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礼物安排:老大给老二家买点心月饼,给老三买两瓶好酒,给我和你爸买个按摩椅。老二给老大家的孩子买玩具,给老三买烟。老三嘛,人还没成家,就给大家买点水果就行了。"
手机突然响了一声,是家庭群的消息。
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随手点开一看,是母亲发的一条长消息。
"中秋节礼物安排:老大给老二家买点心月饼,给老三买两瓶好酒,给我和你爸买个按摩椅。老二给老大家的孩子买玩具,给老三买烟。老三嘛,人还没成家,就给大家买点水果就行了。"
我看完这条消息,默默地点击退出群聊。
心里堵得慌,就像嗓子眼儿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似的。
我是老大,在省城工作已经第六个年头了。
每个月工资八千块,房租就要两千五,加上吃饭、交通、孩子的奶粉钱,算下来手头总是紧巴巴的。
媳妇在家带孩子,没有正式工作,偶尔给人做点针线活儿,一个月也就挣个三五百块。
全家的开销都指着我这点工资,日子过得磨磨唧唧的。
按摩椅最便宜的也得两千多,老二家的点心月饼,要买体面一点的也得四五百,老三那人从小眼光就高,便宜酒他根本瞧不上。
这样算下来,光我一个人就得花三千多块钱。
老二在县城开了个小百货店,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比我这个在外漂着的强多了。
老三大学刚毕业,在家里待着,连个正经工作都还没着落呢。
凭啥我花三千多,老二花个几百块,老三买点水果就完事了?
我越想越不是滋味,干脆关了手机,专心整理手头的文件。
可心里的火气就是压不下去,像有个小炉子在那儿烧着。
下班回到租来的小屋子,媳妇正在厨房忙活晚饭。
屋子里飘着饭菜香,孩子在客厅里摆弄积木,这本来是最温馨的时候。
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一进门就往沙发上一摊。
媳妇看我脸色不对,擦擦手从厨房出来。
"咋了,谁惹你了?"
我把手机递给她,什么话也没说。
媳妇看完消息,也皱起了眉头,半天没吭声。
"你说话呀,这安排合理吗?"我有点急了。
媳妇坐在我旁边,轻声说道:"这确实有点......"
"有点啥?偏心呗!"我一下子爆发了,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我在外面累死累活挣钱,她倒好,张口就给我安排三千多的活儿。老三那个啃老的,买点水果就行了?"
媳妇赶紧拉了拉我的袖子,朝孩子那边瞅了一眼。
我这才意识到声音太大了,孩子正瞪着大眼睛看我们。
坐在沙发上,我开始想起以前的中秋节。
小时候住的那个小院子,三间平房,一家五口挤得满满当当。
每年中秋节,母亲总是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张罗。
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商店里包装精美的月饼,母亲就用面粉、猪油、白糖、芝麻自己做。
虽然样子不如商店里的好看,但那个香味儿,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
我是老大,个子也最高,每次分月饼的时候总能多得一块。
母亲总是说:"老大正长身体,得多吃点。"
那时候觉得母亲最疼我,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我们那个小县城第一个考出去的。
母亲高兴得逢人就夸,走到哪儿都要说上一句:"我家老大有出息,将来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那种自豪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暖心。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在省城找到工作,娶妻生子,算是在外面扎下了根。
每年中秋节回家,母亲总是把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给我们住,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和蒸蛋羹。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感觉慢慢变了。
或许是从我开始抱怨工作压力大之后,或许是从我说房租太贵、生活不容易之后。
母亲对我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
仿佛我就应该比老二、老三承担更多,因为我是老大,因为我"见过世面",因为我"有出息"。
每次回家,她总是说:"老大在大城市工作,知道什么东西好,你来买。"
渐渐地,买年货、买礼品、孝敬长辈,这些事儿都成了我的专利。
手机又响了几声,我拿起来一看,是老二发的消息。
"大哥,咱妈这样安排,我觉得不太合适,要不我多买点?"
紧接着老三也发了消息:"哥,我最近找了份兼职,虽然工资不高,但也能出点力。"
看到这两条消息,我心里的火气不但没消,反而更大了。
既然他们都觉得不合适,那母亲为什么还要这样安排?
