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六岁,本是许多事情容易淡忘的年龄,然而1976年9月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却在我的脑海中镌刻得极为清晰,每每忆起,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因为那一天,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
最初的记忆
五、六岁,本是许多事情容易淡忘的年龄,然而1976年9月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却在我的脑海中镌刻得极为清晰,每每忆起,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因为那一天,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
1976年9月9日,北方的农村已是秋风萧瑟、凉风袭人的季节。吃过早饭,我和担任民办老师的母亲一同向学校走去。当走到我家院后的柿树旁时,看到教四年级的唐老师和几个学生从学校方向走了回来,他们脸色凝重,满是悲切之色。母亲问唐老师:“怎么回来了?”唐老师回答:“毛主席逝世了,今天不上课,都回去做黑袖章和小白花!”
说实话,那时我对毛主席的概念还很模糊,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却特别难过,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了眼眶。我们随即返身回家,开始制作黑袖章和小白花。
上午九点多,村里的大喇叭里传出了赵忠祥浑厚沉痛的声音,广播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紧接着便是哀乐响彻了整个村子。那天,天色阴沉,仿佛苍天也在为毛主席哀悼,秋风萧萧,大地似乎也在为之哭泣。
第二天,即9月10日,在村大队部的院子里为毛主席搭设了灵堂。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到这里为毛主席哀悼,大队部里挤满了人,有些人甚至在门外守望,最后门外的半条街都站满了群众,他们守望着,久久不愿离去。默哀三分钟时,人群中不时传来嘤嘤的哭泣,最后竟汇成了一片哭声。
第三天,9月11日,我们全校师生排成整齐的队伍,步行到公社,参加了全公社为毛主席举行的追悼会。那阵势前所未见,场面令人动容,仿佛山河都在哭泣,大地也为之震颤。
毛主席逝世后不久,华国锋同志走上政治舞台,有了“你办事、我放心”的交接之说。随后,粉碎了“四人帮”,简化字也开始出现,接着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同志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这是我对毛泽东的最初印象,虽然模糊,但情感真挚。直到初中学习历史时,我才真正了解主席的为人,体会到他的高瞻远瞩和非凡才能。
艰苦历程
上初中时,我遇到了全乡最优秀的历史老师。在他的生动讲述下,我们知晓了炎黄二帝、尧汤禹舜、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也了解了大明的繁荣、大清的鼎盛,然而最终却遭遇了八国联军的凌辱。
学习晚清历史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悲哀的情绪中,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让我们义愤填膺。历史老师说:“忍忍吧,后面还有更让大家愤怒的。”他说得没错,我们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看到了晚清政府的懦弱和腐败。但这也是中国走向新纪元时黎明前的黑暗,清政府最终在中外各种势力的冲击下灭亡了。
历经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桎梏,又受到世界列强的欺凌,中国就像秋风中的一片枯草,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好在中国人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只会更穷的道理。此时,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爱国青年,他们受国外新思想的影响,图新励治、忧国忧民,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他从韶山冲走出,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关于毛泽东的传奇历程和丰功伟绩,大家知道的或许比我更多,我只说说在我印象中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起决定作用的几件事。
一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初期,很多方面照搬苏联的经验,城市包围农村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南昌起义首战取得全面胜利,但随后革命队伍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打击,遭受重创。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村主要阶级矛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革命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他把革命队伍从城市撤往江西井冈山,保存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革命在神州大地的燎原之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转战陕北。转移到农村的革命队伍仿佛找到了适宜生存的土壤,不仅经受住了敌军的四次围剿,还不断发展壮大。然而,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并没有立即被全党接受。以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要求红四军向中心城市进攻,夺取九江和武汉,并多次严厉批评毛泽东不积极执行中央进攻中心城市的指示。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统治中央后,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多次要求集中弱小的红军攻打中心城市,对毛泽东等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做出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红军彻底开辟了红色根据地,毛泽东也在红军队伍中奠定了他的领导地位。
三是单刀赴会,签订双十协定。陕北红色根据地不断壮大,让蒋介石如坐针毡,他几次派兵围剿都无功而返。惶恐之下,蒋介石妄想用缓兵之计缓和国共之间的矛盾,破天荒地邀请毛泽东赴重庆会谈。这其中暗藏玄机,一方面是试探毛泽东的胆识,另一方面是想让毛泽东妥协,置共产党于不仁不义之地。毛泽东识破了蒋介石的计谋,只身单刀赴会,成功签订了双十协定。他的勇气和胆识不仅鼓舞了我军将士,也让许多国民党将领为之折服。
总之,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的作用,就是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路线,保证了革命不断走向成功,并最终取得胜利。
其他造诣
毛泽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我们在初中学习他的文章时,作者简介中有诸多头衔,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在奉承他,但当你真正了解他之后,就会觉得这些头衔他都当之无愧。
作为思想家,他在马恩列斯的基础上,自创了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思想体系,其著作《毛选》五卷就是有力的证明。在军事方面,他的才能体现在《论持久战》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方针深入人心。文学上,仅我们在学校学过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论持久战》《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就足以证明他的文学造诣。此外,他还有许多经典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长征》等。毛泽东的书法也独树一帜,他的狂草张扬、豪迈、狂放不羁,犹如他顽强的性格和宽大的胸怀,只有伟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字。
对于毛泽东的功与过,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既要反对文革时期对他的神化,更要反对现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仅凭几篇反对文章就把他妖魔化。我们不能否认他在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但更要肯定他在大革命时期几个关键转折点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这是定论。
来源:洛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