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看完直播,心里就一个念头:原来“去欧洲打工”也能打出国家队级别的爽感。
刚看完直播,心里就一个念头:原来“去欧洲打工”也能打出国家队级别的爽感。
9月6号晚上,德国巴特柯尼希斯霍芬的小球馆里,樊振东穿着萨尔布吕肯的绿色球衣,对面是克罗地亚的泽利科。
比分3-1,看似轻松,其实第三局被扳回去那一下,真把我看紧张了。
泽利科一上来就发长球,球又快又飘,摆明了想打乱节奏。
樊振东前两局像在做实验:第一局用中间反手位发球,直接让对手站不住;第二局干脆把衔接速度提到极限,泽利科的长球刚出台就被拍死。11-5、11-3,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比赛已经花了。
第三局画风突变。
泽利科开始反手硬怼,球全往边线扎,樊振东几次想侧身都被顶回去,7-11丢了。
我在屏幕前都听见自己心跳,感觉这要是国内联赛,早有人喊“暂停啊!
”可德甲没这规矩,只能硬扛。
第四局开始前,樊振东把球拍往台上一磕,自己吼了一嗓子,声音透过转播都听得见。
接着他换了发球:转不转混在一起,泽利科直接吃两个。11-6收工,现场德国大叔举着啤酒冲他竖大拇指,那表情比赢球还开心。
重点不是赢球,是他怎么赢的。
欧洲联赛的节奏跟亚洲完全两码事:球台更弹,观众离得近,对手全是搏杀流。
樊振东赛后采访说得很实在:“在这打球像开盲盒,每局都得重新调脑子。
”这话听着简单,其实透露了关键——他主动把自己扔进陌生环境,用联赛当磨刀石。
央视直播时,弹幕飘过一句:“小胖这是公费留学啊。
”笑归笑,道理真没错。
德甲赛程密、对手杂,比封闭集训真实一百倍。
你看他第三局输了立刻改发球,这就是实战里逼出来的应变能力,国内训练可给不了这种刺激。
萨尔布吕肯的官推发了条视频:训练结束后,樊振东跟队里小孩练多球,边打边用德语数数。
底下德国球迷留言:“他连eins zwei drei都说得带东北味儿。
”这种融入感,比赢几场球更值钱。
毕竟年底还有世锦赛,提前把欧洲选手的套路摸透,回到国际赛场就是降维打击。
说到底,这场球让我明白一件事:顶尖运动员的“保鲜”不靠躲起来苦练,靠把自己扔进火里烤。
樊振东选了最吵、最乱、最不可控的德甲当烤箱,出来的味道——确实香。
来源:夏湖清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