明明知道不公平,为什么还要让我一个人扛这么重的担子?
我没有回复任何消息,直接把手机往茶几上一扔。
媳妇正在喂孩子吃饭,看我这样子,也不敢多说什么。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全是些不高兴的事儿。
想起刚工作那会儿,工资才三千多,每个月给家里寄一千。
想起结婚的时候,为了办酒席,我把所有积蓄都掏空了。
想起孩子出生时,住院费、奶粉钱、尿不湿钱,每一笔都让我压力山大。
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为家里的事儿推辞过,也从来没有抱怨过承担得太多。
可现在呢?母亲安排个礼物,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偏心,让我心里怎么平衡?
第二天是周末,我照常去菜市场买菜。
省城的菜市场比老家的大多了,什么菜都有,就是价格贵得让人肉疼。
路过水果摊的时候,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是住在我们楼下的张大爷,正在那儿挑苹果。
张大爷是东北人,说话总是直来直去的。
"小李,买菜呢?这苹果挺不错的,你也买点。"
"张叔,您买这么多苹果干啥?"我随口问了一句。
张大爷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种复杂的表情。
"儿子在南方工作,中秋节回不来,我和老伴商量着给他寄点家乡的苹果过去。"
我心里突然一动:"他工作很忙吧?"
"忙倒是其次,主要是路费太贵,来回一趟要一千多。"张大爷一边挑苹果一边说,"年轻人在外面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我们老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是想着给他寄点好吃的。"
听了这话,我心里突然有些不是滋味。
张大爷继续说:"我儿子每次打电话都说在外面挺好的,但我知道,哪有那么容易。房租、吃饭、交通,样样都要钱,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我们做父母的看着都心疼。"
我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开始有些不安。
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发呆。
媳妇看我这样子,过来坐在我旁边。
"你是不是还在想昨天那事儿?"
我点点头,没吭声。
"要不你给咱妈打个电话,问问她是咋想的?"媳妇建议道。
"问啥问,她心里有数着呢。"我闷闷地说。
但是,张大爷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转悠。
下午的时候,老二主动给我打来电话。
电话里,老二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小心翼翼的。
"大哥,你是不是因为昨天那事儿生气了?"
"没有。"我硬邦邦地回答。
"唉,大哥,其实咱妈这样安排,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老二在电话那头说,语气很诚恳,"你仔细想想,咱家现在就你一个人在外面闯荡,逢年过节的,咱妈最惦记的就是你。"
我愣了一下:"这跟安排礼物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老二说,"咱妈让你买按摩椅,不是因为想让你多花钱,是因为她觉得你在大城市见过世面,知道什么牌子好,什么功能实用。我和老三在县城待着,哪懂这些东西?"
老二继续解释:"还有给我家孩子买玩具这事儿,咱妈知道你在省城,见过的新鲜玩意儿比我们多得多。你买回来的东西,孩子肯定喜欢。老三的酒也是一样,你知道什么酒好喝,什么酒有面子,我们哪有这个眼光?"
