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渊源,其实细算下来,比我们想得还要复杂。这么一个细胳膊小腿的中亚国家,面积还没咱们西南一个省大,但和中国打了上千年的交道,谁也甩不开谁。你说胡同口大妈唠家常,也许都能琢磨出点“姻亲关系”。
要说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渊源,其实细算下来,比我们想得还要复杂。这么一个细胳膊小腿的中亚国家,面积还没咱们西南一个省大,但和中国打了上千年的交道,谁也甩不开谁。你说胡同口大妈唠家常,也许都能琢磨出点“姻亲关系”。
这不,前几年吉尔吉斯斯坦官方还非常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民族,可是汉朝名将之后呢!”光这句,搁朋友圈发,绝对引起不敲键盘都忍不住手痒的争论。别说中国网友,连老外也觉得新鲜,哪能扯这么近?更有意思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课本里,居然用《史记》一板一眼写着他们的古代故事。有人见怪不怪,有人就觉得这是不是“贴脸操作”?是认亲还是揩中国历史的油?还真不是那么简单一句就能说清了。
翻老账,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地界古时叫甚?《汉书》称“坚昆”,《史记》叫“鬲昆”,名头不少。随便提一句,这种古名儿,好多老头子现在都说不出来。要不是两本正史里写着,真没人拿它当回事。可两千年前的司马迁还专门记了“鬲昆”这号国家,他可不闲着,照着当时的地图查,也就差不多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这一带。西汉的时候,这里已然成了定居自成一派的国家,至少比欧洲那边跑来跑去的日耳曼人,有点定性。
再往下说,说白了,这点记载,主要是汉朝和匈奴死磕的时候拼出来的。那段时间一打就是十几年,名将一堆堆地往草原投,李家军最能打。李陵这个名字,你不管念没念过史书,总能在电视剧里听见一两回。他是李广的孙子——就是那个“世上无难事,只怕李广难射虎”的李广。
李陵小的时候家里就要求练兵书骑射,还特爱较真,光是“步射”、“骑射”这些古代军事考试,他都拿过当时最高的分。班里有谁旷课耍赖,他能转回头给人补两句。汉武帝看他机灵,没让他像亲戚一样闲散混日子,硬塞到军队里摔打。他也争气,二十多岁带着几百兵冲到匈奴腹地摸了底,回来没两年就被升为骑都尉。
可话说回来,英雄也有一时冲动。那一年李家军正值用人之际,李陵顶着大名气上来请命,说自己带着5000步兵能干翻匈奴的主力。他以为自己能绕道打游击,结果阴差阳错,正好碰上匈奴铁骑大部队。一通苦战,粮草断了,援兵没等来,李陵硬抗到最后弹尽粮绝。这会儿换成是谁,都难选:死还是降?他投降了,也算是一锤定音,回家的路彻底断了。
汉武帝这人脾气大,听见李陵投降,身边那拨子“搅屎棍”添油加醋——“他这一降,是不是要反骨?”皇帝一拍桌子,怒火冲天,接着就是满门抄斩。李陵人在北方,一听消息,心,一下就凉透了。以前还能算半个汉人,这下生根发芽成了真正的边地客。他在匈奴,也没闲着,单于还把女儿下嫁给他,赐了他北边“坚昆”那个地方当封地。这一过,就是几十年。
巧的是,坚昆——也就是后来的黠戛斯,正好是吉尔吉斯斯坦这块地的前身。别看这地方地广人稀,“以马为家”,可追起血缘,边关这点人,几代人一通混血,道不清说不明,《史记》、《汉书》里字斟句酌地写着坚昆是“匈奴以北”,而且西域一大票国家都跟汉朝有通婚往来的记录。纱巾下、毡帽里,都是几股子血混出来的。
拉一下时间轴,到了唐朝,这一带人又冒出个新名字:黠戛斯(xiá jiá sī)。现在的人要不是语音输入,打字都输错。其实你拿这几个音串一下,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当时他们跑得远,老窝搬到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那片,这是现在俄罗斯地界。不过要知道,中亚地区的版图可是“过山车”,谁强谁说了算。黠戛斯正好是隋末唐初那段成型的,跟沙俄干上之前,这帮人的地盘是“从东到西,绕大半个亚洲”。
唐太宗李世民那时候,“天可汗”可不是白叫的。每年凉风一起,各国遣使带着特产、金器、舞姬,排队往长安跑。黠戛斯也来了,来得可挺隆重。史书原话说他们“身长大,赤发、晳面、绿瞳”,长条子身材,红头发绿眼睛——你要搁北京二环里,肯定第一时间被认成外商。黠戛斯国王失钵屈阿栈也不藏着掖着,见了李世民,亲口就说:“我们有红头发绿眼睛的,也有黑发黑眼睛的,黑头发的,多半是和汉人通婚的后代。”李世民听着笑笑,心里咋想咱们猜不到,有人说他觉得像“找亲戚”,也有人说他心思细腻,明知道这点血缘听着挺动情,实际上各算各的账。
不管怎么说,唐朝把黠戛斯封了“坚昆都护府”,官府级别算半个中国家族“亲戚”。后来唐朝乱起来,安史之乱、高仙芝战败,边疆一阵风雨,黠戛斯也逐渐和唐朝做了“陌生熟人”。
问题卡在哪?吉尔吉斯斯坦官方热衷认的李陵后代,这根绳不是那么结实。一千多年下来,迁徙、混血、战争,黠戛斯人在不同地头和不同民族擦出了不得了的“火花”。蒙古兴起时,“吉尔吉斯”这个名字定型,元朝的时候他们被打散,被奉送给蒙古贵族,部分成了蒙古人的姻亲。后头又遇上瓦剌、准噶尔扩张、沙俄入侵,每次都是涂改族谱、携家带口,入云开路。
19世纪中叶,清朝和沙俄“拉锯战”,地图一轮轮画来画去。伊赛克湖、费尔干纳盆地、图瓦——光这些名字说出来,都有一段血和泪。后来沙俄拿了这地方,苏联又“持有”一阵,解体以后才成了吉尔吉斯共和国。
现代的吉尔吉斯斯坦,日子过得着实不容易。南边和北边打得火热,谁也不服谁。总统和总理换得比老百姓换家电都快。这片土地曾有人风言风语说分家,这时,国家不得不用“溯源”历史的办法,找点能撑起来的共同记忆。巧了,就翻开咱们中国的《史记》、扯上点“汉家血脉”,让大家能有点归属感。
说回到当下,真要追那点“汉将血脉”,也许吉尔吉斯人家里有的老照片上,真能找见几个单眼皮、黑头发的后人——但一杆子打死,全是李陵后代,那是说大话。互认亲,这点历史故事,像极了老邻居偶尔串门,你送草原的马奶酒,他回敬你一碗北方的羊汤,谁也别计较谁沾谁的光。
故事回到这儿,你要问:这种亲缘关系到底算不算数?历史本来就是多条河流交汇,翻卷着流,谁也别指望一桶水能全装下来。如果砖头能砌出邻里情,那故事就值得说下去。至于是不是李陵的骨血、是不是汉家的后裔,我们更相信——世界上,总有几分故事,是为了让人心里有根线,好回头认一认彼此。
来源:乐观的山丘R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