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我在单位的值班室看直播,门口巡逻的大爷端着茶杯,踩着拖鞋也凑过来。镜头一转,空中、海上、陆上的“大家伙”排着队滑过屏幕,主持人的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把屋里人都看愣了。有人小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那天我在单位的值班室看直播,门口巡逻的大爷端着茶杯,踩着拖鞋也凑过来。镜头一转,空中、海上、陆上的“大家伙”排着队滑过屏幕,主持人的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把屋里人都看愣了。有人小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这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核导弹第一方队把牌摊开了:空基的惊雷-1第一次公开亮相,意味着我们把“三位一体”核力量补齐了空中那角;海上的巨浪-3被明确是洲际弹道导弹,海基威慑正式迈进洲际时代;陆上,东风-61作为东风家族的新成员,被不少海外媒体解读成“生存能力、威慑力更强”。这三条腿站稳,外行也能看出门道:打得远、藏得住、打得准。
压轴的那一幕更像电影推进到高潮。东风-5C首次走到台前,解说词话不多,重点就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一支由12台受阅车辆护送、4枚导弹整齐通过天安门的画面,干净、克制,却把分量交代得明明白白。后来我看专家解读,东风-5C是东风-5的最新改进型,能带多个分导弹头,不是“一拳打出去就算了”,而是能在几百公里纵深里挑目标、排顺序,“怎么打、先打谁”都能灵活安排,这就大幅提高了突防能力和实际打击效果。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拿出来给全世界看?我听过一个很朴素的说法:核武器不是拿来打仗用,是拿来保证不打仗的。你有,别人顾虑就多几层;你没有,别人对你下手就少一道心理门槛。尤其如今大国竞争不消停,三位一体的完整性,不只是“把家底秀一秀”,更是告诉所有人:别打歪主意。
除了“天上的大雷霆”,地面那块也换了新面孔。99B坦克一出场,很多老兵眼尖地说:炮塔上的高射机枪改了。过去得露头操作,现在在炮塔里就能遥控,生存率自然更高。跟在后面的“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外形都透着陌生味儿,有人笑称“从99进了100时代”,可这不是数字游戏,更多是路线图的更迭: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能少让一个兵冒头就少冒一个头,能让机器去干的,尽量别让人去扛。
网上最热的一条评论是:“这不是炫耀,这是给孩子的护城河。”你可能感觉不到它每天在保护你,但一旦没有,风雨就会直接打在脸上。也因此,总有人拿老问题挑刺:军备这么花钱,民生怎么办?我想起小区门口卖早饭的大姐,她说这话的时候很通透:家里买坚固的门是花钱,可这不是和菜钱对着抢,是两笔必不可少的账。国家也是一样,饭要吃,门也要装,而且要装得够结实,别人踹不动。
这次“核三位一体”的完整亮相,某种意义上补了过去公众认知的一块空白。对多数人来说,海基核力量像深海里的长鳍,听说过,看不见;空基导弹“惊雷-1”第一次露面,才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需要的时候,天空也能是我们的“第二条路”。至于东风-61,很多外国媒体用“提升生存力”来解读,这句话背后是一个现实:现代侦察和反导压得很紧,谁能活下来、打得出去,谁就更有话语权。
当然,武器列阵不是全部。真让我触动的,是镜头扫到仪仗队边上一位白发志愿军老兵,眼睛湿了。战争离我们不远,和平也从来不是白给的。你看阅兵场上每一个“压轴”,都是在告诉后来人:今天这份安稳的来之不易,要用力量去守。
有人担心军备竞赛,这担心不是没道理。但理性的“让别人知道你有、知道你稳、知道你不会先动手也绝不吃亏”,恰恰是克制的一部分。三位一体不是为了把局势搅乱,而是为了把局势压住。那句老话,放到今天仍然好使:不惹事,也不怕事。
地面从“99”迈进“100”,只是阅兵场上的一个镜头,在研发单位、试验场、训练场,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变化。比如信息链路更顺、人机配合更稳、远程打击与合成营协同更默契。这些冷冰冰的词,落到士兵身上,就是走得更快、看得更清、打得更准、活得更久。
晚上下班路上,见一群小学生围着电视店门口看回放,问老板:“叔叔,这么多车是去打仗吗?”老板笑着摆手:“不打仗,正因为有这些,才不用打。”我想,这答案很适合做今天的注脚。把家底立在阳光下,不是为了亮瞎谁的眼,而是提醒每个普通人:我们有底、有法、有分寸,能把日子过稳,把未来守住。
来源:豆娘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