,怕扯着蛋。”
2025年3月16日,马来西亚民行党党选结果出炉,秘书长陆兆福顺利蝉联,焦点人物林冠英从主席转任顾问。
1.“林家王朝”瘦死骆驼比马大。
刘惟诚认为林冠英在党内依旧获得超过半数代表支持,而这些都是元老以及各州的中坚派,说明林家影响力与基本盘依旧存在。
虽然其胞妹落选,但一些曾被标榜为林家嫡系领袖并没有被挤出中委(30人),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成为第三高票中委在9名中女中委中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林家在民行党中委依旧保持强大实力,这也难怪林冠英在3月16日结果出炉当天表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外来和尚不一定好念经”。
刘惟诚认为入选民行党中委的马来人谢瑞詹和雪芙拉,能否争取来更多马来人选票是一个问题。比如马来社群还是将焦点放在固守族群观念上,认为这两位有点“离经叛道”,这意味着马来社群对华人政党仍有所保留。
3.“送神容易请神难”?
《联合早报》国际新闻副主任范晓琪则不看好民行党撕下“为华人抗争”的基因标签。
她认为,不能一味地争取马来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忽略党的立足之本——华社的权益和感受。
她说,林冠英在马国有“林神”的外号,源自2012年他出任槟州首席部长期间,强硬和傲慢的作风被揶揄为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神”。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民行党这次改选就是“送神”,上文也提到了“送神难”,除了林家实力依旧强劲外,林冠英的敢怒敢言形象是对手贴上的,也是深受华族认可,过去几届大选皆获超高华族支持,最高峰达95%。
因此,民行党想要“送神”,就是要争取马来选票,当然,“送神”行动或许也是陆兆福能否摆脱林家王朝影响的关键举措。
但倘若不能把握平衡,既失了华族民心支持,也没有争取到马来选票,那就是面临“两头不讨好”危机。
4.对手也不会无动于衷。
民行党想要战略转型,另外一个华人政党马华会不会趁虚而入呢?
现在民行党与公正党联合执政,有些事情就不太好说,尤其是执行多元融合战略后的民行党,将更加“多做少说”,这就给了马华公会机会。
比如,春节期间传出的吉隆坡市政局曾计划拆除茨厂街牌坊上的中文字,仅保留马来文街名的传闻。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在2月23日出席新春大团拜时指出,茨厂街是华人早期在马国奋斗的象征……,保留中文招牌不仅是对华人历史的尊重,也能展现国家对各族文化与社群的包容。
马华公会亮剑了,就看民行党如何接招。民行党吉隆坡联邦直辖区主席陈国伟说,吉隆坡市长麦慕娜已亲自向他证实没有此事。“这件事从头到尾毫无根据、无中生有,像是一场廉价的政治宣传。”
由此可见,民行党多元融合战略面临着内部反扑、外界认可、华族情感与对手博弈等四大困局,但从大战略来看,民行党又不得不转型。
形势比人强。
马来西亚1963年建国,马来人占比约50%(加上原住民),华人占比35%,印度人约10%,其他族群5%;
2000年,马来人升至67%,华人降至25%,印度人也降至7%。
2024年华人比例再降至22.4%,印度人也降至6.5%。
按照《环球时报》2017年2月21日报道引用数据,到2030年,马来西亚华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将从1957年的37.2%下降到19.6%。
一来马来西亚长期奉行“马来人至上”政策,在教育、参军、参公等方面优待马来人,在公务员队伍中,马来人最多,华人极少,2015年不到10%,导致华人、印度人不断移民;
二来马来人生育意愿强烈,印度人次之,华人意愿最低。
马来人认为孩子是安拉的恩赐,严禁堕胎,也不积极避孕,所以马来妇女生育率较高,基本上在3.5%左右,而华人生育率下降较快,2000年为2.6%,2010年为1.5%。
华人已由主体民族之一转变为少数族群,那么固守华裔族群的民行党若不进行转型,则无法保持在国会影响力,进而影响华族根本利益。
1.政坛力量此消彼长。
民行党之所以走向多元,其实也是拜2位传奇人物所赐。
第一位是马来西亚传奇总理马哈蒂尔,任职总理22年,强势而恋权;
第二位是民行党二代掌门人林冠英,同样政绩卓著,同样强势而恋权,这两位也搭过班子。
而时代真的很巧。
马来人出了另外一个世界级传奇人物——安瓦尔,主张多元融合;
华人也出了一位多元融合领袖——民行党第三代秘书长陆兆福。
