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用“质疑”的眼光看草书,5个字说明草书促进汉字简化发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9:45 1

摘要:我们知道简体字改革之前,我们用的是繁体字,比如“会”字一直写作“會”,那么是什么依据如是作出简化呢?而在简化字改革前的唐代,我们会发现,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写作“会”的样子的,他是穿越了?他怎么知道这样的简化字?

【问题思考】我们知道简体字改革之前,我们用的是繁体字,比如“会”字一直写作“會”,那么是什么依据如是作出简化呢?而在简化字改革前的唐代,我们会发现,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写作“会”的样子的,他是穿越了?他怎么知道这样的简化字?

近日,小曾在研习唐代孙过庭《书谱》的草书过程中,从一个“会”字发现端倪,从而对草书存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就是在很多人看来,草书书写草化得过于简洁,有些字甚至草化得“离谱”,让人匪夷所思,产生质疑,甚至不屑一顾,认为这样的书写不利于信息的传递,所以草书该不该传承保留引起大家讨论。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带着对草书的意义思考,带着对“会”字问题的探索,我开始了解惑的过程。

《书谱》中,“会”字写作简化的“会”字(如图1),而繁体是“會”这样书写的,为什么孙过庭要这样写简化的“会”呢,难道唐朝时期就有简体字了?

图1,《书谱》“会”字书写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会”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简化写法的。来看下检索结果,见下图2。

图2,“会”字检索结果

上图是借助软件,对历代碑帖中出现的“会”字,进行检索的结果,检索结果是按照时间从远及近的顺序排列的,后面还有很多,我只截取了前面部分。

从上图2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到,“会”字最早出现简化写法是东汉的张芝,出现在他的草书作品《冠军帖》中,张芝被誉为草书第一人,王羲之的草书都是学他的。

由于图2没有把后面的图片内容放出来,但检索的情况就是,除了草书,以及赵孟頫在写行书的时候如是写过,其他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都是写作繁体的“會”。

综上可见,一定程度上,是草书创新打造了“会”的写法,为近现代汉字简化改革发展提供了依据。

同样的情况,小曾再找了找,下面我就不赘述文字内容了,直接看图吧。

图3,《书谱》中的“为”

图4,“为”字检索结果

图5,《书谱》中的“发”

图6,“发”字检索结果

图7,《书谱》中的“实”

图8,“实”字检索结果

图9,《书谱》中的“与”

图10,“与”字检索结果

【结论】类似的字还有不少。总结一下,通过翻找大量资料,得到的答案是对草书增加了更多的好感,因为正是有草书,为我们的汉字简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发展出今天更加方便快捷的简体字,也使得现如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用繁体字。

【思考】那么,汉字还会不会有下一次的简化改革呢,如果有,小曾相信草书一定还会作为重要的参考,有哪些字还建议被简化改革呢,小曾也盘点了一下,有下面几个比较紧急的,因为它们的笔画真的太多了,简化一下多好啊!假如下面的几个字以后都这样写,大家应该也会慢慢习惯的。

来自孙过庭《书谱》

来自孙过庭《书谱》

来自孙过庭《书谱》

来自王羲之《星凤楼帖》

最后,我相信这是一篇有意义的文章,文字内容都是小曾一个一个字打出来的,讨论的都是我内心想讲的,在推动汉字发展上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来源:小曾草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