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道长点化成玄幻武侠鼻祖,写下300万字蜀山剑侠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2:56 1

摘要:在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保存的《长寿县志·人物志》中,赫然记载着:"李善基(1902-1961),字寿民,号还珠楼主,县治凤岭街人,父李元甫,前清拔贡,曾任苏州知府。"这段不足五十字的官方记录,揭开了中国现代武侠文学奠基者的生命起点。

在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保存的《长寿县志·人物志》中,赫然记载着:"李善基(1902-1961),字寿民,号还珠楼主,县治凤岭街人,父李元甫,前清拔贡,曾任苏州知府。"这段不足五十字的官方记录,揭开了中国现代武侠文学奠基者的生命起点。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初八,当成都平原的油菜花开始泛黄时,李氏大宅的产房里传来响亮的啼哭。时任苏州知府的李元甫为长子取名"善基",暗含《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期许。

这个生于官宦世家的孩子,3岁就能背诵《千家诗》,5岁通读《龙文鞭影》,7岁随父宦游苏州,在拙政园的亭台楼阁间,完成了最早的文学启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元甫的仕途戛然而止。据《长寿文史资料》载,李家"变卖祖产偿还债务,家道由此中落"。

9岁的李善基跟随父母返回四川,在江边的吊脚楼里,听着艄公的川江号子,开始接触《水浒》《封神》等古典小说。这个转折,为他日后糅合南北文学的特质埋下伏笔。

1920年春,18岁的李善基在成都《国民公报》刊登启事:"今更名李红,字寿民,特此声明。"这次改名背后,是少年对"修身齐家"传统价值的叛逆。

他在自传体小说《轮蹄》中回忆:"每日除在茶馆听说书外,常往青羊宫看道人打拳,至武侯祠观三国遗迹。"这些经历,后来都化作《蜀山剑侠传》中的青城派、峨眉派等武术源流。

1922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据《天津文史》记载,这年他因家贫辍学,随亲戚北上天津谋生,在天津警备司令部担任书记官。

也是在这一年,20岁的李善基在北平白云观邂逅了影响其一生的道士——涵虚道长。道观收藏的《云笈七签》《道藏》等典籍,为他打开了玄学世界的大门。

1925年冬天,李善基在天津日租界中原公司的书场,遇见了京剧名伶孙经洵。这场惊世骇俗的恋情,在1930年演变成轰动京津的"孙李案"。

当时的《大公报》连续三天报道:"富家千金与穷书生私奔,孙振家控告李寿民诱拐。"法庭上,孙经洵当庭背诵李善基写给她的情诗:"此身已属君所有,不恋荣华恋布衣。"

这段真实经历,后来被写入《力》等社会小说。

1932年7月1日,天津《天风报》开始连载《蜀山剑侠传》。

首期连载中那段"话说四川峨眉山,乃是蜀中有名胜地……"的开篇,无意间拉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奇幻叙事。

据叶洪生《蜀山剑侠传评传》统计,该系列最终完成正传50集、后传5集,共计329回,总字数达350余万。

抗战时期的上海孤岛,成为还珠楼主的黄金时代。

他在《品报》发表的《青城十九侠》中,借主角之口说出:"天下将有大变,我等修道之人当顺天应人。"这段暗合抗战时局的文字,让租界内的读者热血沸腾。

作家徐国桢在1948年出版的《还珠楼主论》中记载:"每日清晨五时即起,口述三小时,速记员可录万字。"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纸上造梦者"在现实中始终坚守气节。

1943年日本文化官员三浦义澄邀其赴日讲学,被他以"老母在堂"为由拒绝。

这段经历在《周清霖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李师每日闭门写作,米缸常空,宁可典当衣物,绝不与敌伪合作。"

1949年5月,当上海市民涌上街头迎接新时代时,47岁的还珠楼主在日记中写下:"文坛老卒,当随新潮。"

他在《亦报》发表的《新蜀山》中,让剑仙们集体"兵解转世",暗喻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结局,成为旧派武侠的谢幕礼。

1956年的文艺座谈会上,还珠楼主提出"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理念。他在《文艺学习》杂志发表的《关于〈剧孟〉的创作》中写道:"要学习赵树理同志,把新的思想装进传统形式。"

次年出版的《剧孟》,将西汉游侠改写成"反土豪劣绅的农民领袖",这种改造引发争议,但反映出旧文化人在新时期思考创作价值的努力。

1961年2月21日,还珠楼主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西四兵马司胡同。

据长子李观鼎回忆:"临终前夜,父亲突然挣扎着要纸笔,写下'还珠'二字,又添'卅年心事成何物'半句,便再无力气。"

这个未完成的绝笔,恰似他跌宕人生的最后注脚。

金庸在《蜀山剑侠传》序言中坦言:"我的武侠小说创作,深受还珠楼主的影响。"

古龙更直言:"没有《蜀山》,就没有《楚留香》里的轻功描写。"

这种影响在具体文本中清晰可见:《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与《蜀山》的"无形剑诀",《倚天屠龙记》的冰火岛与《青城》的北极陷空岛,都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

在学术研究领域,刘再复指出:"还珠楼主的创作实现了从志怪小说到现代奇幻文学的转型。"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特别强调:"《蜀山》系列构建的庞大神话体系,填补了中国文学缺乏史诗性奇幻作品的空白。"

这些评价,正在重塑文学史对这位"通俗文学巨匠"的定位。

还珠楼主的人生恰似他笔下的蜀山群峰,既有直插云霄的创作巅峰,也有深不见底的命运深渊。

从苏州衙门的官家公子到天津码头的落魄文人,从上海租界的畅销作家到北京胡同的改造对象,他用59年光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奇幻的人生叙事。

如今,当我们在玄幻小说中看到"元婴""渡劫"等术语,在仙侠剧中见到御剑飞天的场景,都不应忘记,早在八十年前,那个在天津小楼里奋笔疾书的四川人,早已用四百部著作,为中国文学开辟了通向奇幻宇宙的航道。

正如他在《蜀山》开篇所写:"漫道文章皆是幻,须知功行本非虚。"这或许是对其传奇人生的最佳诠释。

来源:巴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