现在这两位不仅是战略盟友,更是多元融合理念的同盟。
首先进行改变的并不是华人,而是马来人。
随着1999年马哈蒂尔公开打压安瓦尔,马来人不再视巫统为唯一的代言人,他们的选票一分为三,安瓦尔的公正党三分天下有其一。
而纳吉的“一马”丑闻则直接葬送了马来人对巫统可怜的信任,给了安瓦尔成为马来人共主的机会。
2.“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
据范若兰等著的《马来西亚史纲》记载,2015年7月11日吉隆坡刘蝶广场发生马来青年与华人商家的冲突,起因是一个马来青年在刘蝶广场偷手机,被华人店员发现并报警,此人后来纠集朋友来商场报复,引起流血冲突,有4名民众和3名记者受伤,网上传言发生族群冲突和排华骚乱。
马来西亚警方在两日内平息骚乱,并强调这不是族群冲突,而是一起治安案件,逮捕了数位闹事者和造谣者。
事件之后,马来西亚各方都呼吁不要从“种族主义”看待这起事件。
一名马来人自动发起“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运动,社交媒体用户互相转发一张“华人、马来人及印度人三大族群相挺的族群融合图片”,以及传达“请停止散播种族性言论”的信息。
一位马来人在网上撰文,指出如果对友族种下恨意的种子,那么一丁点事情就可能成为种族课题,他认为,“失去经济是因为马来人懒惰,生意失败是因为马来人失去竞争力;根治的方法不是把华人和印度人赶走,而是积极主动。”
这篇网文因反映了各族群和谐共处和反对马来种族主义的愿望,而得到大量点赞和转发。
此外,Z世代选民的“议题投票”倾向更加务实,民行党若能在气候政策、数字经济等领域构建话语权,这可能比单纯吸纳马来族裔高层更具战略意义。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不再固守族群议题,这为多元融合战略提供民心基础。
3.善用华人优势。
第一,嵌入华人东南亚商业网络。2023 年福布斯马来西亚富豪榜前 10 名中 9 位为华人,其企业贡献了全国 70% 的私营经济产值,更为重要的是华人构建了覆盖东盟的供应链体系;
第二,善用华人跨国科技网络。在半导体领域,华资企业极具优势,且其技术团队与深圳半导体行业协会形成跨境协作网络;
第三,借势华人郑和海洋文化。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即便是奉行“马来人至上”的马哈蒂尔也非常钦佩地承认:郑和文化影响下的华人是温和的、务实的。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可转化为制度创新资源。
更何况,一直奉行多元融合战略的安瓦尔。
他说:“对马来西亚人来说,中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正面回应中国投资引发的马来族焦虑。
从马克思哲学角度看,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如果没有安瓦尔像名将汉尼拔一样抵住来自保守政党的族群叙事正面强攻,就难有陆兆福轻骑兵两翼包抄的可能。
也就是说,有奉行“马来人至上”的马哈蒂尔,势必成就了强势抗争的林冠英;
有奉行“多元融合战略”的安瓦尔,势必也成就了温和务实的陆兆福。
因此,民行党多元融合是否可行?关键在于马来人对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的选择。
答案或许就在于“看见更大的世界,认知更真的世界!”
这不仅需要政治精英具备超越短期利益的历史视野,更需要马来西亚社会各族群在文明互鉴中培育 “命运共同体” 意识。
让我们继续放大视野,当今马来西亚的实践,正在为全球化时代多极世界共存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实验样本。
老规矩,点赞转发分享就是支持诗一世界!
信息来源丨《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史纲》等;声明:本文为诗一世界原创,基于权威媒体报道与学术理论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诗一世界是我在头条的唯一账号,本人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头条原创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诗一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