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仲,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685年,他出任齐国国相,任职期间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利用经济富国之外,他还运用超群的智慧,数次对他国发动贸易战,最终迫使他国臣服于齐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贸易战
管仲,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685年,他出任齐国国相,任职期间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利用经济富国之外,他还运用超群的智慧,数次对他国发动贸易战,最终迫使他国臣服于齐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贸易战专家。
(一)衡山之谋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有个衡山国,地理位置在齐、鲁两国之间,善于制造兵器,齐桓公将其视为威胁,向管仲问策。管仲献上一计,请齐桓公派人去衡山国,以高价收购衡山国制造的兵器,进而造成天下争购的局面。
当时,诸侯国纷争迭起,各国都在他国派有细作,齐国在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一事,很快被其他国家陆续探知。待齐国在衡山国收购兵器已有十个月之后,燕、代两国也派出人员,去衡山国采购兵器。又过了三个月后,之前观望已久的秦国,也加入了购买兵器的队伍当中。
面对纷至沓来的采购人马,衡山国国君喜不自胜,认为此乃发财良机,于是下令将兵器的价格提高至原来的二十倍。眼见兵器制造的利润如此丰厚,一时之间,衡山国的百姓纷纷放弃农业生产,倾举国之力打造兵器。得知衡山国已将全国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兵器制造时,管仲开始了他的下一步棋。
齐国派出大夫隰朋,令他到赵国购买粮食,当时赵国的粮价是每石十五钱,隰朋直接开出高价,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各国知道此事后,纷纷运粮到齐国出售,以获重利。在管仲的谋划下,齐国先用十七个月的时间买空了衡山国的兵器,又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收购周边各国的粮食,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齐国突然封闭了与衡山国之间的关卡,彻底断绝了两国之间的往来。此时,燕、代、秦、赵四国方才看破了齐国的真实意图,意识到齐国马上要对衡山国发动灭国之战,于是都从衡山国召回了本国使者。
眼见诸事完备,齐国致信鲁国,与其联合发兵,兵锋直指衡山国。当齐鲁联军大兵压境之时,衡山国国君才意识到中了齐国之计,可此时国内一无可用之兵器,二无坚守之存粮,只能仰天长叹,束手待毙。联军节节推进,势如破竹,按照之前达成的协议,鲁国占领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占领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国君走投无路,最终只得向齐国投降称臣,衡山国就此灭亡。
(二)购柴降莱、莒
春秋时期,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有莱、莒两国,其百姓擅长砍柴与农耕,农业兴旺发达。齐桓公一直想吞并两国,问计于管仲。管仲称,既然两国的山上盛产柴薪,齐国可令新征入伍的士兵开采冶炼铜矿,大量铸币,进而提高两国的柴薪价格。齐桓公深以为然,令大夫隰朋着手操办此事。
莱、莒两国铜钱稀缺,在得知齐国大量铸造铜钱后,两国果然中计,令百姓放弃农业生产,进山打柴,以换取齐国铜钱。管仲见两国业已入彀,遂命令隰朋将多数士兵从铜矿撤回,专门从事农业耕种,囤积粮食,只留少量人手继续铸币。
两年后,齐国停止向莱、莒两国购入柴薪,此时两国由于长期无人耕种,农业生产处于荒废状态,粮食稀缺,粮价飞涨,已高达每石三百七十钱,百姓无处购粮,之前用柴薪从齐国换来的铜钱,成了无用之物,而齐国粮食供应充足,粮价仅为每石十钱。没过多久,两国已是民不聊生,怨愤迭起,为求活命,已有十分之七的百姓陆续逃往齐国。又过了四个月后,两国国君见大势已去,只得向齐国投降。齐国兵不血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月,便将两国收入囊中,管仲之谋,何其奇哉!
