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做好战争准备的大唐,是如何灭掉东突厥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0:57 3

摘要:谁不爱看 “绝地反杀” 的历史爽文?曾经被突厥按在草原上摩擦,皇帝亲赴渭水签 “城下之盟” 的唐朝,居然在没拉满战争状态、国力还没完全恢复时,只用 4 个月就把嚣张跋扈的东突厥连根拔起!这波 “趁你病要你命” 的神操作,直接封神古代逆袭天花板 —— 李世民的魄

谁不爱看 “绝地反杀” 的历史爽文?曾经被突厥按在草原上摩擦,皇帝亲赴渭水签 “城下之盟” 的唐朝,居然在没拉满战争状态、国力还没完全恢复时,只用 4 个月就把嚣张跋扈的东突厥连根拔起!这波 “趁你病要你命” 的神操作,直接封神古代逆袭天花板 —— 李世民的魄力,真不是一般帝王能比的!

要聊这场逆袭,得先说说唐朝早年的 “窝囊账”—— 那会儿的突厥,就是悬在大唐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想打打不过,只能捏着鼻子认怂。

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最怕的就是背后的突厥捅刀子。突厥骑兵是出了名的 “闪电战大师”,来无影去无踪,抢完就跑,谁都拦不住。李渊没办法,只能放下身段给突厥始毕可汗写 “求饶信”——不仅自称 “臣”,还承诺 “打下长安,金银珠宝、粮食绸缎全归您”!即便这样,突厥还是没闲着,时不时南下抢一把,边境老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

公元 624 年,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带着十几万铁骑,直接冲到豳州(今陕西彬县)—— 离长安就几百里地!李渊吓得连夜开紧急会议,甚至跟李建成、李元吉商量:“要不咱把长安迁到樊城去吧?离突厥远点,眼不见心不烦!” 但李世民却据理力争:“迁都是怂包行为,我去把他们打退!” 这才把迁都的事儿压下来,可大唐的窘迫,全被突厥看在了眼里。

最丢人的还得是公元 626 年 —— 李世民刚通过 “玄武门之变” 上位,屁股还没坐热,颉利可汗就带着 20 万铁骑杀到长安城北的渭水便桥边,营寨连起来望不到头。当时长安能调动的兵力不到 3 万,满朝文武全慌了,有人提议 “紧闭城门死守”。

李世民咬着牙,只带了房玄龄、高士廉等 6 个人,骑马冲到渭水河边,隔着河跟颉利喊话:“咱之前有盟约,你为啥撕毁约定?” 颉利本以为李世民刚登基、内部不稳,肯定不敢硬刚,结果见他这么淡定,反而心里犯怵。

紧接着,李世民让长安守军全出来列阵,旌旗招展、鼓声震天 —— 可好多士兵手里拿的还是木枪!但也就是这 “虚张声势”,居然把颉利唬住了。最后双方斩白马盟誓,李世民又送了一堆金帛,才把这尊 “瘟神” 送走。事后李世民跟左右说这话时,拳头攥得咯咯响:“这口气,我迟早要争回来!”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像打了鸡血一样搞备战,那股子狠劲,谁看了都佩服。

当年九月,李世民直接把禁卫军拉到皇宫显德殿的院子里练射箭,自己搬个凳子坐在中间盯着,并立下规矩:“谁射不准就罚谁!”“射得好就赏绸缎、升官职!” 你想想,皇宫大院里全是 “咻咻咻” 的射箭声,皇帝就坐在旁边盯着,谁敢摸鱼?有大臣劝他 “皇宫练箭太危险,怕有刺客”,李世民直接怼回去:“我连突厥都不怕,还怕这个?”

光练士兵不够,李世民还大刀阔斧改制度:

把府兵制优化成 “兵农合一”:平时种地保证粮食,农闲练兵不耽误战备;边境设 12 个 “军镇”:每个军镇配足战马和武器,专门防突厥偷袭;研究突厥战术:琢磨出 “以快制快” 的法子 —— 你突厥打闪电战,我就练急行军,跟你比速度。

没几年,唐朝就练出一支精锐部队,史书记载 “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士兵们都卯着劲变强,个个能拉硬弓、骑烈马,跟之前的 “杂牌军” 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到了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论硬实力,东突厥还是比唐朝强一截 —— 几十万骑兵,地盘从蒙古草原延伸到西伯利亚,作战经验丰富。可谁能想到,东突厥自己开始 “作大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战机就这么送上门了!

