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前世今生1:滴滴姓程不姓柳,80万资金创建百亿帝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9:00 1

摘要:因为滴滴的总裁是柳青,也就是柳传志之女,很多人都误以为滴滴是柳家的产业,但实际上并不是。

一、

聊聊系列很久没写了,今天打算用几篇文章详细聊聊滴滴的前世今生。

因为滴滴的总裁是柳青,也就是柳传志之女,很多人都误以为滴滴是柳家的产业,但实际上并不是。

滴滴的创始人叫程维,跟柳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柳青为何后来会成为滴滴出行的总裁,我们后面再说。

先简单说说这个程维。

程维出生于江西上饶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

高考时,他因为漏做了数学的最后三道大题,考上了并非名校的北京化工大学。报考专业时,他本想报信息技术专业,结果因为分不够,又被调剂到行政管理专业。

大学不理想,专业也不对,当时摆在程维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将就念下去,另一条是重读。

程维选择了第一条。

那时的程维就很清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北京化工大学还录取了一名考生,名字叫陈伟星

他是因为高考前失眠,结果发挥失常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他入学没多久就决定退学重考,第二年考上了浙江大学。

为何要提一下他呢?因为他后来也开了一家公司,正是滴滴前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快的打车。

两个创始人面对高考失利的不同选择,后来也对应了两个企业的不同结局。

大学毕业后,程维被一个大姐忽悠去卖保险,还交了800块钱的押金。这个工作程维做得不太顺利,一度被迫去找自己的系主任推销产品。

当时系主任对他说,“不是我不帮你,连我们家的狗都有保险了。”

听到系主任的话,程维决定辞职。截止到他辞职,他都没卖出一份保险。

程维的第二份工作,是去一家自称为“中国知名医疗保健公司”做经理助理,可当他去了公司后才发现,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家连锁足疗店。

虽说足疗店是每个中年男人的归宿,但对于当时20多岁的程维来说还是太早了。后来他去上海一家公司毛遂自荐,结果这家公司对他说:“我们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

那家公司叫阿里巴巴,那一年程维22岁。

当时有个背景,就是阿里刚刚收购雅虎中国,急需开始全国扩张。就在这个时候,程维加入阿里,成为了一名职业销售。

那时阿里全国有9000多名销售,大几百个团队。程维所在团队只有4个人,但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把业绩做到全国第三,因此他也成为阿里最年轻的销售主管。

2011年,程维成为阿里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并且担任支付宝B2C事业部的副总经理。

程维在阿里工作时,美团王兴就经常怂恿他辞职创业。一开始程维没当回事儿,可架不住王兴一次又一次地劝。

最终,程维在2012年辞职,决定自己开始创业。

当时程维考察了很多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出行领域。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项目,跟他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二、

当年程维在阿里做销售时,经常全国各地飞,自然少不了打车。

那时打车软件还不普遍,基本上都是叫出租车。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小伙伴,应该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你不需要出租车时,马路上全是出租车。当你需要出租车时,你等了十几分钟也不一定能等来。即便能等来,还要面对司机的拒载或者是漫天要价。

总之很多人都深受出租车之苦,但又无可奈何。

当初程维就经常因为打不到出租车而耽误航班,被迫改签并且支付额外的机票差价。于是这次创业,他决定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

这个想法确实没错,不过具体实施起来要比想象中困难很多。

当初跟程维一起辞职的,还有他的一个领导,名字叫王刚

王刚拿出70万,加上程维自己出的10万,这80万就是滴滴出行最初的项目启动资金。

辞职第二天,程维创办了小桔科技,在中关村的e世界大厦租了一间仓库,作为自己的办公室。

当时摆在摇篮里的滴滴面前,一共有三个难题。一个是开发软件,一个是找到用户,另一个是找到司机。

程维是销售出身,找到用户把东西卖出去,这是他的老本行,不算什么难题。所以实际上摆在程维面前,只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开发软件,一个是找到司机。

解决软件开发问题,程维下意识想到找外包,因为这种方式最经济实惠。他找到一个外包公司开发软件,这家公司自称开发过类似的软件“E代驾”。

程维信以为真,准备把任务交给了这家外包公司,问他们需要多少钱?

没想到对方反问程维,有6万、8万,还有10万三种价格的,你想选择哪一款?

