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文献《李朝实录》将奴儿哈只(努尔哈赤明朝译名)冠以其养父李成梁之姓,并按照李成梁儿子辈的字辈“如”给他起了汉名,李如只。后来由于后金进攻朝鲜,朝鲜为了表示对奴儿哈支的反对,将其名字改译为“李如彘”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
朝鲜文献《李朝实录》将奴儿哈只(努尔哈赤明朝译名)冠以其养父李成梁之姓,并按照李成梁儿子辈的字辈“如”给他起了汉名,李如只。后来由于后金进攻朝鲜,朝鲜为了表示对奴儿哈支的反对,将其名字改译为“李如彘”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
奴儿干满族自治区是奴儿哈只的故乡
明朝册封努尔哈赤的诏书,现藏沈阳故宫,不久之后他就起兵造反了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初期并未强制汉人改变发型,反而曾提出“恩养尼堪”政策,试图通过温和手段笼络汉人。但随着政权稳固,他逐渐实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政策,对不愿改满洲“金钱鼠尾”发式的汉人进行屠杀。 12
政策演变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前,后金政权仍属明朝藩镇,对汉人采取相对宽松政策。但1621年攻占辽阳、沈阳后,开始推行极端民族政策,要求汉人改发式,否则面临屠杀或奴役。 12
历史记载
《明熹宗实录》记载,后金军在辽阳屠杀大量汉民时,曾明确要求“凡是不愿改成满洲‘金钱鼠尾’发式的汉族民众都被大肆屠杀”。这一记载与努尔哈赤后期实施的屠杀政策直接相关。
剃发易服
古代中国的百姓在打扮和穿衣服这方面很不容易。因为穿什么衣服、如何打扮,完全要看大环境的政策。比如说唐朝时期,河湟地区被吐蕃攻占,吐蕃强迫当地的汉人百姓穿吐蕃服饰,以至于到了第二代河湟汉人对大唐没啥认同感。同样,明朝赶走蒙古皇帝以后,华北地区很多百姓喜欢穿蒙古样式的服装,为此大明朝廷没少下禁令,禁止华北地区的汉人百姓穿胡人装饰。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限制百姓服装、打扮自由的事件,莫过于清朝初年的剃发易服——满洲贵族入关后,仿照之前历朝历代的先例(当然也有为了筛选出反对者的动机),强迫清朝统治区的百姓换成满洲人的发型,身穿清朝人的服装。
不过,在清太祖、太宗和世祖的画像里,都可以看到明显的鬓角:即便是只把头发剃掉一半,相信也不会留有鬓角出现,那么,这其中原因何在?
其实,这个问题,非但当代人觉得迷惘,曾在光绪朝做过举人的徐珂在其著作《清稗类钞》里也曾对清朝帝王画像中,留有鬓角感到迷惘,并不知原因何在?
原因分析
作为清朝的举人尚且不知道具体原因,后世的人想了解清朝皇帝画像没有剃发这个谜,就需要分析了。
一般来说,清朝皇帝的画像留有鬓角的原因很可能以下几点:
在古代中国,皇帝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朝廷的法度对于百姓乃至官僚来说是法度,但对于皇帝来说,这些法度和虚设无异——尤其是在明朝和清朝这样专制巅峰的王朝。而满洲人剃发其实是一种传统习俗,是为了在渔猎过程中取得方便。对于像努尔哈赤这样的君王来说,剃发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因此,清朝帝王可以象征性的剃一些头发,故此,鬓角可以得到保留。
此外,随着清朝入关日久,汉族社会的审美观念不可避免的冲击到了清朝皇帝。清朝皇帝也意识到,满洲传统的剃发所带来的发型太丑。于是为了审美需要,清朝皇帝会指示画师在重新绘制清朝帝王画像的时候,尽量做一定的美化。于是,画师在画画的过程中,会考虑将清朝帝王的鬓角一并画进去。
并且,古代中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画像有时候只代表一个符号,并不需要和本人真实形象保持一致。因此画师在画皇帝画像的时候,会主动考虑美化皇帝形象。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