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文件中提到,“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9月7日央广网)
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文件中提到,“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9月7日央广网)
多地教辅“收紧”后,“教辅严禁进校园”的说法在网络刷屏。但细看各地教育部门发布的通知便会发现,这并非“一刀切”禁教辅,而是给乱象“踩刹车”,更多是对学校推荐、征订教辅行为的限制,而非禁止学生个人携带教辅。
过去几年,教辅市场逐渐走偏:有的学校与书商暗中绑定,明里暗里指定学生购买某些特定教辅;有的教辅内容东拼西凑,“只走量不走心”,学生刷题无数却收效甚微;而家长为求心安,不得不购买多套资料,经济压力随之加重。这种乱象下,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教育也异化为单纯的“刷题竞赛”。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规范教辅进校园势在必行。江西抚州明确要求“严禁中小学校通过指定渠道购买教辅材料”“对违规行为严查”;深圳则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辅由学校在官方目录里选“一科一辅”,免费发给学生,既保证基础需求,又避免多头推荐。江西某小学校长表示:“学校严格执行一科一辅甚至无必要不增补原则,就是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携带相关学习材料到校。” 更关键的是,政策要“堵疏结合”。比如抚州一边管教辅,一边提升老师教学能力,组织教研培训、打造高效课堂、上线免费精品课,让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好;加强家校协同,通过家访、教育专家讲座等形式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广东省教育厅也公开表示,不存在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问题。这些举措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规范教辅进校园,管的是学校的“推荐乱象”,不是孩子的“学习需求”。
政策是好意,可部分家长还是担心:“考试摆在那儿,不多刷题怎么行?”“学校不统一买,自己挑怕选错”。毕竟,当刷题成了提分的“捷径”,谁都怕自家孩子掉队。但问题在于,靠题海战术真能走远吗?如果学校和家长都盯着“刷题量”,反而会忽略真正的学习能力,比如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这些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教辅规范不是终点,而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点。一方面,教育部门需持续“拧紧发条”,严查学校强制推荐、利益输送,把“一科一辅”“免费提供”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主动作为,提升课堂效率,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学得扎实而不负重。对家长来说,也得调整心态,教辅不是“万能药”,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比“刷多少题”更重要。家长与其焦虑买不买教辅,不如多关注孩子是否学得扎实快乐。说到底,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被教辅“绑架”。规范教辅管理,本质是帮孩子“松绑”——少些无效刷题,多些思考空间;少些经济压力,多些教育公平。(文/陈砚 图/黎青)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