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探城解密,为世运打 call!这场暑期实践太“可”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1:28 1

摘要:文明是城市的“软实力”,更是浸润成长的“养分剂”。2025年暑期前,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最后一课”为契机,联合成都市多所中小学开展文明观世运系列活动,并在假期联合成都商报小记者重磅推出“蓉城少年行·文明暑期路”暑期实践活动。以成都世运会为起点,串联起“

当蝉鸣渐歇,秋意渐浓,一场持续近两月的暑期实践活动,为成都的夏天留下了深刻的文明印记。

文明是城市的“软实力”,更是浸润成长的“养分剂”。2025年暑期前,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最后一课”为契机,联合成都市多所中小学开展文明观世运系列活动,并在假期联合成都商报小记者重磅推出“蓉城少年行·文明暑期路”暑期实践活动。以成都世运会为起点,串联起“城市认知”与“文明传播”两大核心,不仅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行走的课堂”,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文明基因的传承、城市认同的塑造与国际视野的培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城市文明升级写下了生动注脚。

上千条公交线路如何有序运转?家里每天产生的污水去哪儿了?书店为何能在电子书时代延续活力?菜市场里藏着怎样的烟火气息?……贴近生活,才能打破青少年对城市的“习以为常”。

在“我和我的城市”暑期大调研板块中,8场主题 CITY WALK 与5条推荐研学路线,构建起一套“沉浸式城市认知体系”,让青少年以城市观察员的身份,深入触摸城市运转的肌理——

走进公交调度中心,看懂智能系统如何调度千辆公交车保障市民出行,他们理解的不仅是交通技术,更是“公共服务”背后的责任与温度;

在污水处理厂见证污水经多道工序变清澈,在垃圾处理厂了解“变废为宝”的逻辑,环保意识不再是口号,而是对“水资源珍贵”“环境责任”的切身认知;

在曹家巷老旧社区探讨历史记忆与便民设施的平衡,在菜市场倾听摊主与顾客的日常对话,他们读懂了“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建,而是对“民生需求”与“历史记忆”的双重尊重。

这种调研式体验,让青少年们不再是只看到成都的繁华表象,而是更能理解支撑城市运转的精密协作系统,感知藏在街巷里的“民生温度”与“文化根脉”。

如果说城市调研是让青少年“向内读懂成都”,那么,“迎世运盛会·展文明形象”主题征集活动,则是让他们“向外点亮成都”。

在成都世运会开幕倒计时的关键节点,活动以“文明少年说”“成都邀请函”为载体,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连接世界的文明传播平台。

视频里的每一句多语言问候,手抄报上的每一条观赛指南,都在将“成都温度”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既有“仪容整洁、安静观赛” 的现代文明素养,也有 “巴适”“雄起” 的地域文化活力;既有对世运会赛程的清晰梳理,也有对宽窄巷子、锦城湖等城市名片的热情推荐。

这种传播,没有生硬的“城市宣讲”,只有少年视角下的真诚分享,却恰恰让世界看到了成都最生动的文明底色——开放、包容、热情,且充满年轻活力。

当暑期落幕,回望“蓉城少年行·文明暑期路”,这场活动留下的不仅是孩子们手中的调研笔记、视频作品,更是一种深刻的城市认同与文明自觉。那些曾探访电力科普中心的少年,未来或许会更懂得“节约用电”的意义;那些曾为世运会传播文明的少年,未来或许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而这场活动本身,也早已超越“一次短期实践”的范畴。

它不仅是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探索”:跳出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以实践为桥,让青少年在触摸城市、对话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文明”“责任”“文化”的认知,这种“体验式教育”远比说教更具穿透力。

同时它也是一次“城市与少年的双向赋能”:城市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让他们在参与中实现认知升级和自我成长;而青少年的创意与行动,也为城市文明注入了新鲜活力。

未来,当这些少年成长为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成都的热爱、对文明的坚守,必将成为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 “精神底气”。而这场暑期实践,便是这份 “底气” 最初的起点,也是成都文明“代代相传”的生动见证。

文丨团长 排版丨阿乔

[END]

来源:成都儿童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