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汇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是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吸引着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兴业。随着区域内“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速,企业在跨境投资、贸易往来等活动中,在合同签订、产权保护、争议解决等方面,对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相应的涉外法律服务供
徐汇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是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吸引着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兴业。随着区域内“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速,企业在跨境投资、贸易往来等活动中,在合同签订、产权保护、争议解决等方面,对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相应的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匹配不够精准、供需有盲区、响应迟滞。在此背景下,徐汇区司法局积极作为,以提升企业涉外法治意识、增强企业应对涉外法律风险能力为目标,收集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宣传队伍,探索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宣传机制。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
挖掘培育人才
全面夯实普法工作队伍基础
徐汇依托高校丰富的涉外法治资源和西岸数字谷产业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4家院校共同发起,成立“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育实践双基地”,致力于共同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实务能力的涉外法治高端人才。
发挥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辐射效应,依托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培养双基地和涉外法治人才翻译基地,成立“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举办徐汇区人工智能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聚焦人工智能全球化竞争下的法律规则博弈与实务合规应对,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布局输送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吸收来自律所、企业、高校、政府部门等120余名学员参训。
招贤纳士
组建涉外法治服务队伍
以党建引领,成立“党心律动·护企出海公益法律服务团”,整合辖区律所近百名涉外业务骨干,成员精通英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能有效解决企业法律难题。
成立“涉外法治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着眼于涉外人才法学教育及法律语言能力提升,培育更多精通国内、国际法的英语及小语种涉外法治人才,为涉外普法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能力基础。挖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同志,成立“耕法青年”涉外翻译小队,在半年时间内校对近万字双语普法文案。
二
重构服务业态
切实提升涉外法治服务水平
扩大“朋友圈”
构建顶层互认协议
徐汇创新推出全市首个涉外互认协作协议——法律服务机构国际(跨区域)互认协作及建立伙伴关系徐汇协议》(简称“MTCC徐汇协议”)。该协议由君合、竞天公诚、汇业、隆安、华诚、德禾翰通、安杰世泽、弼兴、京衡、广发等10家区域头部涉外律师事务所作为发起单位与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19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共同签署,并在徐汇区西岸数字谷设立联络处,作为协议履行的日常联络机构,目前协议成员已扩容至59家。
依托该协议机制,签约以来,邀请境内外律师、专家陆续开展了近40场培训交流,参与的律师、企业等人数超过1000人次,切实提升行业内涉外法律工作能力水平。2024年底徐汇涉外律师数量(500余人)增长超20%,2024年涉外业务增幅超过20%。
打破时差
全球极速“送法进企业”
启动“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建立“6+2”时区覆盖机制,确保24小时无休响应。“6”是指依托“MTCC 徐汇协议”,建立悉尼、新加坡、巴黎、利马、纽约、拉各斯六大区域协调中心,在上海建立联络调度中心,构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带六大核心时区的接力合作网络。“2”是指2个以上不同时区团队重叠在线保障。同时,细分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涉外家事等11大类服务场景、50项专业服务。
AI赋能,30 秒生成智能表单。在“掌上公服”小程序中开发“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模块,用户通过 AI 助手可以即刻解析关键信息,生成智能表单。数秒匹配,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让跨境业务行稳致远。进一步提升企业在跨境业务中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三
聚焦时事热点
花式涉外普法走“新”更走“心”
抓住流量热点
传播中国法治声音
紧跟当前互联网媒体热点,打造涉外普法重点项目《外国友人上海法治生活指南》,拍摄多语种系列法治宣传片。邀请律师、外籍教授担任“法治导游”,借外国人涌入中国社交媒体热潮契机,讲述在中国社交媒体“冲浪”需注意的法律规则,在轻松氛围中传播“枫桥经验”。用西班牙语讲解外国人来华签证相关法律法规、“即买即退”政策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常识,介绍徐汇投资营商政策,推广“全球1小时”计划,促进国内外企业双向交流发展。
锚定企业需求
推广中国法治路径
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在地铁法治文化长廊阵地开展双语宣传,聚焦市场主体平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企业人格权、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助力企业融资五大核心板块,从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精选相关条文,以中英文双语对照的形式,为中外市场主体打开了解中国法治的窗口。甄选象征美好生活的油画作为配图,印制双语民法典宣传画册,让民法典精神以更富亲和力的方式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和网络,已向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社区、企业等投放画册近千册。
在徐汇普法开设《徐汇法治生活指南》双语专栏,聚焦外籍人士来华就业的签证、社保、外汇兑换等问题,解读出入境管理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外籍人士在中国合规用工。
开展《商事调解知多少》全英文授课直播,邀请徐汇律英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以实践案例出发,分析商事调解在调处商业纠纷时“灵活高效、对抗性低”的优势,提高商事调解在解决涉外商事纠纷中的知晓度与应用率,打破地域限制,促进矛盾化解分流,激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活力。
经验启示
在推进涉外普法工作的实践中,徐汇区司法局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以传播为方式、以效果为验证,积累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启示:
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供需壁垒
涉外法治宣传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与“响应不及时”,我们主动跨前对接企业、律所及外籍人士,在园区开设“解忧法空间”收集企业需求,搭建“MTCC徐汇协议”联络处等沟通平台,让境内外机构、企业、人才能够面对面交流,将“被动等待咨询”转为“主动上门服务”,有效消除了供需盲区。
激活人才个性,释放协同效能
涉外普法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要求相关人员既懂法律又通语言,既熟悉国际规则,又了解本土实践。我们注重发掘不同群体的特长:发挥律师的“高大上”的实务经验、调解员“接地气”的沟通技巧、“耕法青年”的“青春活力”优势,协作开展各类涉外普法工作。通过打破身份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组建“全能型”服务团队,让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融入话语体系,提升传播实效
涉外普法的关键在于“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国际传播需要贴近受众习惯:在内容上,紧跟外国人关注的社交媒体合规、签证政策等热点,用他们熟悉的话题切入;在形式上,采用竖屏短视频、双语专栏等轻量化载体,方便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避免生硬说教,用案例故事、场景演绎替代条文堆砌,这些创新让国际受众在轻松氛围中接受信息,显著提升了普法的吸引力与渗透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法治智慧
涉外普法不仅是规则传播,更是文化交流。注重在普法中融入中国法治精神,向国际社会展示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智慧;在商事调解宣传中,突出“和为贵”的东方哲学,对比西方诉讼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纠纷解决路径的优势;在民法典双语宣传中,以“平等保护”“诚信经营”等条款为切入点,展现中国法治对市场主体的保障。
接下来,徐汇区将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涉外法律服务“全球战略”发展理念,继续拓宽问题反映渠道,通过AI、大数据收集涉外法治需求,不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形式,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为高质量涉外法治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徐汇力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