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渐浓,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温暖而至。在达州通川这片教育热土上,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爱心浇灌希望,以智慧启迪心灵,用责任守护成长,以担当托举未来。他们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不凡的光彩。
前言
秋意渐浓,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温暖而至。在达州通川这片教育热土上,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爱心浇灌希望,以智慧启迪心灵,用责任守护成长,以担当托举未来。他们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不凡的光彩。
今天,我们聚焦五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师代表。他们中,有人以创新教学激活课堂,有人借科技教育叩响未来;有人在乡村校园坚守一方净土,有人在后勤岗位撑起一片晴空。他们用行动书写“立德树人”的篇章,为通川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我们向所有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以爱为灯、以智为帆,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行的路。
罗亚林:
让数字“说话” 让梦想“起飞”
四川省特级教师、通川区实验小学校教师罗亚林,已在小学数学讲台上耕耘数十载。近年来,她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她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感就干不好教育。”
在她的班级中,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重视与被关爱。她精心设计“阶梯式练习卡”,帮助孩子拾级而上、不断进步;对行动不便的学生,她三年如一日护送其上下楼梯。于平凡日常中,她总结出“引、爱、细、勤、带”五字德育工作法,所带班级不仅成绩优异,更以“班风正、学风浓”连年获评“优秀班级”。
罗亚林。
她的课堂,数字会“说话”,公式能“跳舞”。她创设“三环三查”教学模式(预习查准备、探究查参与、研讨查达成),结合“预习—探究—研讨—反思”的闭环流程,让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将抽象知识化为可触可感的成长养分。
作为科技辅导员,她坚信“创新是教育的未来”。她带领学生开展“寻找北斗”科技实践,完成航空航天梦想课题;指导学生改装机器人,探索机械奥秘。在她的指导下,学生科创作品屡获大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省级一等奖15次。她本人也三度荣获“四川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李小霞:
扎根乡村 点亮童年星光
在距离城区三十余公里的碑庙镇中心小学,李小霞已坚守二十六个春秋。尽管乡村教学条件有限,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弱。“用心做事,用爱育人”是她始终如一的信念。
学生小王一度上课无精打采、常拖欠作业。家访中,李小霞了解到孩子母亲残疾、父亲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子女。她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努力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辅导功课,常自费购买学习用品。渐渐地,小王变得开朗向上,学习也日益努力。
李小霞。
除了课堂教学,李小霞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艺术素养。她精心编排舞蹈《穿上红军的军装》,不仅在校园“六一”汇演中亮相,更登上当地“庆国庆”文艺演出舞台,广受好评。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感深植于心。
二十六载坚守,李小霞以爱心与智慧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要帮助他们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秦俭:
以爱织网 润泽青春心田
“班主任不是指挥官,而是班级的‘织网人’。”达高中江湾城校区初二英语教师秦俭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教15年,她以细致与温暖,编织起一张充满温度的班级之网。
为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她在班里设置“悄悄话信箱”。每天傍晚,她认真阅读每一张纸条:有学生提议“班会聊动漫”,她便组织“我的青春偶像”主题班会;有学生反映“自习课吵闹”,她便与班干部共拟“安静公约”。这一小小信箱成为师生沟通之桥,让教育更精准、更温暖。
秦俭。
作为英语教研组长,秦俭不断创新教法,为英语课插上“趣味的翅膀”。她推动“英语角漂流瓶”“课本剧展演”等活动,让枯燥语法化为生动故事。学生小雨单词默写总不及格,秦俭发现她爱画画,便鼓励以漫画记单词。渐渐地,小雨的作业变成精美“漫画集”,期末考也顺利及格。她兴奋地说:“老师,英语原来这么好玩。”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陪伴。秦俭说:“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相信。我要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王龚华:
从教26年 静待桃李芬芳
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教师王龚华从教26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王妈妈”。这一声呼唤,背后是她无微不至的关爱。
她从不以成绩定义学生。孤僻的小钧爱画画,她从夸赞画作入手,赠送航天绘本,组织分享会让其展示画作,打开孩子心扉;贫困的小竹文具简陋,她悄悄买新笔,以“勤劳小标兵奖励”送出,每日辅导助其成绩提升;好动的小航擅长手工,她便以“星星卡换小管家”约定,培养其专注习惯。每个孩子都在她呵护下绽放光彩。
王龚华。
“让孩子爱上文字,才是教好语文的关键。”26年来,她深耕语文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她开设“每日一诗”,带学生画诗中景、悟诗中情;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弱的学生用“闯关卡片”巩固知识,对学有余力者推荐读物、组织读书会,让每个人都能成长。
她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小组”,无私分享26年经验,助力新人快速成长;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浓厚教研氛围。她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学生与同事的前路,以坚守书写教育动人篇章。
胡小锋:
转战后勤一线 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清晨6点,通川区七小新锦学校的食材配送车前,胡小锋已开始忙碌。这位有30年教龄的体育教师,如今是学校后勤主任。“今天土豆炖软烂些,孩子们爱吃。”他一边检查食材,一边轻声叮嘱。
从体育教学到后勤保障,胡小锋的“战场”变了,但初心未改。回想30年体育生涯,无数寒冬清晨他守护学生训练,无数盛夏午后他持秒表为学生加油。那份赤诚,如今化为后勤工作的细致周到。转岗后,他坚持“后勤不后、服务先行”,把每件小事都当作“天大的事”。
胡小锋。
去年雨季,学校地下车库排水系统故障,积水没过脚踝。胡小锋第一时间赶到,跳进冰冷浑浊的积水中,徒手清理堵塞物。污水浸透衣裤,手指被划伤也浑然不觉。在食堂管理上,他每天最早到岗,严把食材质量,哪怕发现一颗质量不好的蔬菜,也会坚决退换。“孩子的食品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吃得安心,每位家长放心。”
30年教育路,胡小锋以行动诠释“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他说:“教育无小事,处处是责任。无论站在讲台还是守在灶台,都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笔端难尽耕耘事,言辞不及奉献心。通川教育的美好图景,是由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共同绘就的——他们如微光,似春雨,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润泽心灵、守护成长。致敬每一位点亮希望、播种未来的人民教师。愿桃李芬芳,誉满通川;愿教育之光,永远温暖而明亮。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