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如何打败历史悠久的“河东”,成为山西省的名称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20:10 1

摘要:说起山西这个地方,大多数人就顺嘴叫“山西省”,也没觉得这名字哪里稀奇。你家要是谁在山西,身份证上也早就印着这仨字。但如果你往前捯饬捯饬,翻翻老底子,咱们现在说的“山西”这名,其实到明朝才算定下来的,前面有一长溜的年份,人家一直叫“河东”。这名字可不是一时新鲜,

说起山西这个地方,大多数人就顺嘴叫“山西省”,也没觉得这名字哪里稀奇。你家要是谁在山西,身份证上也早就印着这仨字。但如果你往前捯饬捯饬,翻翻老底子,咱们现在说的“山西”这名,其实到明朝才算定下来的,前面有一长溜的年份,人家一直叫“河东”。这名字可不是一时新鲜,光“河东”这三个字在官面儿上扎堆就满打满算用了小一千三百年,有点像老房子里挂的祖传牌匾,风吹雨打都没换掉。而山西当政区名,细细一数,其实还不到七百岁。

话说回头,最早这一片叫啥,是分成河东、太原、上党、雁门这些郡。河东只算得山西南边一角,别说整个省,就连现在的运城那块地界也就沾上边儿。咱也不是凭空瞎说,毕竟老秦人都爱按河(黄河)划界:河东是咱现在山西南,河西是陕西东。老祖宗的脑子简单——有山,有水好分,哪像咱们现在整天琢磨行政区划,搞得地图都快看不懂。

到了唐朝,格局又变了。那时设“河东道”,把整个山西都包进去,地盘一下子大了好几圈。你要说那年月谁是山西一哥?非太原莫属。运城、临汾什么的,都还排不上号了,河东的官衙早就从南往北搬,这就像村里原先在老李家开会,后来搬到赵家,由于赵家离镇里近些,大家也就都认了。

再往后,北宋延续着河东路,没啥大动作,到了金朝,那才真是拧巴又热闹。大金天子觉得,一个河东路不够分,直接来个南北拆家:河东南路归平阳府,河东北路归太原府。其实这背后全是现实压力,像咱们村里分南村、北村,其实大家都还是老乡,但有些事情,弄分明了好办差事。这思路,跟后面蒙古人一来,金朝地界越打越小,先有“西京路”,再冒出山西东、西路。首府一会儿在大同,一会儿又跑宣化。后来宣化又撤了,也只剩“大同”还在硬撑门面。这次,“山西”这旗正式在官场上冒头了,不过谁也没敢一下子把河东撂下不管,两个名字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过节贴的春联,换了一茬又一茬。

元朝那阵儿,整了个“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听着洋气,可实际上也是两家豆腐摊一块摆着卖。治所在大同,河东和山西这名字一起用,要不是明朝后来下狠手,估计还会再混上一阵。明洪武年间,一刀剪断千年旧章,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匾挂出来,大家好歹有了统一称呼。太原当了大管家,至此“河东”就被收进历史旧货摊,老百姓嘴里偶尔还会蹦出来,可官面儿没它一席之地了。你要是那阵儿还敢在官府口上提“河东”,基本就跟穿着明万历年间官服跑现代市政大厅一样尴尬。

“山西”成为咱们今天熟知的省名,最主要还是政治中心和大环境轮流洗牌。其实“山西”“河东”这些名字,说白了都是借着地势来的傻瓜名字,有水一边是东,有山一边是西。最早关中的大佬们看黄河近,叫河东带劲。后来北方王朝,金元清这些“老北京”,他们看重西边的太行山,毕竟太行是北上的门槛,抢地盘要先过这关。你不得不佩服金朝女真、清朝满洲这些北地汉子,真会选位置,一圈圈的,最后还是离权力最近的太行被委以重任。

不过有个细节,咱不能忽略——虽然山西做政区名出现晚,其实这名字在民间“盘子里”早就转起来了。早到什么程度?有宋之前,大家聊“山西”其实指的是关中那一带,咱现在山西省还没轮上。后来可不一样了。唐代过后,人口往北迁,华北变得热闹,关中渐渐落了人气,很多百姓,尤其是在集市上或者茶馆里,随口一说"咱山西的面最筋道",其实指的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山西,而那时官场还在死守“河东”二字。老百姓慢慢嘴里就没什么河东,官方文件开会都按“山西”写了,这种事就跟小镇街头叫法,不知不觉普及开。你要是真想听谁还念叨河东,多半是岁数大的婆婆爷爷,念的是旧时味道。

再说“山西”能打败旧名,除了政治变迁,还有点像咱们老家,原来搬村的老少,都喜欢沿用自己祖祖辈辈的小名。这事儿到最后,哪怕官面挂了新牌子,一天天地大家嘴里都改成新称呼了。咱们老家以前叫美仁村,后来合并进了新庄子。现在一说,新庄子谁都认识,没几个还记得美仁村的典故。这事也一样。

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清末民初,新政区划刚出来时,还有些操着河东腔的人在互相辨认。山西省里的一些运城老人管自己叫河东人,遇到太原人两边还能抬杠,仿佛当年朝代分野都还刻在人心里。如今这些老话慢慢就不碰了。你要跑到太原街头问路,谁还敢说自己是河东人?估计得先琢磨你是不是地方电视台搞采访的。

最纠结的还不止官名变迁,命名里隐含着地域格局的变换。最初的河东,是把自己框在关中文明的尾巴上,是依赖黄河天险的生活方式。等到唐宋以后,交通发达了,人又多了,黄河两岸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东边河”的称谓。经济、文化、人口都往华北平原靠,就像种地的老农发现泥土肥了,干脆多种几亩,名字自然跟着新风往前走。某种意义上,山西这个省名跟城市扩张没啥两样,旧时的“小区名字”被新小区合并,成了咱们现在地图上一大块熟悉的轮廓。

要真往后看,这样的变革不只在山西。全国各地老地名、老习俗,多少都经历过“洗牌”,有的一时半会还在“玩梗”,有的早就成了历史注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直在改名字、变风格、换中心里,留下点零碎故事。山西打败河东,这不是谁赢谁输,是社会一路往前挤,旧牌坊让位给新路口,大家都认了。

偶尔我们在山西旅行,路过那些叫“河东村”“河东街”的地方,会有种穿梭时空的错觉。名字变了,人走了,可风吹过那些门楼和土墙时,混杂着新名字的嘈杂和老时光的一点温柔。你说这样的小细节,到底是历史打败了记忆,还是人们的生活让名字变得更像自己?反正我有时候站在太原的老院子里,有点想去运城吃碗河东老面,多念叨两句:这一片地儿,到底是“河东”还是“山西”,谁又能说得准呢?

来源:乐观的山丘Rh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