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发生碰撞,车辆起火燃烧致3人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从116km/h降至97km/h,驾驶员在碰撞前2秒接管车辆转向,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发生碰撞,车辆起火燃烧致3人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从116km/h降至97km/h,驾驶员在碰撞前2秒接管车辆转向,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一、事故核心争议:技术局限与用户信任崩塌
系统反应时间过短的致命缺陷。事故发生时,小米SU7的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碰撞前5秒发出障碍物预警,但驾驶员接管后仅剩2秒反应时间,最终以97km/h的速度撞击隔离带。这一“接管窗口期”的设计合理性遭到质疑——在施工改道的复杂路况下,系统既未提前降级驾驶权限,也未预留足够人工干预时间。
安全冗余机制失效的多重拷问。家属质疑车辆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车门应急机械开关隐蔽性不足等问题。事故车辆被烧至白车身裸露,暴露出电池防护结构在侧面撞击中的脆弱性。这与小米此前宣传的“全栈自研安全技术”形成强烈反差。
二、企业责任困境:沟通迟滞与危机管理失当
家属沟通机制的实质性缺失。事故发生72小时后,家属仍通过媒体喊话“未获小米主动联系”,而企业仅通过公告承诺“配合调查”。这种程序化应对与遇难者家属的情感需求产生巨大鸿沟,加剧公众对企业责任感的质疑。
技术解释引发的舆论反噬。小米强调“碰撞前1秒已退出智驾系统”,被舆论批评为“精准甩锅”。在智能驾驶权责划分尚不明确的背景下,企业单方面释放有利于自身的数据信息,反而削弱了公众对调查公正性的信任。
三、公共议题失声:热搜缺席背后的传播悖论
媒体议程设置的失衡。尽管事故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但主流平台未形成持续性热搜话题。这与2024年小米SU7试驾车燃烧事件(致2人受伤)的传播热度形成对比,暴露出资本对舆论场的隐形干预可能。
技术崇拜与生命权保护的冲突。部分舆论将事故归咎于“驾驶员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却回避了车企教育宣传不足的问题。这种“责备用户”的叙事逻辑,折射出智能汽车行业将技术缺陷转嫁为消费者认知偏差的潜在倾向。
四、行业反思:智能驾驶亟待建立新伦理框架
技术透明度的制度性缺失。当前智驾系统决策逻辑仍处于“黑箱”状态,事故调查依赖企业单方数据披露。亟需第三方机构介入数据验证,建立类似航空业“黑匣子”的强制性标准。
责任划分的法律滞后性。我国现行法规对L2-L3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尚无细化条款。此次事故或推动立法明确“系统预警-人工接管”时间阈值、车企数据保全义务等关键条款。
此次事故不仅是小米汽车的品牌危机,更是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当科技狂奔的速度远超社会伦理和法律体系的进化能力时,企业既不能以“技术中立”逃避责任,公众也需警惕对智能系统的非理性依赖。唯有建立开放透明的技术验证机制、完善用户生命权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的承诺。
来源: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