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为炬照山河,《烽火战歌》用文艺之力讲好红色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1:06 3

摘要:当岁月的烽烟渐远,总有旋律能跨越时空,唤醒沉睡的记忆;当时代的脚步向前,总有文艺能承托精神,传递不朽的信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烽火战歌》,以抗战经典歌曲为弦,以多元文艺为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


导读:探索红色叙事的创新路径,推动抗战精神的当代化诠释。

文|何天平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

当岁月的烽烟渐远,总有旋律能跨越时空,唤醒沉睡的记忆;当时代的脚步向前,总有文艺能承托精神,传递不朽的信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烽火战歌》,以抗战经典歌曲为弦,以多元文艺为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史诗,谱成一曲穿越八十年的精神赞歌。节目不仅用创新表达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更以情感共鸣让抗战精神“传”下去,为新时代“如何用文艺讲好红色故事”写下生动注脚。

“一曲一史”,

让每首歌都成为“活态史料”

历史的书页,需要有温度的笔触来书写;抗战的岁月,需要有力量的旋律来铭记。《烽火战歌》最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其突破了“线性讲解”的模式,而是以“一期一主题、一曲一故事”的创作逻辑,将抗战岁月拆解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情感共鸣度的篇章,使歌曲从单纯的艺术表演升华为承载历史记忆、传递精神内核的“活态媒介”。

从叙事结构来看,节目以“主题聚焦”实现历史叙事的精准发力。无论是首期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故事,串联九一八事变后的山河破碎与民众抗争,还是第五期以《黄河大合唱》为核心,通过不同乐章的演绎呈现军民一心的抗战史诗,抑或是第七期借《告别南洋》等传唱海外的抗战歌曲勾勒海外华侨华人的报国志,每一期都以明确的主题为纲,将歌曲作为打开特定历史场景的“钥匙”。

这种创作手法既避免了历史叙事的碎片化,又通过歌曲的情感属性,让历史节点转化为可聆听、可感知、可共情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旋律流转中自然走进历史语境,实现对抗战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

抗战歌曲本身诞生于烽火岁月,是当时民众情感、民族意志的直接投射,具有天然的历史真实性与情感感染力。随着《烽火战歌》用旋律串起烽火征程,歌曲背后的人物故事与老物件,也都在旋律的流转中,带观众沉浸式回望那段抗战岁月。无论是抗战英雄手写的回忆录,还是不同版本的《黄河大合唱》乐谱,抑或是百姓收藏的军民粮食收支名册……这些真实影像与讲述者的故事交织,经典的旋律成为解锁人物故事的密码。

这种“以歌叙史、以史铸魂”的表达,让枯燥的史料有了温度,让遥远的岁月有了共鸣,既填补了观众对历史细节的认知空白,又让抗战精神在旋律流转中,深深镌刻进当代人的记忆里。

“一艺一景”,

用守正创新打破形式边界

数字时代的文艺作品,必须找到贴合当代人审美的“新表达”。《烽火战歌》的突破,还在于用全景舞台、科技影像等多元形式,重构红色叙事的表达形态,既坚守了历史真实性与厚重质感,又赋予其契合当代审美语境的鲜活张力,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深度耦合。

从艺术表达的维度看,节目通过技术赋能与舞台设计的融合,将全景式叙演舞台打造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如第三期节目中,利用XR扩展现实和VP虚拟制片手法,结合传统工业电影制片流程创作《永不消逝的号角》,使观众在视觉叠加中产生“时空在场”的沉浸感,直观感知战士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坚定意志;第七期节目中,《归国去抗日》的情景演绎,则将海外学子们“弃小我赴国难”的抉择具象化,让宏大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艺术画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第三期讲述东北抗日联军英雄时,舞台以“风雪密林”为视觉基底,以杨靖宇、陈翰章留下的桦树皮、战地日记为索引,构建起“历史信物-影像资料-真人演绎”的三重叙事维度。节目中杨靖宇、陈翰章的后人与陆军某部“杨靖宇支队”排长王杰站在讲述区,与舞台上的“杨靖宇”“陈翰章”遥遥相望,而后“陈翰章”将红色五角星递至王杰手心这一动作设计,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仪式性对话”,更将“精神传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画面。

从传播效果来看,节目对叙事形式的探索创新,本质上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命题的深度回应。许多观众评论“透过节目读懂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这一反馈印证了节目创作的有效性——借助舞台空间的叙事张力,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这正契合了数字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情一魂”,

让红色血脉“薪火永续”

文艺作品的价值,从来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好看”“好听”,更在于能否为受众的精神世界提供“钙质”。《烽火战歌》用歌声唤醒记忆,用故事传递精神,引导观众完成从“重温历史”到“读懂初心”、从“聆听经典”到“汲取力量”的升华,最终成为激活民族精神基因、提振时代精气神的“文化暖流”,彰显出红色文艺独特的精神赋能作用。

有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坦言:“以前只知道《游击队歌》好听,现在才懂‘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背后,是游击队员们的智慧与勇气。”这一认知的转变,正是因为节目对“歌曲背后历史语境”的深度挖掘:节目通过穿插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真实历史影像,结合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地雷战”等军民协作抗敌的故事,让耳熟能详的歌曲成为“人民战争伟力”的具象诠释。

同样,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节目不仅展现了“风在吼,马在叫”的磅礴气势,更通过冼星海誓以音乐报国的赤子诀别、文艺战士抒发的“舞台是我们的战场,艺术是我们的枪”的精神追求,让爱国情怀、英雄气概、热血传承等精神内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与观众建立起了巧妙的情感共鸣点,实现了“润物无声”的精神浸润。

只要找对“打开方式”,红色故事就能释放出跨越代际的生命力。这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节目,用多元文艺形式为笔,以滚烫家国情怀为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写下了一篇感动人心、振奋精神的红色篇章。而在主流表达和时代审美的合力推动下,《烽火战歌》契合数字时代大众回望历史、汲取精神力量的文化需求,实现了精品化、深度化的创作,打造出“立体历史叙事”的文艺作品新范式。

来源:影视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