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保证肿瘤切除彻底,又保留肛门功能,一直是外科领域追求的核心目标。随着手术方式和器械的不断发展,保肛已逐渐成为常规选择。然而临床实践中,预防性造口仍被广泛使用,其初衷虽为降低吻合口瘘风险,但造口带来的护理负担和生理不适,也降低了患者生活
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保证肿瘤切除彻底,又保留肛门功能,一直是外科领域追求的核心目标。随着手术方式和器械的不断发展,保肛已逐渐成为常规选择。然而临床实践中,预防性造口仍被广泛使用,其初衷虽为降低吻合口瘘风险,但造口带来的护理负担和生理不适,也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性造口虽然有保护作用,但也存在明显弊端:
1.护理不便:需要长期更换造口袋,生活受限;
2.营养影响:肠道改道后,消化吸收受干扰,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3.造口相关并发症:常见皮肤溃烂、脱垂、狭窄等,部分患者需再次处理;
4.还纳手术:多数患者需在术后再次接受手术,增加创伤和心理负担。
因此,如何在确保肿瘤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造口,成为外科医生新的努力方向。
近期,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廖传文主任团队在多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成功实施“保肛+免预防性造口”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这一术后高风险并发症。这一突破不仅是低位直肠癌外科手术方式的重要革新,更深度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为确保手术安全与疗效可靠,团队在术中精准把控操作环节,从多维度降低吻合口风险:
1. 控制张力:充分游离肠管,释放系膜,保证吻合口松弛无张力;
2. 保障血供:严格保护血管,确保吻合口血运充足;
3. 加固缝合:在吻合口行加固缝合,提高稳定性;
4. 合理引流:规范放置引流管,减少积液与感染风险;
5. 盆底重建:切除后关闭并重建盆底,维持局部稳定;
6. 肛管减压:术后早期放置肛管,减轻吻合口压力。
这些措施环环相扣,有效降低了吻合口并发症的风险,为免造口提供了条件。
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术中操作,还得益于全程管理:
MDT协作:术前由影像科、肿瘤科、麻醉科、营养科和护理团队共同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先进设备:腹腔镜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提高了操作精度,使深盆腔解剖和吻合更为安全;
围手术期管理:重视营养优化,落实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从“保肛+造口”的常规模式,到“保肛+免造口”的新探索,廖传文团队实现了重要突破。免预防性造口不仅大幅减轻了患者的手术创伤与生活困扰,更从术后并发症控制、身体功能恢复等维度,提升了患者的整体康复质量。
未来,胃肠外科将在严格确保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推广和完善该技术,力争让更多直肠癌患者从中受益,帮助他们远离造口困扰,重归高质量生活。
专家简介
廖传文 胃肠外科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bielefeld医院访问学者
专业擅长:
独立完成腹腔镜及机器人胃肠肿瘤手术3千余例,擅长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及胃肠肿瘤规范性诊治,对于复杂性肠梗阻及各种疝疾病诊治具有丰富经验。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