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这种传染病正高发,流脑真相大揭秘!怎么预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3:19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卷第9期:《2022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2年第28卷第5期:《中国流脑疫苗接种现状与策略优化》

唉,这事儿我得说,得反复说,说破了嘴都不嫌多。

这“流脑”啊,真不是个省油的灯,也不是你以为的小感冒,它一出手,就奔着大脑和命去的。

你看啊,最近天气忽冷忽热的,跟变脸似的,一会儿穿羽绒服,一会儿短袖上阵,咱这免疫系统也跟着晕头转向。医院门诊这阵子,家长抱着娃来得那叫一个多,发烧、呕吐、脖子硬、犯迷糊,一个接一个。

你别说,还真有几个查出来是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咱们常说“头疼脑热”,那是小打小闹,喝点热水、躺一觉,多半能好。但流脑这玩意儿,它是“明抢”的,不是“偷摸”的。

一旦感染,它直接冲着大脑和脊髓膜下手,脑袋里那层膜,一旦发炎,后果不堪设想。

你以为脑膜炎只是烧一烧?错!高烧、惊厥、意识模糊、昏迷,严重的甚至几个小时内就休克、休克完了就呼吸衰竭,命都没了。

医学上这叫“暴发型流脑”,真是一眨眼的事儿。

有一年春天,我坐诊的时候来了对年轻夫妻,孩子才8个多月,前一天还好好的,晚上开始烧,第二天早上脖子就变硬,眼神发直。送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意识不清,最后抢救了三天,没能拉回来。

那种“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的懊悔,家属哭到嗓子都哑了,我到现在还忘不了。

咱话说回来,流脑不是年年都有大流行,但每年春季,它总是悄咪咪地蹿出来搞事。尤其是2到5岁的孩子,那叫一个“最招它喜欢”。

为啥?因为孩子小,免疫系统还没“练家子”,抵抗力差不说,咱们大人还总爱带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你想啊,春游、踏青、早教班、托儿所,那人挤人的场面,不就是给细菌“开趴体”吗!

而且,流脑这家伙不是靠空气传播,它是靠飞沫和密切接触。

你抱一抱、亲一口、共用餐具,就可能让细菌搭上“顺风车”。

很多人一听流脑就说:“我家孩子小时候打过疫苗了啊!”是,打过,但你知道你打的是哪型吗?还记得是哪一年打的吗?疫苗的保护力是不是已经下降了?

流脑最常见的型别是A群和C群,但现在B群和W135群也在悄悄冒头。

咱国家的免疫规划里,一类疫苗主要是预防A群和C群流脑的,但B群目前还没纳入常规接种。

也就是说,有些人以为自己“穿了盔甲”,其实只是穿了半身。B群流脑发病隐匿、症状轻重不一,但也可能致命。

2022年浙江报告的几起B群流脑,就是家长和医生都耽误了,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孩子进了ICU。

有些人觉得流脑是“老病”,小时候听说过,现在早就没听说了。

那是你没关注。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23年全国报告流脑病例超过2000例,比前两年增加了近15%。

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三四月份。

你可能想问:“那我身边怎么没人得?”别急,这病发病率虽然不算高,但一旦得上,死亡率和后遗症率都惊人地高。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数据,流脑的病死率高达10%,幸存者中有20%留下智力障碍、听力丧失或癫痫等问题。

有时候我跟病人讲解免疫系统,不讲那些玄乎的词,我就说它像我们小区的大爷,平时挺好说话,见谁都点个头笑一笑,但要是哪天你家门没关,他就得替你盯着点小偷。

可问题是,大爷也有犯困的时候,也有记不住人脸的时候。尤其是小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系统就像是退休后没事干的老邻居,反应慢、记忆差、应变能力不强。

这时候,外来的“流脑细菌”一进来,它不是立马抓,而是先愣一下:“这谁啊?是不是上次打过招呼的?”等反应过来,敌人已经进屋了。

有些家长节省惯了,啥都想“熬一熬就过去”,尤其是遇上发烧,先在家里捂一捂、灌姜汤、贴退热贴。

我真想说,流脑这事儿,熬不得,熬的是时间,丢的是命。

预防流脑,最靠谱的做法就是——按时打疫苗、少去密闭拥挤的地方、发烧别拖延、出现意识改变立即送医。

特别是孩子烧得高、脖子发硬、眼神不对劲,别犹豫,立马挂急诊。

还有啊,家里如果有流脑患者,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得吃预防药物,像利福平这种“抗菌小分队”,得第一时间派上用场。

别抱侥幸心理,觉得“我没事儿”,这病不等人,它跑得比你快。

有一句话说得好:“信息差,才是最大的贫穷。”我们有疫苗,不打;有症状,不看;有常识,不信。你说这是病本身厉害,还是人自己“作”出来的?

我坐诊这些年,看过太多家长因为犹豫、因为不懂,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抢救时间。

健康这事儿,不能靠“感觉”,得靠知识;更不能靠“别人都没事”,得靠科学判断。

· 流脑不是老黄历,它现在还在。

· 孩子和免疫力差的人最容易“中招”。

· 疫苗保护要全面,必要时考虑自费型疫苗。

· 高烧+意识模糊+脖子硬,赶紧送医院,别犹豫。

· 预防药物别怕吃,该吃得吃,别硬扛。

“细菌不等人,疾病不讲情。”春天是花开的季节,也是流脑悄悄潜伏的季节。

别让知识的缺口,变成疾病的入口。

最后,用一句老话结尾:“命是自己的,别拿小病赌大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夏大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