听了老二这番话,我心里的火气消了一大半。
"可是......"我还想说什么。
"大哥,你别多想。"老二打断了我,"咱妈心里门儿清着呢。她知道你在外面不容易,但她更知道你有能力,有见识。她这样安排,不是要为难你,是因为她信任你,觉得只有你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
老二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挂了电话,我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媳妇抱着孩子在一边看着我,不时地摇摇头。
"你就是想得太多。"媳妇最后开口了,"咱妈那个人,心眼儿细着呢,她做什么事儿都有她的道理。你这样胡思乱想,最后受罪的还是自己。"
我停下脚步,看着媳妇怀里的孩子。
孩子正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小手在空中挥舞着,看起来特别开心。
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每次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板着脸训我。
但过不了多久,她就会偷偷给我留好吃的,或者帮我收拾被我弄乱的房间。
那时候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一边训我,一边又对我那么好。
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爱。
爱有时候表现为严格,有时候表现为信任,有时候表现为期待。
我拿起手机,重新加入了家庭群。
群里很安静,没有人说话,连平时最爱发表情包的老三都没有动静。
我想了想,发了条消息:"妈,按摩椅的事儿我来办,你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过了几分钟,母亲回复了:"儿子,你别买太贵的,能用就行。妈知道你在外面花钱的地方多。"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鼻子突然酸了。
接着母亲又发了一条语音消息:"老大,妈这样安排,不是因为偏心谁。是因为妈觉得你最懂事,最知道怎么买东西。你在大城市待这么多年,见识比我们都广,买回来的东西肯定错不了。"
老二马上在群里回复:"就是,大哥你眼光好,我们都放心。"
老三也发了个笑脸:"哥,你买什么我们都没意见。"
听着母亲略带哽咽的声音,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原来,我一直误解了母亲的用心。
她这样安排,不是因为偏心,而是因为信任。
她信任我的眼光,信任我的能力,信任我会把每一件礼物都选得让全家人满意。
而我,却把这种信任理解成了负担和不公平。
想到这里,我对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有些羞愧。
周末,我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去商场。
省城的商场比县城的大多了,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商品琳琅满目。
我花了两个多小时,仔细比较了好几款按摩椅的功能和价格。
最后选了一款功能齐全、价格适中的,还跟销售员详细了解了使用方法和保养注意事项。
然后去了食品专柜,挑选老二家孩子最爱吃的那种进口巧克力,还有包装精美、口味正宗的广式月饼。
最后去了酒类专柜,买了老三平时总是念叨但舍不得买的那个牌子的白酒。
每一样东西,我都精心挑选,仔细比较。
不是因为母亲要求我这样做,而是因为我想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满意。
回到家,我把购物清单和照片发给了母亲。
"妈,你看这些怎么样?"
母亲很快回复了一个大拇指的表情,然后又发了一条语音:"好,都好。儿子有心了,这些东西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挑选的。"
然后她又发了一条更长的语音:"老大,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让妈失望过。小时候你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好,现在又这么有眼光。妈知道你在外面不容易,但妈也知道,你是咱家最可靠的那个。"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原来,母亲一直都知道我在外面的不容易。
她让我承担更多,不是因为不心疼我,而是因为她相信我有这个能力和担当。
这种信任,比任何物质奖励都要珍贵。
中秋节那天,我们一家人聚在老家的小院子里。
月亮又大又圆,挂在院子上方,把整个小院照得亮堂堂的。
母亲坐在按摩椅上,脸上的表情特别满足,不时地夸赞功能好、按摩舒服。
老二的孩子抱着新玩具和巧克力,高兴得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老三端着酒杯,一边品尝一边说这是他喝过最好的酒,还要我下次再给他带一瓶。
父亲坐在一边,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洋洋的。
这就是家的感觉,温馨、和谐、充满爱意。
母亲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儿子,谢谢你。这些东西都选得特别好,你有心了。"
"妈,这是应该的。"我握住母亲的手,感受着她手心的温度。
她的手有些粗糙,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很温暖。
就像小时候,她牵着我的手过马路时一样。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了,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是一个讲情分的地方。
而母亲对我的安排,不是偏心,也不是负担,而是她对我满满的信任和依赖。
这种信任,是她对我能力的认可,是她对我人品的肯定,是她对我责任心的赞赏。
我应该感到自豪,而不是委屈。
夜深了,我们坐在院子里聊天。
母亲说起了很多往事,说起我小时候的调皮捣蛋,说起我上学时的用功努力,说起我工作后的踏实肯干。
她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就像多年前我考上大学时一样。
"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重要了。"母亲最后说道。
我点点头,心里再也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满。
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家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而母亲,永远是那个最爱我、最信任我、最依赖我的人。
她的每一个安排,每一个要求,都饱含着深深的爱意。
这种爱,有时候表现为严格,有时候表现为信任,有时候表现为依赖。
但无论以什么方式表达,它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月光洒在小院里,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
这个中秋节,比往年的任何一个都要温馨,都要难忘。
因为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理解了自己在这个家中的位置和责任。
来源:热心青山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