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渊,这名字放在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里头,确实不算扎眼。他不像刘邦,也不如朱元璋,甚至努尔哈赤那样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战役。有人只记得李世民,李渊像一块背景板,但真细细翻一遍史料,事情不对劲儿,哪里真是“普通人”,哪会没点看家本事?活脱脱就是时代拐点下,最合适的
李渊,这名字放在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里头,确实不算扎眼。他不像刘邦,也不如朱元璋,甚至努尔哈赤那样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战役。有人只记得李世民,李渊像一块背景板,但真细细翻一遍史料,事情不对劲儿,哪里真是“普通人”,哪会没点看家本事?活脱脱就是时代拐点下,最合适的那个人选啊!
617年,隋朝摇摇欲坠。李渊起兵那会儿,太原只是个小地方,四周狼烟滚滚。关键战略,手里的棋全是活的,可便是他,没选择最激进做法。旁边的李世民只想一口气直取长安,刘文静怕突厥捣乱,主张攀亲结盟,裴寂又劝留守太原当地为王。他没全采纳,倒是悄悄铺开一张网。这一张信,送到了李密手里,暗流涌动。
李密鼎盛时期,那股“李氏当天子”的谶语传得满城风雨。瓦岗军地盘几乎包了半个中原,声势上比谁都强。李渊对李密,不硬碰,反倒写信示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他告诉李密,自己也就想护住隋家颜面,打算扶杨侑做皇帝,完全无意做争锋对手——这话放出去谁不信?李密还真当真。李渊一出手,连“忠臣人设”都做得一丝不苟,差点没人怀疑他的野心。
李密回得很爽快,“根系本同”这样的话用得一点也不藏着掖着,还以为能拉李渊做盟友。奇怪的是,李渊又回了一封信,语气软到底,甚至硬生生称李密为“老弟”,说自己五十多了,哪有争天下那份力气。只要能继续荣华富贵,谁愿折腾?可这些话是否真的没心机?常人的话不一定总有“信”心。信与不信,全凭个人揣摩吧!
现场气氛也有些微妙。裴寂刘文静都被他信手化解牵绊,李密则因此放松警惕。细节处才是真刀真枪,李渊让李密和隋军在洛阳一线打得头破血流,自己专心夺关中。明里暗里都没露出锋芒,却步步为营,谁能想到他后面会给李密来这么一手?敌人都还在彼此缠斗,李渊却已经稳坐长安,等着看戏了。
李密收到信,真以为李渊自愿做配角,甚至公开把“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挂嘴边。就差把李渊当成自己的“拥戴者”,对方这边却是另外一盘棋。李密志得意满,不把李渊放在眼里,也正是这样,反让他自己疏忽了最危险的敌手。李渊身后的动作,才是局势逆转的拐点。
为什么关中才是天下定鼎关键?几年前隋炀帝在辽东,杨玄感举兵造反,李密曾给他三策。最优选是去幽州堵隋炀帝撤退路,第二就是直取长安占领老巢,最末才是攻打洛阳。杨玄感偏偏选了最后一条,结果惨败。李密自身后来也被主力困在洛阳周围,干耗了大半资源,最终兵败如山倒。
反倒李渊瞄准了关中,稳扎稳打,坐看李密与隋军互相消耗。等洛阳泥足深陷时,李渊兵锋所向,关中到手,实力暴涨几何?如果当初李密或者杨玄感能果断取关中,结局未必会是后来的样子。可是,历史里,偏偏就是李渊慢慢把握了时机,等到大家筋疲力竭,他反而能一骑绝尘。
这一连串操作,其实比什么大战带来的光环要更实用。表面看“城府深沉”,可要不是这样的老谋深算,哪扛得住几路英雄轮番上阵?以卑微姿态麻痹李密,李渊用外交软刀子,当年不知有多少贵族、谋士都被他这一手骗得团团转。仔细一看,李渊绝不是庸人,反而是顶端玩家。
真要说还有谁能在自己身子几乎没什么战斗力的情况下,凭借头脑赢下天下,李渊算是极个别的了。他比谁都懂“边打边看”,关键时刻动一点,局势瞬息万变。没什么大张旗鼓的英雄事迹,却凭借几封信,一句谦虚之词,把最大威胁化为挡箭牌,还能笑到最后,谁看得出来?
该说他圆滑吗?也不是百分之百。有历史里李渊称李密“老弟”的时候,也有他彻底翻脸、和李密一刀两断的时候。前后立场怎么总有些喊不通啊?当初他还发誓只是保境安民,没想争天下。后来怎么又坐在皇帝宝座上不肯下来?清算下来,令人捉摸不定的恰恰是他最大的“高手之处”。
不得不说,有些细节看着不太合理。初时李渊和李密几乎是全程假意相待,都没动真格对头。而等关中彻底到手,天下定势,谁还去信那些信里客气话?他对外交才是根本武器,打得并不是刀枪,而是一句“随时都能让贤”的谦词。那种人,在一片乱局里显得格外另类。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身边全是世家旧部。不是全凭运气,更不是单靠李世民得了天下。有人认为李世民才是大唐“真正”缔造者。但从最初起兵那一刻,“父子夺关中”的故事,是李渊布的局,也是他主导的战争,儿子只是执行者而已。角色定位,其实早就埋下伏笔。
有些地方也不见得算得上高明,比如他几次收取关中后,还反复犹豫是否称帝,迟疑到郁闷死旁边谋士。他不一定是最干脆的行动派,有点拖泥带水的时候,周围人都看不懂。甚至有人觉得他胆小怕事,实际上这也正是胜负关键。慢,未必是错;多思,偏偏成了全局最后的赢家。
再说李密,这个曾经被称为“众望所归”的人物,被李渊一手稳住,彻底“掉队”。瓦岗军兵败,才明白对手并不是仅仅表面低调。李渊让李密轻敌,王世充一举功成,历史里的胜负转瞬即逝。就凭这一步棋,李渊不是那种只靠出战露头的武将,更像是操控局面的幕后高手。
也许有人到今天还觉得李渊没什么大才能?翻来覆去看,他就是那个躲在风暴背后的掌局者。人们总记得光鲜成名、万人瞩目,却忽略细节办法、暗地布局。历史风浪,站到最后的未必最耀眼,实际最能成事的,往往都像李渊这种人。英雄哪有定式?
成王败寇,一步一局,细致到每句话都藏着玄机。有时候想着,是不是也是巧合,他这一路顺势而生。后来唐朝为什么能鼎盛百年,不只是有李世民的光环。在那最初黑暗乱局中,谁也不知道事情会往哪发展。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不是单靠运气或时势,而是在混战当头,打出自己的路。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英雄模式,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就会造出一种对应方法。所有细节相加,他成了那个最能扛过风暴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李渊的风格才是那种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不是莽撞,也不是自信爆棚,而是慢慢试探,随时准备转身,既能坚持,也能妥协。或许这才是那个乱世里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一种选择。
来源:历史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