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公共卫生事件:自8月31日起,沈阳师范大学陆续有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高达2087人。经溯源调查,最终确定源头为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到诺如病毒污染。
9月7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公共卫生事件:自8月31日起,沈阳师范大学陆续有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高达2087人。经溯源调查,最终确定源头为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到诺如病毒污染。
一诺如病毒为何频频“袭击”校园?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传播迅速、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游轮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
诺如病毒校园疫情历史回顾:
2012年上海某寄宿学校:278人感染,攻击率13.9%,由无症状感染者(食堂工作人员)污染食物引发。
2014年浙江嘉兴多地学校:13所学校暴发疫情,经调查为桶装水被诺如病毒污染,水源为同一供应商。
2017年上海市某幼儿园:因隔离不及时、消呕吐物未及时消毒处理,导致病毒气溶胶传播,班级聚集感染。
二本次沈阳疫情的特殊之处:水源污染再引关注!
本次沈阳疫情的关键在于——自备井蓄水池污染,这是近年来国内首次明确由“校园自备水源”引发的诺如病毒大规模疫情。
为何水源污染如此危险?
诺如病毒仅需极少量病毒颗粒(<100个)即可引发感染;病毒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常规氯化消毒难以完全灭活;一旦水源被污染,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形成“点源暴发”。回顾既往:
2000-2013年间,中国报告的72起诺如病毒暴发中,37.5%为水源传播,其中桶装水污染占比高达48.15%。
既往疫情多见于小学生和托幼机构,此次为何“反常”?
集体生活密度高是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共同的风险因素,但大学生饮食来源更复杂(外卖、拼单、校外餐饮),水源系统更庞大(如自备井、直饮水系统),一旦污染,波及范围更广。
此外,儿童感染后症状更典型(呕吐为主),易被发现;成人感染后症状轻或无症状,更易成为“隐性传播者”,导致延迟识别。
三基层医生必读:如何第一时间识别诺如病毒?
(一)临床表现“三件套”
提示:若接诊患者出现“先吐后泻”+水样便+低热,且来自集体单位,应高度警惕诺如病毒。
(二)流行病学“三问”不可少
所在宿舍/班级是否3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胃肠炎?是否饮用同一水源(桶装水、井水、直饮水)?是否参加集体聚餐、食堂新品、外卖拼单?若任一回答为“是”,立即启动疑似病例报告流程。
(三)实验室确诊“金标准”
逆转录PCR(RT-PCR)检测粪便诺如病毒核酸——灵敏度>90%,可分型(GⅠ/GⅡ);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抗原检测——适合基层筛查,出结果较快;电子显微镜——科研级,可直观观察病毒颗粒。注意:血常规对鉴别价值有限,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切勿因“白细胞不高”排除感染。
基层操作提示:
首诊即采样:发病48小时内采集新鲜粪便(>5g)或肛拭子,冷藏送检;不要等“全套结果”:只要抗原阳性+典型症状+聚集性,即可先行报告,边隔离边等PCR。四鉴别诊断:诺如病毒vs食物中毒,一张表搞定!
实战口诀:“水样便+先吐后泻+低热+人传人=诺如;脓血便+高热+同食史=食物中毒”
五消毒SOP:含氯消毒剂是“王道”,酒精只是“心理安慰”
诺如病毒无包膜,75%酒精、季铵盐类几乎无效。
1. 呕吐物/腹泻物“三步走”
疏散:无关人员≥2 m;覆盖:一次性吸水材料+5000 mg/L含氯消毒液完全湿润,静置30 min;清理:从外向内擦,污染物双层医疗垃圾袋扎口,再喷1000 mg/L消毒液。2. 环境消毒浓度速查
注意:消毒后必须清水擦拭/冲洗,避免腐蚀;工作人员穿防水围裙+手套+口罩+护目镜。
六基层防控“五早”原则,堵住病毒“下游”
(一)早发现
学校/托幼机构每日晨午检,腹泻、呕吐≥2次即隔离。
(二)早报告
24小时内直报县区疾控中心,网络直报选择“其他感染性腹泻”。
(三)早隔离
病例症状消失后48 h方可返校;食堂、保洁、护理人员“双48”(症状+排毒)。
(四)早消毒
呕吐物、环境、衣物均需注意。
(五)早宣教
学生“饭前便后六步洗手”,拒绝生水、生食贝类;校医储备口服补液盐Ⅲ、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避免滥用抗生素。
七治疗与康复:无特效药,但“补液+隔离”是王道
隔离
症状消失后继续居家观察48 h;食堂、保洁、保育员等岗位病后72 h阴性抗原方可返岗。康复期饮食
“米汤-面汤-馒头-低渣软饭”四步走,避免高糖、高脂、乳制品刺激肠道。
提示:截至目前,全球尚无诺如病毒疫苗获批上市,但六价诺如病毒疫苗获批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
八结语:病毒不会“通知”你它来了
沈阳事件用2087例告诉我们:“一口井”可以瘫痪一所大学,一次疏忽足以引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为基层医生,你是“第一哨兵”——多一句流行病学询问,就能早一天阻断传播;多一次快速报告,就能少一批患者倒下。
请记住:诺如病毒没有特效药,但有“早识别、早隔离、早补液”的六字符咒。下一次疫情,也许就在你的诊室被发现。
参考文献
宋晓佳, 张静, 施国庆. 2000-2013年我国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7, 32(2): 127-131.
来源:全科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