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贵州思南许家坝,乌江雾气缭绕。茶商程家迎来长子,取名“国纲”,寄望“国家栋梁”,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吊脚楼里背诵《三字经》的孩子,二十年后会纵横三大洲,改写南美的农业版图。
1926年,贵州思南许家坝,乌江雾气缭绕。茶商程家迎来长子,取名“国纲”,寄望“国家栋梁”,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吊脚楼里背诵《三字经》的孩子,二十年后会纵横三大洲,改写南美的农业版图。
抗战爆发,黔道难、商路断,程家绸缎庄濒临破产,父亲仍坚持捐资,让11岁的国纲得以进入美国人创办的“思南信义中学”。
战火声里,他跟着传教士学会了第一口流利英语;少年又自学法语、西班牙语,成为乌江边罕见的“多语种神童”。
1945年,他考入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外语系,主修英语,辅修法语、西语,校园里,他常把《堂吉诃德》的段落译成英文朗诵,同学戏称他“程三国”。
1949年毕业,国共易帜,成都动荡,“国家栋梁”的理想被炮火击碎,他加入川军95军做译员,部队旋即起义改编为解放军60军。
朝鲜战争爆发,180师急需翻译,他随军北上,改名“立人”,誓言“立己立人”。
1951年5月,北汉江南岸,180师掩护主力后撤,被美军环形包围,血战三日,弹尽粮绝,程立人与1.2万名官兵一道被俘,押往韩国巨济岛86号战俘营。
岛上2万余志愿军被分成四大队,因精通英语,他被美军指定为“第四大队大队长”,负责点名、分发口粮、翻译审讯。
战俘营里,“回大陆”与“去台湾”两派斗争惨烈,程立人成了双方眼中的“异类”,“帮美军做事”的“狗腿子”。
有人半夜用罐头盒砸他,也有美军因他拒绝“策反”而拳脚相加,最绝望时,他把《诗经》摘句刻进铝饭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战俘可择返大陆、去台湾或中立国,程立人写下第三选项,“愿赴中立国印度”。
他后来回忆:“我既不是叛徒,也难证清白,只能走第三条路。”
1954年2月,新德里火车站,程立人提着破皮箱走下火车,印度首都的夜色绚丽,却与他无关。
种姓制度下,外来者被视为“不可接触者”,他白天在建筑工地扛水泥,晚上蜷缩在铁路桥洞,仍难换一口热饭。
转机出现在旧德里珠宝街,一家什叶派穆斯林铺主急需会英语的会计,程立人毛遂自荐。
凭借语言天赋,他很快学会分辨红宝石与红纹石,发现阿根廷红纹石色泽接近红宝石,却因产地偏远而价格低廉。
他写信给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海员俱乐部,托人捎带20公斤红纹石样品到德里,竟以10倍价格售罄,第一桶金,让他看到大西洋另一侧的曙光。
1955年8月,他登上一艘开往巴西的冷藏船,做随船记账员,穿越好望角,次年1月抵达阿根廷拉普拉塔河口。
南美辽阔的草原与欧洲的移民浪潮,让他感到“这里需要人,也需要故事”。
初到阿根廷,程立人在华人珠宝店擦宝石、搬货,晚上睡在仓库,他把红纹石切割成心形,以“来自安第斯的玫瑰”名义寄往印度,利润高达800%。
1962年,他用积蓄在佛罗里达步行街开出第一家珠宝店,取名“东方玫瑰”,并在孟买设立办事处,形成“南美—南亚”宝石贸易链。
1968年,他已拥有12家珠宝分行,年进口红纹石50吨,阿根廷政府为鼓励出口,给予农产品低息贷款。
程立人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他买下布兰卡港3万亩荒地,试种高油大豆,从密西西比河畔进口联合收割机,采用“窄行密植”技术,亩产从120公斤增至280公斤。
1973年,全球粮食危机,大豆价格翻倍,他乘势扩张至60万亩,成为阿根廷最大的华人农场主,被当地媒体称为“ReydelaSoja”(大豆王)。
1976年,阿根廷政变,军政府上台,程立人意识到,要在农牧业立足,必须走近政治。
1977年9月,他在罗萨里奥农业博览会上,偶遇激进党领袖劳尔·阿方辛之妹安娜·阿方辛。
安娜正为社会住房项目寻找赞助,程立人主动提出以成本价供应2000吨大豆蛋白,两人因公益结缘,常在黄昏的草原上讨论拉美文学与中国古诗。
1978年12月,他们在圣伊西德罗大教堂举行婚礼,报纸嘲讽“亚洲暴发户攀附政治豪门”,安娜回应:“他懂得土地,也懂得尊重。”
1983年,阿方辛当选总统,程立人成为“总统妹夫”,但他刻意保持低调,只接受一个头衔,阿根廷农村协会顾问。
他利用身份推动中阿农业合作,促成首批15台中国产拖拉机登陆布宜诺斯艾利斯,被当地农民亲切地叫作“ElChino”。
1986年,花甲之年的程立人第一次回到思南,乌江依旧,吊脚楼仍在,但学校屋顶漏雨,孩子们挤在泥桌上课。
他当场捐出20万元,兴建“立人教学楼”,又修8公里柏油路,取名“思阿友谊路”。
1988年,他邀请贵州副省长王思明访问阿根廷,带来5000株荷荷芭(Jojoba)种苗,此种灌木耐旱、含油率高,是高端化妆品原料。
程立人出资在许家坝试种300亩,并与贵州大学共建“南美油料研究中心”。
1994年,思南荷荷芭油首次出口东京,每公斤售价42美元,成为山区农民“种金子”的样板,程立人说:“我带走的是红纹石,带回来的是绿色的希望。”
2022年12月17日,阿根廷初夏,程立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阿德罗格庄园安然离世,享年96岁。
按照遗愿,家人将60万亩农场捐给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程立人—阿方辛奖学金”,专门资助华裔与贫困学生攻读农学。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敬献花圈,挽联写道:“从乌江到拉普拉塔,一片丹心越万水;离战场赴农场,万家粮仓念斯人。”
思南许家坝的中学老师,带着学生在网上观看葬礼直播,孩子们轻声念起校歌:“立人立德,山高水长。”
程立人一生,三次站在十字路口:战俘营里,他选择中立;德里街头,他选择远航;草原之上,他选择扎根。
历史没有给他“标准答案”,他却用商业、土地与爱情,写下属于自己的“第三种选择”。
今天,当中国大豆船停靠阿根廷码头,当贵州荷荷芭油走进东京专柜,人们或许仍会想起那位乌江边少年,他曾被命运按进泥里,却把泥点化作满天星火,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故乡。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