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谣言四起,说香港高校拒招A-level 脱产生,但目前香港高校并没有明文规定这一点。
香港高校,已经抛弃「做题家」
最近,申请香港高校的家庭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
“我朋友4A*,竟然被港理工拒了!”
“听说香港高校开始拒收A-Level脱产生?”
“IB学生上个月就收到Offer了,A-Level考生却迟迟没动静...”
随着香港高校进入放榜季,家长和考生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的申请经历和录取情况。
曾经被认为是港校升学必备的A-Level,如今似乎在录取中失去了优势。
而受冲击最严重的,是那些前两年从国际学校撤退、转向全日制脱产学习的留学家庭。
A-level脱产生被抛弃?虽然谣言四起,说香港高校拒招A-level 脱产生,但目前香港高校并没有明文规定这一点。
不过,从近年来的录取情况来看,港校的招生标准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前有网友分享,朋友的4A*实考成绩竟然没有被港理工录取,而坊间更有传言称,今年香港高校批量拒绝A-Level学生,反而大量录取IB体系的学生。
图源:小红书
如果这一趋势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对于近年来大量选择脱产学习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场不小的冲击。
更早之前,澳门高校已经明确拒收中国内地的国际课程学生,这让很多家长开始担心香港会不会也效仿。
虽然目前港校没有出台类似的政策,但申请难度确实一年比一年高,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2024-25学年,香港大学本科收到2万多份非本地学生申请,最终录取1220人,其中内地生约780名,包括360名高考生和420名国际课程生。
90%的国际课程申请人都可能拿不到港大录取,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每年,港大都会在官网公布往年录取新生的情况:
往年被录取的IB申请人的最高分为45/45分;被录取的A-Level申请人最高成绩为6A*1A;被录取的SAT申请人最高成绩为1600分。
图源:香港大学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家长和学生发现,港校的录取标准堪比英国G5。
曾经,香港高校录取A-Level学生时,发放con offer是主流的录取方式。很多学生可以凭借3A或4A的预测成绩拿到梦校的Offer,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顺利入学。
而今年的录取趋势更是令人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相比往年根据预测成绩发放con offer,如今港校更倾向于优先考虑拥有实考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港校录取标准逐步拔高的情况下,A-Level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前段时间,香港大学针对2025年入学的A-Level学生增加了入学测试这一消息在留学圈引起热议,当时大家都以为是香港高校刻意针对国内A-Level学生。
其实,香港大学的Aptitude Test并不是新增入学测试,过去几年不少申请港大经济、生物、法律、心理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这一测试,是一个正常的申请考核流程。
无论是倾向于录取实考成绩申请人,还是增加额外的能力考试,这都说明了港校申请越来越激烈,录取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A-Level脱产生到底“输”在哪里?虽然没有实打实的证据说港校抛弃A-Level脱产生,但大家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这几年,A-Level考试的各种“翻车”事件越来越多,作弊、泄题、改分,层出不穷。
尤其是在中国考区,情况严重到CIE考试局不得不单独给中国学生出卷。试想一下,连考试机构都绷不住了,大学还能不紧张吗?
而且香港高校也在加大力度“打假”,倒查学历,已经查出来不少“水货”学生。如果再不严审,名校迟早变“水校”。
图源:香港01
另一方面,香港高校的学术压力并不低,很多人以为只有英美高校学习压力大,其实香港高校的学习压力同样不容小觑。
留学博主@小益说留学 曾提到,能够在香港大学顺利毕业的才是真正的宇宙卷王。
无论是通过高考还是IB、A-level、AP能够进入香港大学的孩子都是学神级别,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依然非常卷。
这样的情况下,教授们看人的眼光也越来越毒辣,学术成绩稍微差点的申请人都很难入他们的法眼。
而且在这里,资质普通的孩子要在这样高压的学术氛围中生存下来,更是难上加难。
这几年,越来越多A-Level脱产生冲港校,他们短短一两年刷出3A*、4A*的成绩。
虽然分数很好看,但这些学生的短板也很明显,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性学习,缺乏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速成就可以的。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进入港校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全英文授课、论文写作、团队项目等高强度学术要求。
到最后,为了保证毕业,一小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作弊等手段获得高分,一旦被查出,不仅自毁前途,而且也损坏学校名声。
对于香港高校的角度来说,这些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整体学术氛围,也拉低了毕业率。
因此,提高录取标准、筛选出真正能够适应学术挑战的学生,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未来香港高校的录取门槛一定会持续收紧,但这并不是刻意为难A-Level申请人,而是希望确保录取的学生具备真正的学术实力和适应能力。
录而不读?港校的尴尬困境虽然门槛越来越高,申请人数也居高不下,但香港高校也一度陷入尴尬的局面。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拿到录取后,最终选择放弃入学。
根据网传消息,上海某A-Level国际学校,去年一共收获193枚香港大学offer,但是只有26人选择入学,offer放弃率高达83%。
而香港其他几所名校的处境同样如此,有学校200多份offer发出后,只有30人最后入读。
大量学生放弃香港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录取标准高,部分学生最终成绩未达标
一直以来大部分香港高校都是con offer模式,学生需要在最终A-Level或IB实考中达到要求分数,才能最终拿到录取资格。
一些申请人在预测分阶段表现优秀,申请时顺利拿到con offer,但在实考中并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导致offer被撤回。
所以看起来发出的offer很多,但这并不是有效offer,入学率也明显偏低。
2.香港高校只是Plan B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生采取多手准备的策略,将香港高校作为备选方案。
在递交美本申请的同时,也会顺手提交港校申请;而申请英国高校的过程中,也倾向于把香港高校作为保底选项。
因此,一旦他们拿到了英美顶尖大学的offer后,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香港高校的录取。
这直接就导致了港校录取率看似不低,但最终的入学率却大打折扣的局面。
每年这么多学生拿了Offer却不去,港校也学聪明了,未来录取审核肯定会越来越严格。
学校可能会更关注申请者的真实学术能力,而不是只看预测分。同时,港校可能会想办法筛选出真正有意愿入学的学生,比如通过面试、个人陈述等方式提高录取精准度。
总而言之,申请香港高校的“宽进”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录取审核将更加严谨。
不仅仅是对分数的筛选,更是对学生学术潜力和适应能力的全面考察。面对申请门槛越来越高的香港高校,大家已经不能再轻视了。
来源:齐达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