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打赏成瘾?心理学家:出现这3个信号,你已成瘾体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0:17 1

摘要:有人打开直播间,便看到价值19998元的总督特效,背后是一位B站40级大哥。达到此级别,按每天经验值上限且无重复刷礼物计算,最少花费500万,而实际花费往往远超这个数字。

有人打开直播间,便看到价值19998元的总督特效,背后是一位B站40级大哥。达到此级别,按每天经验值上限且无重复刷礼物计算,最少花费500万,而实际花费往往远超这个数字。

直播、游戏、短视频平台通过各种手段促使用户沉迷。在直播中,刷礼物的特效、大额礼物的全站广播以及主播的感谢,能瞬间激活大脑奖赏机制,带来极大满足感,极易让人上瘾。

成瘾带来的后果令人痛心。2023年4月,浙江某县级市16岁高二女生小林,家境普通,父母经营小超市。她沉迷于头部直播平台的主播及虚拟偶像团体,每天观看超8小时。

为成为 “榜一大姐” 获得追捧,她用妈妈支付宝账号打赏,两年累计达12万,多次购买单价3000元的嘉年华。

父母发现后采取措施,小林情绪崩溃,认为失去直播世界便失去生活意义,从四楼跳下,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双下肢永久性瘫痪,还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半自杀倾向。小林的遭遇让我们反思,直播打赏满足了她什么需求,为何有如此致命影响。

生活中的成瘾行为不止直播打赏。许多人因学习、工作压力对咖啡产生依赖,一天不喝就难受,甚至有人上课要迟到也得先买咖啡。

但这些行为是否成瘾呢?心理学家给出成瘾的三个黄金标准。

一是控制力,沉迷尚有部分自控力,而成瘾完全失控;二是功能损害,沉迷影响短暂可恢复,成瘾则严重损害工作、家庭和健康。

三是戒断反应,沉迷戒断后只是无聊不舒服,成瘾戒断可能手抖、头疼、焦躁。简言之,沉迷能停,成瘾停不下来,是涉及大脑神经系统改变(如多巴胺分泌异常)的病理性依赖。

常见成瘾分为物质成瘾行为成瘾

物质成瘾如酒瘾、烟瘾,戒断时可能迅速发胖、焦虑、手抖、失眠;行为成瘾如直播成瘾、刷手机成瘾,表现为离开手机就焦虑,无法正常学习、社交,时刻离不开手机。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成瘾类型增多,像医美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性成瘾等,虽不轰动,但影响着家庭关系、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

为剖析成瘾原因,引入德国学者brand等人2016年提出的I-PACE模型,它从PACE四个部分解释游戏成瘾、社交媒体依赖、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

P代表个体特质。从生理角度,成瘾核心是大脑多巴胺系统失衡。不同活动多巴胺分泌效率不同,长期从事大量产生多巴胺的活动,大脑会减少多巴胺受体数量或使其敏感性变差,降低对多巴胺的感受力和接受程度。

如小林,起初直播时多巴胺系统轻微改变,长期沉迷打赏后,刺激感渐小,不断寻求更多刺激,觉得现实生活痛苦乏味。

16岁的她杏仁核活跃但额叶未发育成熟,理智大脑无法很好掌控情绪,青春期强烈的自我证明需要,促使她在直播间靠打赏寻求存在感。

A是情感和认知部分。情感上,《空洞的心》提出成瘾的创伤根源论,认为成瘾与早期创伤、情感忽视、社会压力密切相关,是应对痛苦心理的适应机制,并非道德缺陷。

小林成瘾源于现实社交孤立,父母忙于生意,她的爱和归属需求未满足,只能通过直播间虚假情感支持获得代偿。

认知机制方面,成瘾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如直播打赏成瘾者将打赏视为获得关注和价值感的方式,对时间和金钱的感知因活动不同而产生偏差。

C是环境和强化机制部分。成瘾可能性与遗传风险、创伤经历、社会环境有关。家庭或社交圈有成瘾史,青少年可能模仿成瘾,如吸烟行为。

更大环境中,贫困、经济压力、失业、歧视等结构性压力可能催生成瘾行为,如酗酒逃避现实压力。社会文化也影响成瘾,如韩国过度整形成瘾与外貌至上的社会氛围有关。

成瘾物质的易得性也很关键,烟酒容易买到,成瘾风险更高。

E是执行功能部分。成瘾后大脑执行功能受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志控制能力下降,如小林及购物成瘾案例中的冲动行为,多巴胺的及时反馈机制削弱了意志控制能力,无法理性判断行为风险和后果。

决策制定能力受损,长期多巴胺系统失衡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影响决策;习惯化与强迫性,反复强化的行为模式使成瘾者即便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也难以停止,且因意志控制缺陷产生更强羞耻感和无力感,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成瘾,预防和应对方法如下:沉迷可通过自我约束、时间管理、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善,而成瘾需要专业干预。重度成瘾需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戒断及社会支持综合治疗。

首先要控制接触,已影响正常社会活动和功能的成瘾,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如北京安定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设有成瘾医学专科的三甲医院治疗,选择卫健委认证的医疗机构,避免不正规机构。

家庭参与至关重要,科学的家庭支持能事半功倍。日常生活中,可利用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的 APP 等小工具增加自主性和掌控感。

戒断是持久战,大脑奖赏回路重建至少需一个月,要鼓励自己,避免增加罪责感和愧疚感。对于青少年成瘾,要以缓和方式沟通,关注其背后原因,如情感缺失、关系冲突、学习压力等。

成瘾行为反映内心未被看到的渴望和创伤,我们可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觉察,回答 “这种成瘾行为让我暂时忘记了什么痛苦” 以及 “我通过它去弥补哪种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两个问题,找到内心缺失,重建健康补偿机制,如加入兴趣小组、养小动物、学习新技能等。

同时,要学会爱自己,如通过运动、写日记夸自己等方式逐步重塑自我认同。对于青少年,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们,处理其核心焦虑,帮助解决成瘾问题。

此外,家庭要建立支持性家庭关系,学校开展成瘾教育,社会减少成瘾物质可触及性,社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资源。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