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6日,俩人在直播上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纪求婚”。视频画面中,男主“刘增怂”单膝跪地捧上戒指,虔诚表白“愿不愿意给我一次机会,做你男朋友,做你老公,给你一个幸福安心安康的家”,旁边的15人气氛组则疯狂摇灯牌造势“在一起”“答应他”,女主“苏建
喜欢刷短视频的人,最近这段时间可能都刷到过这么俩名字:刘增怂、苏建武。
2025年8月16日,俩人在直播上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纪求婚”。视频画面中,男主“刘增怂”单膝跪地捧上戒指,虔诚表白“愿不愿意给我一次机会,做你男朋友,做你老公,给你一个幸福安心安康的家”,旁边的15人气氛组则疯狂摇灯牌造势“在一起”“答应他”,女主“苏建武”则一脸娇羞、欲拒还迎地接过戒指戴上。评论区一顿狂嗑,清一色的“锁死CP”“甜度超标”。
灞桥分局的警情通报(图:网络)
但大家嗑到嘴里的糖的后味儿还没咂摸玩,一纸来自警方的通报就像一瓶卸妆水,把所有精心打造的人设洗了个一干二净。9月4日,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发布警情通报:31岁的韩某1(男,网名“刘增怂”,已婚)、33岁的韩某2(男,网名“苏建武”)、40岁的赵某(男,网名“哇塞海哥”)、27岁的王某(女,网名“端姐姐服饰”)和49岁的姚某某(女,网名“刘美人”)为了吸粉引流、推广带货,共同策划了这场低俗“求婚”剧本。他们编造了虚假的人设和情节,在多个网络平台疯狂炒作,造成极为恶劣的的社会影响。日前,刘增怂等5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其违法账号也被处理。
这反转,感觉大脑的褶皱都被一下子刮平了,快哉快哉。
1
这就是一个流量为王的年代,然而,互联网的红利是双刃剑,能稳稳接住,往往就是泼天富贵随之而来。但有人从中捞到了好处,掉头却被撕碎伪装,最后就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甚至锒铛入狱的下场。比如“刘增怂”和“苏建武”。
而更严峻的事实是:刘增怂和苏建武并非个例。近年来,短视频平台越发成为舆论发酵的“主力”场所,很多“惊天大瓜”都是通过短视频首次曝光,随后形成“短视频最先出现→本地社群传播→新闻客户端跟进→全网热烈讨论”这样的传播链条,其中有很多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谣言。
至于“网红”的尽头,高情商的说法是带货,低情商的说法是敛财。
“刘增怂”和“苏建武”(图:网络)
2017年8月,安徽媒体报道了一位“为维持生计每天扛50吨水泥”的女子张方方,称她为了救治自己身患肝癌的丈夫,每天在工地干着很辛苦的体力活,感动得广大网友在她的直播间里一边哭一边刷礼物,并将其捧为人美心善的“水泥西施”。结果后来却被辟谣,“水泥西施”和“病重的丈夫”压根就是出自网红公司的策划,目的就是用大众的同情心“套现”。连央媒都发文怒斥“你骗人的样子真丑”;
2023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题为《大凉山网红背后的灰色地带》的文章,揭露了网红团队在大凉山地区打着“直播助农”的幌子制假售假的灰色产业链。同年12月28日,9名主要涉案人员被法院一审判决8个月至3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2024年4月,网红“Thurman猫一杯”在平台发布视频,声称自己在法国巴黎捡到了“一年级八班秦朗”的两本寒假作业,一时之间引发全网热议。后被证实为自导自演的炒作,被全网封号
......
