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调插头被拔那一幕,那英扇着裙摆汗流浃背,镜头里她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滴,而陈数就在不远处的沙发上刷手机。
空调插头被拔那一幕,那英扇着裙摆汗流浃背,镜头里她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滴,而陈数就在不远处的沙发上刷手机。
弹幕里齐刷刷飞过一句话:嘴上说同心,手里不拔插头,这就是姐的高情商?
刷过去,瞬间五万点亮。
很多人替那英委屈,说五十多岁了还在当免费劳动力。
可换位想,她自己也乐在其中。
那英的“大姐”身份不是节目组强加,是成员们默认的——龚俊订车、张晚意背箱子,马思纯李沁抢着收碗筷,只有那英在忙着给每个人倒冰水、分咸菜,嘴里还不忘喊“别撑着了,快吃两口”。
她像小时候在邻居家蹭饭,那个永远先给你夹菜的阿姨,累不怕,怕的是你们不熟。
龚俊和张晚意的“工具人”气质也很妙。
龚俊被路人认出来,被围得水泄不通,他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溜,而是回头冲团里喊:“姐,先上车!
”那一瞬间,像极了出门旅游时那个靠谱哥们,自己汗流浃背,还惦记你怕晒。
张晚意更憨,箱子重得脸憋通红,别人问要不要帮忙,他摇头:“别抢活儿,我练背肌。
”嘴硬心软,效果拉满。
马思纯和李沁这对小姐妹则是一左一右的缓冲垫,谁情绪掉线就去补位。
马思纯把陈数的水杯悄悄放在手边,李沁把那英落下的帽子塞进自己包里。
她们不声不响地做,比刻意表现的“团队精神”更舒服。
观众爱死这种“我帮你,但不叨逼叨”的温柔。
陈数呢,争议就卡在那个“口播式价值观”上。
镜头前她反复念“同心”“包容”,转身却把空调遥控器当私有物。
不是不让生病的人凉快,而是你哪怕问一句“姐,我先开十分钟,等凉一点再关”都能过关。
真正的落差是:她把旅行当成了剧组,所有对手戏都想好台词,却忘了大家真的在吃风、出汗、饿肚子。
网友骂归骂,其实心里也在等一个反转:谁还没个生病情绪崩的时候?
能救她的,可能是下一期里一句“对不起,那姐,我刚刚真的太难受了”,可惜现在还没说出口。
有趣的是,“文化体验”成了她的遮羞布。
节目组安排去当地老奶奶家学烤馕,陈数上手慢,馕饼一面焦黑,老奶奶用方言比划:“姑娘,火远了。
”她立马回一句:“我来弄火。
”结果炭灰扬起,全员咳嗽。
弹幕笑疯:原来人设和技艺一样,都不能靠剧本硬凹。
但这也成了节目最好看的点——谁也不是来当圣贤的,出糗、认错、继续玩,本来就是旅行的味道。
再说导演组的“小心机”。
他们发现观众不再爱看吵架,就把镜头怼在汗珠、怼在互相递水、怼在路边摊老板娘多送的一碗酸奶上。
手持镜头加自然光,滤镜退到最低,像你我手机随手拍的vlog。
真实到连嘉宾的毛孔痘痘都一清二楚,却让人上瘾。
三期播完,豆瓣评分冲上8.2,稳居系列老二。
不是嘉宾没翻车,恰恰是有人翻车了,大家才发现:原来不演的感觉这么难得。
下一集预告里,陈数主动帮那英背包包,弹幕立刻飘过一串“真的假的”,这剧情感比所有撕逼戏都勾人。
节目最后留了个问题:旅程还长,人设还在写。
谁会被翻篇,谁会被盖章,下一趟日出之前没人知道。
唯一能肯定的是——如果后面有人再拔空调插头,其他人不会只流汗不吱声了。
毕竟旅行最大的滤镜,从来不是美颜,而是“我敢把我的不爽说出来,你还愿意递给我一杯冰水”。
来源:稻田边写生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