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球第一人”桂强芳2025战地行走,穿越战火见证战争与和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03:37 1

摘要:2025年7月初,“走遍全球第一人”桂强芳从香港出发,开启了他本年度第三次全球之旅。这次历时一月的行程跨越亚欧10国,足迹遍布战火纷飞的伊朗,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乌克兰以及亚欧其他国家约旦、波兰、阿联酋,土耳其和摩尔多瓦。对于桂强芳而言,这不仅是地理意义

2025年7月初,“走遍全球第一人”桂强芳从香港出发,开启了他本年度第三次全球之旅。这次历时一月的行程跨越亚欧10国,足迹遍布战火纷飞的伊朗,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乌克兰以及亚欧其他国家约旦、波兰、阿联酋,土耳其和摩尔多瓦。对于桂强芳而言,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和平探索——这是他第三次赴伊朗、黎巴嫩、乌克兰,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则是四次前往,他对这片被战火炙烤的国家有着特殊感情,用脚步丈量战争的创伤,用镜头定格文明的坚守,以学者的理性剖析冲突根源,以“和平使者”的热忱传递人类对安宁的共同向往。

此次行程的开启堪称曲折:首启伊朗正值以色列和美国导弹袭击之时,机场封闭,航班取消三次、改签五次,最后终于启程,每一次变动都在考验着桂强芳的决心。但目的地的特殊性让他无法退却——伊朗虽暂时停火,但中东局势却仍如悬剑在顶,周边冲突随时可能波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矛盾积怨深重,军事行动与恐怖袭击的风险从未消散;乌克兰全国饱受战争蹂躏,炮火连天,每天自杀无人机,导弹,不停地袭击首都基辅,港口城市敖德萨,历史文化名城利沃夫,称为绞肉机战斗最激烈的乌东地区俄乌双方每天阵亡军人以千计。

为应对重重挑战,出发前的半年里,他每日研究局势动态,规划安全路线,学习应急知识,手机中存满紧急联络方式,背包里备齐常用药品、干粮与饮用水。“越是战火纷飞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去见证真实,因为和平的代价往往藏在幸存者的眼神里。”这份作为城市竞争力研究学者的责任感,正是他“向火而行”的勇气源泉。

图:桂强芳出发前的准备

7月8日,桂强芳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先后走访了伊朗国家电视台,伊朗共和国卫队总部,阿扎迪自由纪念塔、古列斯坦皇宫、奥高・勃佐尔格清真寺,以及被美以导弹击中的城市设施,尽管战争的余痕仍在,街头巷尾的烤饼香气、当地人相遇时的友善微笑,以及阳光下清真寺顶闪耀的金色光芒,都在诉说着超越冲突的生活韧性。他在日记中写道:“伊朗人用坚毅的表情告诉我,战争可以摧毁建筑,但毁不掉对生活的热爱。”7月12日离开时,他特意拍摄了德黑兰机场的跑道,称其为“维系文明的脆弱脐带”,并祈愿“这条通往天空的跑道,终能铺成一条通往和平的路”。

图:桂强芳考察伊朗德黑兰阿扎迪自由纪念塔

图:桂强芳与伊朗当地市民合影

图:悠闲的德黑兰市民

图:桂强芳离开伊朗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

四次踏足以色列,两次亲历战争,桂强芳对这片土地的复杂与伤痛有着刻骨认知。在特拉维夫,被伊朗导弹击中的办公大楼断壁残垣犹存,钢筋扭曲如结,玻璃碎片嵌进墙缝,巨大的弹痕如同狰狞的伤疤;街头巷尾贴满阵亡士兵、失踪儿童的照片,每一张面孔都在诉说“这场战争里,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图:被伊朗导弹炸毁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民宅(左)和办公大楼(右)

而在加沙地带,90%的基础设施已化为废墟,医院挤满受伤的孩子,难民营中缺水、缺粮、缺药成常态。巴勒斯坦老人穆罕默德在约旦河西岸难民营的感叹令人心碎:“我一辈子没见过和平,只希望孙子能安心上学。”

即便是冲突的另一方,也难逃矛盾与挣扎。特拉维夫一家咖啡馆里,一位以色列母亲的哭诉道出普通人的困境:“我祈祷儿子从军队活着回家,可看到加沙孩子的照片,又忍不住想 —— 他们做错了什么?”