(三)服帛降鲁、梁
齐桓公欲攻占鲁、梁两国,令管仲为其筹谋。管仲称,两国百姓向来以织绨(古代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作者注)为业。如果齐桓公带头穿着用绨织就的衣裳,并令左右近臣也如此着装,那么上行下效,齐国的百姓很快也会效仿。同时,管仲请齐桓公下令,严禁齐国的百姓从事织绨之业,则绨的来源只能仰仗从两国进口。如此一来,两国百姓见织绨有利可图,必将放弃农业生产,从事织绨一业。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带头连续十日身着绨服。见国君这般推崇绨服,臣民纷纷欲效之,可国内一时却无绨可买,齐国崇尚绨服却又无绨可用的消息,很快被鲁、梁两国探知。这时,管仲亲自召见两国商人,开出了一千匹绨三百斤金的可观价格。两国国君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命令百姓弃农织绨,遣本国商人将绨贩卖至齐国,以获重利。
十三个月后,管仲派人到鲁、梁两国探听情况,探子回报,称只见两国城中人口众多,道路上尘土飞扬,两人之间即使仅仅相距十步的距离,都无法看清对方的面容,步行之人在路上寸步难行,马车的车轮互相碰撞,骑马者也只能缓缓列队而行。管仲由此判断,拿下两国的时机到了。他请齐桓公从此改穿帛料衣服,并令臣子百姓们不得再穿绨服,同时还要封闭关卡,与两国断绝经济往来。
又过了十个月后,管仲再次派人到鲁、梁两国打探,此时两国百姓已彻底陷于饥荒状态,连正常赋税都无力缴纳。虽然两国国君已令百姓停止织绨,重新从事农业生产,但粮食从播种、耕作到收获、研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不可能在短短数月内就填饱百姓的肚子。由于粮食严重匮乏,两国粮价暴涨,每石涨到了上千钱的天价,而齐国粮价仅仅是每石十钱。不久以后,两国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向齐国,两国国君见局势已不可挽回,只能向齐国投降。管仲巧借经济法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凭贸易战立下灭国大功,不愧为春秋名相。
(四)买鹿制楚
齐桓公欲借周天子名义,出兵攻伐楚国,但楚国位列春秋时期强国之一,其国力不下于齐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民众又精于战斗之道,如果贸然出兵,胜算不大。倘若劳师动众,最后却兵败于楚国,则齐国既无法谋得实际利益,又在周天子面前脸上无光,更为他国所鄙。齐桓公心下犹豫不决,问计于管仲。
如何拿下楚国,管仲早有成竹在胸,他先请齐桓公下令,由大夫隰朋负责组织人力,将国内粮食的十分之六都贮藏起来,随后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前往庄山,炼铜铸币。前述工作开始进行后,管仲将目光瞄准了盛产于楚国的物种之一——麋鹿。按照管仲的计划,齐桓公令人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占地方圆百余里的鹿苑,并派中大夫王邑携带二千万钱,到楚国以高价收购麋鹿。
当得知齐桓公如此看重麋鹿而轻视钱币,楚王大喜过望,认为齐桓公将本该用于维持国家运转、赏赐功臣的钱币,都用来购买对楚国毫无用处的麋鹿,还不惜浪费民力物力,建造鹿苑,以图娱乐,此皆乃昏君所为,预示上天不久将赐齐于楚。他立即召来丞相,令其通告全国百姓,大量猎取麋鹿,以换取齐国之钱财。楚国百姓于是纷纷放弃手中的农业生产,转而捕猎麋鹿。
起初,楚国的麋鹿价格是每头八万钱,王邑到了楚国后,向楚国商人承诺,每次如果能够给他带来二十头麋鹿,即付黄金百斤。在重利的驱使下,楚国百姓无论男女,都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捕猎麋鹿行动当中。为了能够捉到更多的麋鹿,人们远涉山林,甚至长期居住于野外,风餐露宿,经月都不归家。
在管仲的苦心筹划下,数月后,齐国贮藏的粮食,较之前已增加五倍有余,而楚国凭借向齐国源源不断地输出麋鹿,其钱币存量也已增加至之前的五倍。管仲见时机已到,便请齐桓公派人封闭关卡,不再与楚国通商。对齐国的突然闭关,楚王并未放在心上,反而心下窃喜,自以为齐国钱财已被消耗殆尽,却不知齐国之前早已暗中铸造了充足的钱币。由于国内农业生产长期中断,此时楚国粮食严重匮乏,粮价高达每石四百钱,饥民遍野,为求果腹,楚国百姓渐渐投向齐国。管仲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最终迫使楚国降服,正可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令人敬服。
(五)买狐皮降代
齐桓公听闻代国出产一种狐白皮张(即用狐狸腋下白毛拼凑制成的皮张——作者注),欲出高价收购。管仲献计,称可借收购狐白之机,图谋拿下代国。齐桓公从其计,令中大夫王师北,带领齐国商人,携带巨资北上代国,高价收购狐白皮张。
齐国高价求购狐白皮张的消息,很快在代国传开。代王得知后,认为代国借此发财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召来宰相,令其组织全国百姓,着手搜求狐白皮张,以达到迅速积累钱财、对抗敌国——离枝国的目的。
代国百姓听闻狐白皮张可从齐国换取巨资,纷纷停止农业生产,深入荒山野岭,捕猎狐狸,搜集白毛。但腋下有白毛的狐狸,本就实属罕见,极难寻获,按照时令规律来看,平均每隔六个月,才有可能现身于世。代国倾举国民力,前后耗时两年之久,依然没有搜集到足够的白毛,连一幅皮张都无法凑出。
离枝国见代国长期不事农耕,徒行此劳民无益之举,于是抓住时机,大举入侵代国北部地区。代王此时方觉不妙,亲率士卒前往抵抗,但最终不敌,北部领土被离枝国侵占,代王走投无路,只得率领子民,归顺齐国。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亦无钱财花销,前后只用了三年时间,便使代国降服。
在诸侯纷争、烽火连绵、刀兵不绝的春秋时期,管仲能够巧妙利用经济规律,大打贸易战,在保证本国重要物资和货币储备充足的同时,削弱他国经济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堪称“贸易战”理论的鼻祖。
baihuaweilishi
来源:宋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