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欺凌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看似孩子间的打闹,实则有着严重危害,亟待我们深入了解并积极解决。
“把钱交出来”“以后离他远点,不然有你好看”……这样的场景,可能正悄然发生在一些校园的角落。
近年来,中小学欺凌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看似孩子间的打闹,实则有着严重危害,亟待我们深入了解并积极解决。
校园欺凌,可不是简单的打打闹闹,它是指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人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其类型丰富多样,包括:
身体欺凌:这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一种,像拳打脚踢、扇耳光、抢夺财物等行为,直接对身体造成伤害 ,给孩子留下身体上的伤痛。
语言欺凌:用言语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等,虽不见皮肉伤,却能深深刺痛孩子的心,留下长久的心理阴影。
社交欺凌:故意离间同学关系、孤立排挤他人、散播谣言等,破坏孩子的社交环境,让其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网络欺凌:随着网络普及愈发常见,在社交平台、短信等网络空间发布不当言论攻击他人,因其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长,伤害不容小觑。
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如同阴影,笼罩着孩子的成长之路。对被欺凌的孩子来说,身体上的伤痛或许能痊愈,但心理创伤可能伴随一生。
他们可能变得胆小怯懦、自卑孤僻,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自杀等极端念头。曾有一名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在日记中倾诉自己的绝望:“每天上学都像是去地狱,我害怕见到那些欺负我的人 ,感觉自己像个没人要的废物。”而欺凌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教育和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毁掉自己的未来。校园欺凌还破坏了校园和谐,让整个学校氛围变得压抑紧张,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很多时候,孩子遭受欺凌后,因恐惧、羞耻等心理不敢主动诉说,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很可能正在遭受欺凌:
- 突然不愿上学:原本爱上学的孩子,突然找各种借口不想去学校,对上学充满抵触。
- 无端情绪变化:回家后情绪低落、焦虑,容易发脾气,晚上失眠、做噩梦。
- 身上出现不明伤痕:身上莫名出现伤痕、淤青,却对受伤原因遮遮掩掩。
- 物品经常丢失损坏:文具、书本等物品频繁丢失或被损坏。
- 社交关系突变:原本朋友多,突然变得独来独往,回避社交活动。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 家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教导孩子正确与人相处,学会保护自己;当孩子遭遇欺凌时,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指责。
- 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建立健全欺凌报告和处理机制,一旦发现,迅速介入处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受欺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 社会:加强法律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处力度;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关爱活动,营造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每一个孩子都应在充满阳光与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对校园欺凌说“不”,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让他们的童年不再有阴霾,让欢笑与梦想重新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
来源:有趣的小猫科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