桂强芳指出,当加沙 GDP 跌至战前的 1/6,当以色列企业因劳动力流失纷纷倒闭,当双方的孩子都在防空洞里学会恐惧,“战争早已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

图:桂强芳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民合影

图:巴以隔离墙

三次到访利沃夫,桂强芳目睹了这座城市从“人间天堂”到“哀伤之城”的蜕变。每日清晨,市政厅前的告别仪式已成常态:士兵列队肃立如沉默的碑林,覆盖蓝黄国旗的灵柩在哀乐中抬出,母亲扑向棺椁的恸哭、婴儿懵懂触碰棺盖的无邪,构成战争最刺痛的注脚。

图:乌克兰利沃夫街头民众迎接阵亡士兵的灵柩

在基辅,防空警报成了城市“最准时的闹钟”,潮湿的防空洞里,老人裹着毛毯取暖,年轻人刷着前线新闻,孩子们在狭窄空间里追逐嬉闹。当地母亲奥莉加的话道尽日常:“这是我们的战场,也是我们的生活”。

图:桂强芳夜宿基辅防空洞

基辅独立广场旁数十万面蓝色黄色的乌克兰国旗(每面旗帜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但废墟之上,希望从未熄灭:利沃夫街头的面包店永远排着长队,7月被炸的居民点已有民众清理瓦砾,只为“让孩子少走点弯路”;基辅地铁站里,手风琴奏响的国歌引发集体合唱,防空洞的临时课堂上,黑板写着“我们会赢,因为我们站在正义一边”。他在接受《中国城市》杂志驻欧盟首席记者Harry的专访中强调:“一座在导弹下烤面包、在废墟上修屋顶的城市,它的活着本身,就是对和平最有力的呼吁。”利沃夫市政厅墙上“我们的城市会老,但不会死”的标语,正是这种韧性的最佳注脚。

图:基辅独立广场数十万面战死疆场乌克兰士兵及援乌外国军团士兵纪念旗帜

图:桂强芳在利沃夫接受《中国城市》杂志驻欧盟首席记者Harry的专访

战争对经济与民生的摧毁,在乌克兰体现得尤为惨烈:GDP 暴跌 35%,外债超2000亿美元,旅游业从战前每年2800万游客骤降至7000人,跌幅达99.97%。利沃夫80%的餐馆关闭,开门的也只敢营业到下午五六点;手工业因游客绝迹濒临崩溃,街头90%的行人是老人、妇女与儿童,青壮年或赴前线,或流亡邻国。

图:基辅市中心被俄罗斯导弹击中的建筑物

桂强芳记录下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她的丈夫在赫尔松前线作战,自己每天开 16 小时车,“多挣10欧元,就能给丈夫买双好军靴”。这种“带着战争生活”的状态,比恐慌更令人五味杂陈。

图:乌克兰街头废弃的坦克

图:基辅街头的俄罗斯导弹

而俄乌冲突的影响早已溢出国界:全球经济损失超22万亿美元,欧洲能源价格飙升,乌克兰 800 万难民涌入波兰等邻国。他在波兰边境城市卢布林考察时发现,难民短期带来的经济“繁荣”背后,是基础设施的超载与社会矛盾的累积。

以色列同样承受着多线压力:伊朗等势力的介入加剧安全威胁,企业倒闭潮与旅游业萎缩削弱经济韧性。“既要保卫家园,又要面对国际社会的道德审视,”桂强芳指出,这种撕裂正是战争最深刻的代价。

即便是在战火最激烈的地方,文明的韧性也从未断绝。在黎巴嫩贝鲁特,内战的弹孔留在老建筑墙上,2020年大爆炸的痕迹在港口区清晰可见,但街角咖啡馆里年轻人举着冰咖啡大笑,露天广场上手风琴声与石榴汁叫卖声交织。“战争可以毁掉建筑,但毁不掉我们的厨房,”当地餐馆老板的话,道出了贝鲁特“破碎与坚韧并存”的城市性格。

图:黎巴嫩贝鲁特鸽子岩

图:与黎巴嫩贝鲁特市民合影

图:黎巴嫩贝鲁特街头布满弹孔的建筑

作为已踏遍348个国家和地区、754个世界旅游目的地、3429个中外城市、1636个岛屿的行者,桂强芳的旅程始终承载着超越个人的使命。他通过镜头记录瓦砾中绽放的向日葵、防空洞里的课堂、面包店前的长队,用文字传递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真实的片段,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能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中立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他在专访中强调,“而是承认任何战争中,受苦最深的永远是像利沃夫这样的城市和底层民众。”他呼吁国际社会放下对立,回到谈判桌前:“当加沙的孩子和特拉维夫的母亲有着同样的恐惧,当利沃夫的老人和基辅的婴儿渴望同一片安宁,和平就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是每个生命最基本的权利”。

离开乌克兰时,防空警报再次响起,桂强芳站在洞口望着广场上猎猎作响的乌克兰国旗,心中默念:“第四次再到这里时,迎接我的一定是和平的曙光。”

这场穿越战火的行走,终将成为照亮和平之路的一束微光 —— 因为正如桂强芳所见,无论冲突多么激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比炮弹更有力量。

来源:世界航空小姐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