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鲁中腹地邹平,西董街道如温润翡翠镶嵌于绿水青山之间,127座青山绵延,53.97%的森林覆盖率让每一次呼吸都浸满草木清香。近年来,西董街道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为墨、文化为笔、融合为韵,勾勒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让乡村振兴图景在山水间愈发
在鲁中腹地邹平,西董街道如温润翡翠镶嵌于绿水青山之间,127座青山绵延,53.97%的森林覆盖率让每一次呼吸都浸满草木清香。近年来,西董街道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为墨、文化为笔、融合为韵,勾勒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让乡村振兴图景在山水间愈发鲜亮。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成“诗与远方”
生态是西董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与底气。多年来,该街道以“宁舍一时利,守护千秋绿”的定力,坚持二十年耕耘,让昔日荒坡滩涂变身樱花山风景区,3亿元生态投入、七大治理工程落地,让景区森林覆盖率升至98%。春日樱花绽放如云似霞,引八方游客赴约,让该景区成功跻身“全国十大赏樱基地”,书写“荒山”变“花山”的传奇故事。
生态之美遍布西董全域。“鹤伴珍谷”小米基地里,清泉灌溉,沃土滋养,小米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山间溪流潺潺,林间鸟鸣啾啾,良好生态成为“天然引流器”,让各地游客循绿而来,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乡村文化焕“时代光彩”
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西董街道,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大马峪红色教育基地入选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斑驳墙壁留存革命印记;东峪村获评“全国红色村庄”,古村落、石板路、老房屋纷纷见证着先辈足迹,游客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在西董街道,民俗风情活色生香,孙峪村酸浆豆腐作为滨州唯一沿黄特色美食登上央视《黄河味道》栏目。老石磨转动间,黄豆转化成嫩滑豆腐,传习所里游客体验豆腐制作,舌尖品豆香,心中念乡愁;北极阁古方熟食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经现代工艺赋能,让民俗文化既有“老底子”又有“新活力”。
融合共生:“诗与远方”结富民硕果
西董街道探索“文旅+”多元发展路径,让山水文化转化为富民红利。每年“遇见西董”油菜花节上,文艺演出、农产展销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西董魅力”,第二届油菜花节游客量同比增长30%,周边餐馆营业额同比增长20%。民宿经济兴起,依托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白云涧村打造“鹤伴云间”品牌,青瓦白墙民宿错落山间。西董街道被确定为“山东省民宿旅游集聚区培育单位”,游客告别“一日打卡”,枕山风入眠,伴鸟鸣梦醒,“乡愁经济”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在西董街道,红色研学融合“红色记忆”与“绿色体验”,让游客寻革命足迹、住山间民宿、听红色故事,让旅游有意思更有意义。
创新提质:文旅名片入“全国视野”
如今,西董街道文旅融合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交通升级,2023年改造完成鹤伴山旅游路、西普路,畅通城际往来的同时,将散落的景区与村落串联成线,车行其上,步步皆景;特色活动接连推出,啤酒节酣畅淋漓,樱花山烟花秀浪漫璀璨,大马峪篝火晚会热闹温馨,一次次点燃游客们的参与热情;宣传破圈,依托新媒体平台展现四季不同景致,短视频、网络直播直观展现西董山水风情,让“西董之美”走出地域局限,吸引远方游客慕名而至。
如今的西董街道,山青水绿、文化鲜活、产业兴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让“望山见水忆乡愁”转化成市民游客的生活现实。该街道将继续深挖特色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