当时凌烟阁功臣张公瑾给李世民写了封奏章,把突厥的 “死穴” 列得明明白白,咱用大白话翻译一下:

瞎眼用庸才:颉利可汗放着能臣不用,偏信汉人赵德言,这人只会拍马屁,搞出 “改游牧为定居”“收重税” 的奇葩制度,突厥人怨声载道;小弟全反水:薛延陀、回纥等部落受不了压榨,全起兵造反,薛延陀还在漠北建了汗国,突厥成了 “孤家寡人”;内部拆台:颉利的侄子突利可汗打不过叛军,被颉利骂了一顿,偷偷跟唐朝联系当 “内应”;大将阿史那思摩也跟唐朝眉来眼去;天灾崩盘:塞北连下三年严霜,草全枯死,牛羊饿死大半 —— 突厥是游牧民族,没牛羊就没饭吃,好多部落开始吃树皮草根;亲信要跑路:颉利信任的西域胡人见突厥要完,偷偷转移财产,就等脚底抹油;中原百姓盼救援:之前被突厥掳走的几万中原人,偷偷藏粮食武器,就盼唐军来救。

说白了,此时的突厥就像一栋地基烂了的房子,风一吹就晃,就差有人推一把!

可唐朝这边呢?刚经历多年战乱,人口没恢复到隋朝一半,粮食储备也不够支撑长期战争。按常理说,再等三五年,不用打,突厥自己可能就垮了 —— 明眼人都知道,时间站在唐朝这边。

朝堂上也吵翻了天:长孙无忌说 “再等等,稳一点”,萧瑀说 “突厥现在虚弱,正是动手的好时候”,各方争得面红耳赤。

但李世民就是李世民,他看透了关键:“等万事俱备,突厥可能就缓过来了!” 贞观三年十一月二十三,他一拍龙椅:“打!”, 立马任命四路大将:

李靖(定襄道行军总管):战神级人物,擅长偷袭;李勣(通漠道行军总管):瓦岗出身的猛将,善设伏;柴绍(金河道行军总管):李世民姐夫,实战经验足;薛万彻(畅武道行军总管):勇冠三军,敢打硬仗。

十万兵力从山西、陕西、甘肃三个方向出发,像三把尖刀一样猛扑东突厥!

颉利可汗压根没料到李世民敢 “不按常理出牌”—— 在他眼里,唐朝之前是 “怂包”,就算练了几年兵,也不敢在没准备好时动手。所以他连侦察都没做,还在牙帐里跟赵德言喝酒,琢磨 “开春再去唐朝抢一把”,结果唐军一到,突厥直接懵了!

第一仗打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李靖带 3000 精锐骑兵,昼夜兼程摸到岭下。颉利早上起来一看,唐军旗帜插满山岭,吓得魂飞魄散:“唐军肯定是主力来了,不然不敢这么大胆!” 连夜弃城逃跑,李靖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定襄,还俘虏了颉利的妻子义成公主(隋朝和亲公主)。

颉利逃到定襄和阴山之间的白道川,正好钻进李勣的包围圈。唐军一顿猛打,突厥兵死伤惨重,颉利只能带着残兵往漠北跑,想跟薛延陀借兵 —— 可薛延陀早就跟唐朝结盟,根本不搭理他。

李靖又玩了把 “极限偷袭”:选 1 万精锐骑兵,每人带 20 天干粮,趁夜色穿越阴山,摸到颉利牙帐附近。当时颉利正在跟唐朝使者谈判,以为 “服软就能保命”,压根没设防。

唐军突然冲出来,喊杀声震天,突厥兵乱作一团。颉利吓得骑上千里马就跑,连儿子都顾不上了!这一战,唐军杀 1 万多突厥兵,俘虏十几万男女老少,连颉利的牙帐都被烧了!

贞观四年二月初八(距出兵不到 4 个月),颉利在逃跑路上被唐军将领苏定方(后来灭西突厥、百济的狠人)生擒,直接押回长安!

李世民特意在皇宫搞 “献俘仪式”,颉利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李世民指着他说:“当年渭水之盟,你要是知道今天会这样,还敢跟我叫板吗?” 不过李世民没杀他,还封了 “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养老 —— 既解了气,又显了大国气度。

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就这么彻底凉了!唐朝地盘从阴山扩到瀚海沙漠(今贝加尔湖附近),周边回纥、薛延陀等部落赶紧来朝贡,尊称李世民为 “天可汗”(天下共主)。长安老百姓敲锣打鼓庆祝,连卖酒的都免费送酒,热闹了好多天!

有人说,唐朝没完全准备好就打,是 “冒险”,可细想就知道,这是李世民对时机、实力、人心的精准判断 —— 突厥内忧外患时不打,等它缓过劲来,再打就难了!

毕竟机会就像流星,一闪而过,等你把所有准备都做好,可能早就没影了。大唐灭东突厥的逆袭,靠的不是 “万事俱备”,而是 “该出手时绝不犹豫” 的魄力。

您觉得:要是换个帝王,敢走李世民这步险棋吗?要是等唐朝完全准备好,东突厥会不会缓过来呢?(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来源:无为不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