程维想了想,选择了中间那一档。可软件开发出来,程维懵逼了。

这款软件倒是能下单,但司机能不能接到单,看的不是手机,而是运气。

因为这个软件下单成功率只有50%,就是每两个人下单,软件可能会响一次。至于具体是谁,那就得看命了。

当时程维就是拿着这么个东西,去给相关领导做演示。当手机不响的时候,大家的沉默震耳欲聋。

后来程维学聪明了,带着两部手机去,哪部手机响了就把哪部手机拿出来。

不过这点小聪明,并没有打动领导。

后来程维又拿着软件去找王兴,希望他能帮自己推荐一下。毕竟当时王兴手底下有几千名员工,只要他点头,自己就算打开了局面。

王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程维,然后冷冰冰地说了两个字,垃圾

后来程维才知道,自己找的是一家皮包公司。当时那家“软件开发”公司跟山东一所中专有合作,这个软件就是这家学校的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完成的。

老师和学生都是在“干中学”,最终倒腾出这么个玩意儿。

无论当初程维选择哪个价位,最终干活儿的都是这几个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最终能赚到多少钱。

程维意识到外包公司不靠谱,开始招聘工程师,准备组建自己的技术部门。可招来的工程师工资虽然高得离谱,但技术却参差不齐。

直到程维在一个微信群里,认识了原百度技术研发经理张博,技术这块才算有了着落。

后来研发团队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款四处漏风的软件完善好。

解决软件的技术问题之后,程维又开始想办法解决司机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比他想象中的要更难。

三、

当时北京有189家出租车公司,程维天真地以为,寻找司机会很顺利,定下两个月突破1000司机的目标。

可实际上,40天内他们都没能找到一家出租车公司签约,更没多少司机安装他们的软件。

司机难搞原因有很多。比如当时司机大多年龄偏大,他们使用的并非智能机,而是传统手机,根本无法安装软件。还有就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打车软件,以为滴滴出行是什么新兴的诈骗手段。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具有地方特色,就是很多北京司机都问一句,“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

当时的程维和滴滴哪里能搞来部委的红头文件,他们只能掉转方向,把地推团队派到更为开放的深圳。

深圳确实好一点,没有司机问他们要红头文件,可大部分司机依然很抗拒,不愿意安装程维的软件。

最终这个突破口,还是在北京打开的。

有一次,程维跟朋友在昌平吃烧烤,期间吐槽了不少最近糟心的经历,和不太智能的软件。就在他们隔壁桌,刚好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这个司机也是好奇,就问程维嘴里说的软件到底是什么?

程维抓住机会,让司机下载了初始版的滴滴,并且让他带话给公司领导,希望双方能见一面。

司机带了话,程维如愿见到出租车公司老板。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服了出租车公司老板,与他们签订了一份合同。

虽然这家公司只有70多辆出租车,但总算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在那之后,程维带着已经签好的合同,说服了一个又一个出租车公司老板,算是初步解决了司机问题。

在解决司机和技术问题之后,滴滴开始面对其他公司的竞争。

当时打车软件虽然还没有现在普及,但并非只有滴滴一家,还有像易到用车、摇摇招车、快的打车等等。

易到用车比滴滴成立还要早两年,创始人名叫周航,早期是做音响生意起家。

他的音响生意在2007年就已经成为行业龙头,服务对象都是像奥组委、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这类的顶级甲方。

凭借音响生意,周航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他就像雷军等连续创业者一样,认为每天红酒、牛排的日子过于单调无聊,于是从加拿大回到国内,创办了易到用车。

因为周航自己财大气粗,所以易到用车从成立之初就对标国外的明星产品Uber,走高端路线,只做专车服务。

摇摇招车的创始人名叫王炜,他出身于传统行业,在创建摇摇招车之前,他做过广告公司,也开过一家乳业公司,并且他最早提出了“送奶到户”的服务理念。

2009年,王炜创建了一家名叫“北京2+1”的租赁公司。后来他意识到汽车租赁是重资产行业,一直寻求产业转型,恰好当时互联网技术兴起,于是创办了摇摇招车。

快的打车的创始人叫陈伟星,就是前面提到过同样跟程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但决定退学的那个人。

陈伟星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尝试创业,在大学时期跟其他同学成立了一家名叫“泛城科技”的游戏公司。

他们开发了一款叫《魔力学堂》的游戏,全球累计5600万用户,营收超过3亿元。

凭借多次创业,陈伟星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他在2012年创立了快的打车,只比滴滴早两个月。

不过他对这个行业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没过多久他就把公司的股份折价卖给了从硅谷回来的吕传伟。

后来真正跟滴滴拼个你死我活的人,正是这个吕传伟。

在起步阶段,滴滴不占丝毫优势。

易到用车有钱,摇摇招车有车,快的打车有产品运营经验,对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三家公司,滴滴不像是三英战吕布中的吕布,更像是三国演义中且战且退的刘皇叔。

同样背后的资本,在起步阶段(天使轮)滴滴也不是最有利的那个。

易到用车在成立之初,就拿到徐小平真格基金的100万美元投资。摇摇招车拿到了真格基金数十万美元的投资。快的打车拿到了阿米巴资本以及泛城资本,数百万人民币。

而滴滴启动资金只有80万人民币,这其中还有10万是程维自己出的钱。

可接下来这场烧钱大战,滴滴出行为何能笑到最后?

程维又用了哪些“非常规手段”?

我们下集继续说。

来源:万小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