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赏花这件事上,红桥的历史底蕴不止桃花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1:26 1

摘要:前几天,咱们红桥的桃花堤上游人如织。关于北运河畔赏桃花的诗词和故事,前几天转载的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很多。

前几天,咱们红桥的桃花堤上游人如织。关于北运河畔赏桃花的诗词和故事,前几天转载的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很多。

天津这个地界儿,几百年前就是“顶流”!
今年桃花节的主题是“津运繁花 源起红桥”,短短八个字,里面有天津、有运河、有历史溯源,还有“繁花”——也就是“很多花”“各种花”。今天咱们就以诗歌作品为线索,聊聊早年间的天津人在红桥运河畔观赏各种花的历史渊源。在天津,比桃花稍晚开放的常见花木是海棠。说起海棠,不能不提起与《桃花扇》存在密切关联的邵公庄佟家楼

海棠花

清乾隆年间的天津诗人金玉冈,擅长书画,喜好旅行,对天津本地的名胜同样有浓厚的游览兴趣。某个春天,他一早就来到邵公庄佟家楼一带:

晓入佟园海棠花下口占

绛雪千枝晓倍妍,乱红影里独流连。

花前欲别重回首,迟我来看又隔年。

踏青赏花之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邵公庄看海棠

邵公村里频相约,约我来看杜母花。

何物轻盈堪比似?一枝春雪蘸朝霞。

看到已然衰落的名胜,又难免心有怆然:

佟蔗村艳雪楼故居

共沿流水到篱根,燕雀喧喧醉小村。

几点红芳遮破屋,满庭青草闭闲门。

缥缃散尽残书帙,樵牧唯余旧子孙。

艳雪犹名楼已废,海棠一树最销魂

除了佟家楼,运河畔当年吸引人们赏花的地方当然还有以花为名的“芥园”。

芥花在老天津人眼中的地位应该不低,咱们小时候音乐课本上所收录的由李叔同先生作词的歌曲《春游》中,就有它的身影: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这里说一句,这首类似古体诗(不是律诗或两首绝句,音韵不对)的歌词中,根据对仗的规律,第五、六句应该断句为“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而不是“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据学者考证,“芥园”的芥花,指的是紫芥花,更常见的名字是“诸葛菜”。

紫芥花 转自“天津记忆”

芥园里种植有多种花,其中的紫色花,除了紫芥,还有紫藤康尧衢的《沽上竹枝词》有一首这样写道:琵琶池上起龙台 曲曲回廊近水开。每到紫藤花发处 游人都问芥园来。

紫藤花

到了暮春四、五月,运河畔也有花朵让诗人流连,在南运河北前园村一带的大觉庵,同为清代性灵派文学大家张问陶门下才子的梅树君、崔念堂分别歌咏过这里的牡丹和芍药:

大觉庵牡丹

梅成栋

花国遥临水,东风扑面香。

千畦封暖翠,一径艳斜阳。

蝶密红围寺,莺啼绿过墙。

村僧解迎客,半日足徜徉。

津门百咏·大觉庵

崔旭

大觉庵前艳彩霞,千畦锦绣属僧家。

游人漫说丰台好,佛地春开芍药花

牡丹

运河本身也是赏花的好地方。清嘉庆年间的山西诗人李銮宣在天津兵备道任上曾致力治河,他的《七十二沽草堂吟草》收录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作,也有多首反映考察河道的作品。其中有一首:

雁齿虹桥俨画图,僧衣百纳水田铺。

莲花白到辛家泺,杨柳青连丁字沽

就将运河中的莲花(荷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在天津城西,当年还有一个赏荷花的去处叫做“问莲浦”。清中期杭州诗人蒋诗书写天津的组诗《沽河杂咏》有一首这样写:城西纳凉问莲浦,城南纳凉虚舟亭。游人到此不知暑,荷叶满塘花满汀

西沽夏日里的荷花

如今我们可以从西沽公园夏日里的满池芙蕖,遥想当年运河或问莲浦的荷花。

到了秋天,赏菊也是人们的重要活动。永丰屯的野菊,也曾触动咱们前面提到的诗人金玉冈的诗情:

永丰屯看菊

独坐秋烟古井旁 井泉澄澈道心凉。

数枝野菊浑无主 向我临风着意黄。

如果说这首诗还有点苍凉,那么查为仁的这首更是别有一番况味:

黄菊窥篱作好秋,五年清梦隔悠悠。何来野老敲门入,却送霜枝破客愁。自植几丛当槛列,更删数朵小瓶留。花开便是重阳节,莫惜风轩洗盏酬。

这首诗写于查为仁因事系狱之时。引起当时多位文人作诗唱和,这些作品后来收录在查为仁的《蔗塘未定稿》外集《赏菊唱和诗》一卷中。

芥园的菊,到晚清、民国时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下面这首诗就是晚清诗人姚承丰写的《芥园访菊》。

疏杨斜抱寺门幽,问讯东篱此暂留。

僻境料应秋早到,好花亦似友难求。

能供诗酒须新艳,闲倚池台忆旧游。

约取晚香酬冷节,再来拼醉插盈头。

洋菊 转自天津记忆

更早些时候,天津城西门外还有一座园林叫做“宜亭”,那里的菊花让诗人专程寻访,《天津县志》就记载了这首清初诗人张坦赴宜亭寻菊的诗作:

寻菊到宜亭,空郊眼倍青。

沙痕分野圃,秋色赛园丁。

浊酒寒香湛,篮舆夕照停。

由来耽隐逸,不爱五侯鲭。

宜亭后来荒废,但仍然吸引人们前去赏菊怀古,晚清时期天津诗人华鼎元这样写道:

四围杨柳飏青丝,漫向亭前唱折枝。

野圃秋容频领略,堤边访菊立多时。

即使在冬天,芥园里仍有梅花的身影。道光年间天津文化人结成的“梅花诗社”,便得名于梅花开时。梅成栋在《沽上梅花诗社存稿》序中有详细记录:

沽上梅花社,创始于砚庐。道光甲申、乙酉间,庆云崔念堂同门游于津,时与高寄泉、陈石生、陆秋生、李采轩结社于余竹泉老人之十砚庐,时号砚庐社,主客七人,此《竹林七君咏》之所由作也。丙戌之春,念堂需次山右。是年冬,山阴张杏史、新建翁寄塘两孝廉侨寓津门,艳其事,复结社于问津书院之双槐轩。时主讲为丹徒徐杨小梅先生,众推仆为祭酒。启社正当梅花开时,故号为梅花社。

梅花 转自天津记忆

除了这些赏花的地方,以前天津城西还有一个颇为浪漫雅致的地名叫作“浣花村”,如果按照《津门保甲图说》的图示,应位于如今耀华中学红桥学校一带。命名的原因在于河间知府杜甲曾在此建“杜家花园”,人们遂以杜少陵曾在成都住过的“浣花溪”命名此地。喜欢探究地名的清代诗人、学者汪沆在《津门杂事诗》这样讲:

门外河流燕尾叉,门前杨柳万行斜。拾遗不分云孙住,从此村呼小浣花

桃花摇落,花事未了。通过阅读史志、文学文献,探寻我们熟悉的街区不平凡的历史,一定会让赏花这件事变得更有文化味道。

转载注明美丽红桥

供稿:区图书馆

监制:江祥星

编辑:汤甜甜

校对:朱双银

排版:王瑞荣

来源:美丽红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