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千余“AI仿冒于东来”账号,平台治理能把这些解决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1:09 1

摘要:**9月8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亲自发声:平台已经封禁了1000多个利用AI仿冒“于东来”形象、声音进行违规营销的账号。**这些账号背后是黑灰产团伙,借着“AI换脸+语音克隆”的技术,假冒商界传奇人物于东来直播带货,结果不仅侵犯了企业和个人的权益,更直接误导了

**9月8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亲自发声:平台已经封禁了1000多个利用AI仿冒“于东来”形象、声音进行违规营销的账号。**这些账号背后是黑灰产团伙,借着“AI换脸+语音克隆”的技术,假冒商界传奇人物于东来直播带货,结果不仅侵犯了企业和个人的权益,更直接误导了消费者。最终,泉州市丰泽区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对相关企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开出15万元罚单。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讽刺?AI原本是推动社会效率提升的工具,现在却成了骗子们的“新武器”。 而且,他们玩的套路比传统诈骗更高明,普通人几乎分辨不出来。

过去大家对诈骗的认知是“假客服”“假短信”“假链接”,但现在升级成了“假人”。你以为屏幕里说话的是于东来,结果其实是AI合成的假脸+假声音。他们会告诉你:“今天老板心情好,福利秒杀,只要138元两瓶的茅台”,你信了,钱没了,货也是假货。

这种手段有多可怕?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爸妈突然接到“你”的电话,声音和口气一模一样,说“我急用钱,快转账”,他们敢不信吗?这就是AI诈骗的可怕之处。

而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种黑灰产的门槛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高。 现在市面上几千块钱的AI工具,就能做到以假乱真。骗子组织几个人就能开工,靠着平台的算法推荐,轻松收割一波韭菜。

当然,抖音这次的动作值得肯定。封掉1000多个黑灰产账号,说明平台真的在动手治理。但问题来了:是不是封号就够了?

我觉得远远不够。为什么?

第一,封号治标不治本。 黑灰产本来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号,封了1000个,还会冒出2000个。只要造假带来的利润高,冒险成本低,他们就不会停手。

第二,15万元罚款,能吓住谁? 你骗一场直播的钱,可能都不止这个数。罚款对这些黑灰产团伙来说,就是“成本支出”,甚至还可能算在“营销预算”里。

第三,AI监管比传统诈骗更难。 因为AI换脸、语音克隆,本身就是合法的技术,只有用在诈骗、造假时才违法。这就像刀子一样,能切菜也能伤人。问题是,平台怎么分辨“合法创新”和“非法造假”?

说到这里,不得不聊聊一个更现实的冲突:AI技术进步和社会风险,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

比如Deepfake(AI换脸)技术,原本是影视行业的福音,可以让演员返老还童,也能降低拍摄成本。但很快,这项技术就被灰产拿去做“AI涉黄视频”“AI诈骗电话”。结果就是,越先进的技术,越容易被坏人利用。

这让我想起一句很现实的话:科技进步永远先跑,法律监管永远在后面追。

就像电商刚兴起时,假货满天飞,直到监管、平台和消费者舆论共同倒逼,才慢慢好转。AI现在正处在类似的阶段,平台要不要担起更多责任?监管部门又能不能跟上?这才是关键。

从消费者角度看,其实大家也要提高警惕。别觉得“我不会上当”,骗子的技术进化速度,超乎你想象。
以前他们发个假链接,你一眼能看出是“拼夕夕”;现在他们给你来个“AI仿冒于东来”,你点进去,看到熟悉的脸、听到熟悉的声音,你还能分辨吗?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平台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既然算法能把假直播推到你眼前,那它也应该能识别出“人脸是AI合成”的异常信号。 不然,一边靠算法赚钱,一边甩锅说“我们也管不了”,说得过去吗?

说到这里,我想抛出一个可能“冒犯”大众的观点:别对AI过度乐观,它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本质上就是资本逐利的工具。

AI带来的效率提升,能让企业省钱、让平台赚钱,但对普通人呢?除了多几个换脸视频、多几个仿冒声音,我们真的感受到生活更幸福了吗?还是只是风险更大了?

抖音这次封号,更多是一种“止血”动作。未来如果AI诈骗越来越多,消费者还敢相信直播间里的任何一个“熟人”吗?当信任体系崩塌,受伤的不是骗子,而是整个行业。


你觉得AI诈骗的治理,应该更多靠平台技术自查,还是靠法律加大惩罚?
15万罚款这种力度,你觉得能吓住黑灰产?

来源:斌说Bi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