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9:54 1

摘要:有时候,人一生最难做的选择,其实不是上场迎敌,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得急流勇退。你看王翦,他替秦始皇东征西讨,流了这么多汗,立了这么大的功,连司马迁都一句话点破:这人“夷六国”。可就在别人以为他要享清福、喝不尽功劳酒的时候,他突然消失了,像被大风带走一样,从朝堂到

王翦的隐身人生

有时候,人一生最难做的选择,其实不是上场迎敌,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得急流勇退。你看王翦,他替秦始皇东征西讨,流了这么多汗,立了这么大的功,连司马迁都一句话点破:这人“夷六国”。可就在别人以为他要享清福、喝不尽功劳酒的时候,他突然消失了,像被大风带走一样,从朝堂到史书,全无踪影。有人觉得,这里头肯定有猫腻。也怪不得后世猜来猜去,连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埋哪儿,都成了千古谜团。

这位“消失”的老将,并不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传奇。他老家就在陕西,家里以前也算有点名份,只是到王翦的爹手里就败落了。破落户的尴尬,放到哪家哪户都一样难受:你说自己是王家后人,可人家看你手里没两钱,未必瞧得起你。懂点事的老王头大概也劝过孩子,“要不你考考取个功名?别在咱这搞不出名堂。”可王翦偏不信这个邪,琢磨来琢磨去,脑袋里全是兵法韬略。他想,“世上吃饭这张嘴,拿刀这只手,只要一样练精了,也能活得像样。”

话说回来,王翦进军营那一年,还挺让人笑话的。据说他摸进秦国军中,低调得不像个“豪门后代”。大将白起第一次见他,也不过是把这孩子当个跑腿。可有一天打仗,白起忽然发现,王翦看地图的眼神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在乱哄哄的营帐里,一眼看出敌军的破绽,还顺带说出怎么布阵最好。这下白起来了精神,琢磨着是不是遇上宝了?没过两年,他就让王翦带兵去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兵营就是这样——混得好的,上阵前士兵都冲你喊“将军!”混得差的,连马夫都绊你一脚。王翦就是在这种地方,靠真本事杀出来的。他跟着白起一路打仗,手上沾的血,脚下踩的泥,比旁人多得多。时间久了,士兵们也私下里念叨:“王将军征一仗,没输过。”真是这么回事。后来秦始皇捉住一个倒霉的太监嫪毐谋反,王翦卷进去了。这仗打得干净漂亮,结果让秦始皇盯上他,人生忽然迎来第二个转折点。

再之后,秦国像饿狼一样盯上六国。大臣们慌着给始皇帝出主意,想尽法子搅乱敌人的阵脚。有一次,王翦扛了“援燕攻赵”的大旗,其实是直奔赵国去的。这一仗,打的地名叫阏与,秦军听了得哆嗦。这地方上回没打下来,亏了不少兵,大家想着“说不定又得翻车”。你以为将军们都是神?其实士兵们偷偷嘀咕的多了去了。幸好王翦没在这上头栽跟头,士气正高的时候,“咚咚”几下就把硬骨头拿下。赵国军心涣散,接下来的战争几乎就顺水推舟了。

不过打仗这种事儿,如同过独木桥,桥过去了不代表人就舒服了。一仗仗打下来,王翦的威名早已传疯。但你想啊,大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南征北战,每赢一仗,离皇帝的枕头就又近了半步。外人羡慕,可高位未必就好受。将军做大了,皇帝睡觉都得梦见你要造反。

其实王翦自己心里也明镜似的。他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粗汉,碰到灭楚的大事,还玩了把“要价”。别人说二十万兵够了,他偏说要全秦六十万。秦始皇嫌多?王翦一概不急,还写信直白列清单:打完仗,要多少田宅奖赏。你要说他真贪心,倒也不一定。他是故意做给皇帝看的:我其实还在意钱,不在意权,咱们各安其命。

果不其然,李信那二十万兵马刚一动手,就被楚军反杀,输得溃不成军。皇帝才明白过来——哦,原来老将军没说错。吃一堑长一智,始皇爷亲自登门请王翦出马。这阵仗,可不是一般的“求贤若渴”。王翦老老实实要了六十万大军,打了一年,把江南最大的对手彻底拉下马。

这回,他还是如约奔着田宅金银去了。邀功要赏,多少让人有点不齿——可有几个人懂啊?风头太盛的将军,下场都是杯中蛇影。王翦自己心里明白得很,仗打完了,天下太平,那些握住兵权的人,迟早会被皇帝“秋后算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提早金盆洗手,辞官归隐。这样的选择,在外人看来像怕事,怕再多攀高,但在乱世,这恰恰是顶级的智慧。

后边的事嘛,说起来就更有些味道了。王翦的儿子王贲是个猛将,父子俩一南一北,名字在当时可比现在的“顶流”还顶。可到了孙辈王离,却撞上了时代的大劫。函谷关一战栽了,被项羽锤得东倒西歪。那会儿秦朝形势就和冬天快要散架的风筝一样,谁都知道要出事。

人家都说,豪门世家光鲜,其实转个身就是风雪。王离的俩儿子,一个往山东跑,一个去了山西。大儿子成了琅琊王氏的始祖,后人混得风生水起,到了东晋直接成了权臣之家。二儿子扎根太原,成了“太原王氏”,相爷、驸马、皇后出来一大堆。这份命,就是祖上留的底子,还得自己会躲雷。

至于王翦最后的结局,别提史书,就是八卦也没多少记录。有人猜他善终了,是大隐隐于市。有人说,他可能是在暗流里沉默谢幕。其实每次说到这种人,我都忍不住想:是不是只有真聪明的人,才能在热闹过后,悄悄离场?或者说,功劳簿写得再满,也抵不过一句:“我活得通透。”

后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唐朝,连诗人也拿王家说事。风水流转,门楣换人,人过留名影。王翦不争、不抢,只谋个自身周全,安安稳稳抽身而退。反倒托举了一大家子,衍生出两支豪门,千年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常说,英雄未必有好下场。可王翦的选择,大概是世人难得一见的大智若愚。他到底是贪财?怕事?还是高明到极点?好像没人能真说得准。谁知道呢,也许他最后在自家院子里喝着茶,听孙子们闹腾,看天下风云,暗里笑了笑:“这就够了。”

来源:开朗露珠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