刚刚过去的8月份对网络热门舆情的分析显示,当下的网络舆情有着“多个领域相互关联、风险点集中出现、民生方面受到较多关注”的特点。刘增怂和苏建武不是第一个翻车的网红,肯定也远不会是最后一个。
2
广大“CP粉”们没等来刘增怂和苏建武官宣结婚的消息,倒是见证了俩人一起进去。随后,“这样处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的议论声也开始怯生生地冒头。
关于这个问题,只用一句话就能回答:很多东西只是你没看到,不是它不存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拍视频发到网上,翻车的当然只是少数,但那不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想突破道德底线,而是他们不具备突破道德底线的条件。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一条视频突然爆火,随后为发布者带来了大把的流量、高速上涨的粉丝数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那发布者就相当于拥有了潜在的“突破道德底线”的条件,随后,他们就很可能为了点击和涨粉不择手段,要么玩“标题党”,把很寻常的小事包装成“爆款大瓜”,要么就干脆胡编乱造、造谣生事。简单说就是:有瓜要吃,没有瓜就强行种一个出来再吃。
网络上的评论(图:网络)
在当今短视频平台那一套算法的驱动下,视频内容越刺激、越夸张、越情绪化,获得的流量推荐就越多。而流量就是钱,是可以直接拿来变现的,通过推广带货、广告分成等方式,流量可以转化成真金白银。这种“只要流量不要脸”的价值观,让很多急功近利的内容创作者迷失了方向,为了利益不惜乱编剧情、炒作热点,甚至公然无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就像灞桥警方对刘增怂们的通报中,括号里的“男”“已婚”等等细节,无不揭示了这场“世纪求婚”剧本的低俗,完全与社会公德与真实准则背道而驰。
现在互联网乌烟瘴气的程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大家在看到一个热搜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这么离谱?不会是假的吧”而是“这么离谱,肯定是真的”。然后不知不觉就被造假者拿捏了,稀里糊涂为谣言发声、造势和摇旗呐喊,最后奉献出的真情实感甚至真金白银全变成了回旋镖,稳准狠地扎在自己的眉心。
掏了半天钱,最后发现自己只是网红们play中的一环,连盒饭都没有,待遇还不如横店那一茬一茬的群演。
3
实际上,“刘增怂”本来是并不缺流量的。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刘增怂是“聚焦农村生活与方言文化的内容创作者”,代表作有《天气虽然冷但是人心很暖》《麻绳专挑细处断 厄运专找苦命人》等,截至2025年4月,已经发布了约300部作品,积攒了10万的粉丝,累计点赞数达200万。有关平台对其的评价是“风格上,采用直接叙述与情感共鸣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真实、接地气的特点。”“核心优势在于贴近民生、情感真挚,通过方言运用增强地域特色与亲切感。”“用最朴实的镜头,记录黄土地上的真情实感。”
看到这些数据,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大一个网红,应该不会为流量发愁。但事实就是:这世界上没人会跟钱过不去,也没有哪个网红会跟流量过不去。
所以,即使已经攒下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刘增怂们仍然不满足,为了继续引流,不惜编造低俗脚本来忽悠大众,全然不顾自己的吃相有多难看。这甚至不是他第一次违规——早在2022年4月,刘增怂就因炒作“婚外情怀孕”内容、发布淫秽色情言论而被蓝田县网信办约谈警告,要求删除视频并整改。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他毫无悔意,反而变本加厉,策划更假、更低俗的剧情赚取眼球。
刘增怂的作品《天气虽然冷但是人心很暖》
(图:网络)
为商业利益虚构情感剧情、亵渎婚姻的神圣性、歪曲主流婚恋观、暴露“唯流量论”......刘增怂可以说是把价值观的雷区踩了个遍。这场闹剧最扎心的,是它彻底撕碎了“网红经济”的遮羞布。刘增怂为代表的无良网红,把粉丝当猴耍,不断透支自己的口碑和信誉,却忘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当粉丝们意识到你镜头前的人设比直播间的滤镜还假,塌房就只是时间问题。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端碗人的手不干净,那网红这碗饭怎么都没法端稳。
4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这起魔幻大剧如何收场?你可以说“刘增怂”和“苏建武”已经买过单了,但事后鼓掌,总归还是晚了点儿。
刘增怂之前,我们已经见过了无数昧着良心欺骗大众、消费大众的例子。当前这个人均自媒体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却也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处理多少人,总还是挡不住某一小撮人为了红而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用各种博人眼球的热搜话题大搞轰炸,操纵全网注意力随着热搜风向左右横跳。始作俑者蹭到了热度,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发布话题的媒体平台分到了流量的一杯羹,也是大赢家。至于真相如何,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根本没人在意。于是,只有网友受伤的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英国教育家赫胥黎曾预言:“我们的文化将会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会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可怕的是,刘增怂们的所作所为,印证着赫胥黎的担忧正变为现实。如果不严加治理,“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只会愈演愈烈,而大众的信任也会加速崩塌,并且难以重建。
所以刘增怂留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在于有关部门应针对虚假低俗营销,细化规则,明确界定违规边界,对违规者加大罚款、禁业等惩处力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必须切实履行审查责任,健全审核过滤机制,对低质引流内容早发现、早拦截;最后,广大吃瓜群众也要学会擦亮眼睛,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可信的,相比那些玄学色彩浓郁的“情绪价值”,只有自己的钱袋子才是最实在的。
毕竟,刘增怂的“剧本杀”再天花乱坠,也没法帮你还房贷。
来源: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