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现在翻开通俗的历史书,或许也会疑惑:“怎么老是秦王、燕王、赵王,明明朝代换了,名头怎么没跟着折腾变味?”有时候,我们吃着锅边的小饼干看电视剧,看到某位皇子一夜之间加了“王”的名号,亲兄弟之间隔着礼法叫“某王”,心里难免打鼓——这些封号背后的讲究,是不是比
如果你现在翻开通俗的历史书,或许也会疑惑:“怎么老是秦王、燕王、赵王,明明朝代换了,名头怎么没跟着折腾变味?”有时候,我们吃着锅边的小饼干看电视剧,看到某位皇子一夜之间加了“王”的名号,亲兄弟之间隔着礼法叫“某王”,心里难免打鼓——这些封号背后的讲究,是不是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同样叫“王”,难不成还有高低贵贱的差别?真要理清楚这些,得把历史的头发一缕缕捋顺才行。
比如说夏商周那个年月,还没人琢磨什么皇帝,“天下”也没几条公路互通。那会儿天子就像老大家族里的族长,管不住一大家子,就挑些叔伯兄弟们分点地,让他们各自安生,逢年过节再回来给祖宗上柱香。这就是分封制的雏形,为了稳住自家盘子,大家要脸面、要血脉,还得讲规矩。谁在北边呆着,就叫赵王,东头儿那片可能就封个齐王。讲真,分地讲人情,安天下凭关系,那是一门学问。
不过,家大业大了问题就来了。比如鲁国这伙人,祖上贵气十足,老孔家在那扎了根,结果代代难免和周室磕磕碰碰,各过各的。西边的秦国,原先也只是附庸小弟,偏偏人家嬴姓一路吃苦耐劳,后来做大做强,成了黑马。这类故事在古书里一把一把,什么陈、宋、邹、蔡都是分封出来的,名号和地名盘根错节。眉头一皱,细节一想,其实每个封号都是地气人气和点运气加着来的。
分家闹腾时间一长,家主说的话不顶事儿。春秋到战国,各地“诸侯”不是轮流坐庄,就是干脆似个小诸侯国自己闹腾,动不动结个同盟,背后再来点刀光剑影。你看晋文公高高在上,那会儿可没人拿他当小角色。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地名丝毫没换,但意义早变了。到了战国最乱的时候,各王争霸,一个比一个自信,全都自称大王,老周天子家里都能养猫了。权力,真是见不得分散,哪怕上面挂着的是自家亲戚的牌子。
等到秦始皇出场,他就是要搅这摊浑水。一朝分久必合,当机立断,分封扔进垃圾桶,郡县制横空出世,全靠中央调度。你说这一刀砍下去,是不是简单粗暴?其实也怪不得他心急,好不容易把仨房俩家的地都收拢了,谁乐意你下面的“王”还在自家地里指手画脚?不过,没过几年,秦朝人还没过明白日子,朝堂上又打回原形。
刘邦来了不走寻常路,心里明白,下手不能太狠。汉初那几年,国家百废待兴,比谁家刚装修好房子还乱得多。跟异姓兄弟们交情还浅,但靠得住,于是干脆搞个“郡国并行”,要维稳也要收买人心。你以为楚王韩信用武职,梁王彭越会看地盘?但这些都是政治游戏的筹码。一边安抚老兄弟,一边笼络新朋友。情分这种事,挂在封号上,谁也挑不出错来。
比起汉初那些气势汹汹的异姓王,西汉中后期的封王渐渐搞起了小九九。比如景帝那会儿,皇子分地做王,太后娘家也能分一杯羹,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早有火药味。后来的“七国之乱”,封王不满朝廷压制,割据成瘾,互相帮腔对着干。削藩变成了汉家的必修课,这种“安抚与提防”双线操作,硬生生给大一统写了一个血泪教案。
不过历史总有聪明人。唐朝李渊当年也不傻,他怕宗室功臣生变,跑步封王,结果实权早就暗中回到了中央。李世民少年成名,从睿智到果断,秦王这个封号,代表的不是地名那么简单,那是家里二儿子想争的地位,也是父王对他的信任。反观四弟李元吉,敲定齐王,却始终是“陪太子读书”的命。每个封号背后都是一桩兄弟情,一种取舍,一些人心的酸辣苦咸。
话题说远点,往宋朝摸去。赵匡胤夺了天下,吸取了汉唐的教训,封王基本搞成了荣誉头衔,赏你金银、让你高高坐着,但管家的权力收得严严实实。宋朝亲王平时能过得体面,遇到大事只有喊一嗓子的权利,真要动手还得看皇帝脸色。这下好了,国泰民安,没人还敢像旧时汉王一样割地自立。不是宋家人没本事,是朝局已容不得乱来。
转个身,到明朝又有新章。朱元璋这个老农出身,吃够了元末混乱的苦,建国之后直接全新的管理法,上来就给藩王加了双重铁链,世世代代不许离封地,也不让朝政插手。南京的周王、长沙的衡王,家大业大,却禁锢难施拳脚。看似规矩好,实则情分淡了。宗亲与中央隔着千山,兄弟之谊变成陌路,这也是“规矩僵硬,亲情稀薄”老毛病的又一个注脚。
然后满清横空出世,吉祥称号开始流行。什么恭亲王、睿亲王,说到底和“地方”无关了,跟谁会管理哪块地压根没关系,只图个喜气吉祥。这背后有满族传统:喜欢加个好听的修饰词,讲究风水气场。比如崇德皇帝,在登基前叫睿亲王,也是一种含蓄的期许。清帝们的这份小心机:既要保留荣誉感,又要杜绝地方割据,难得寻了个巧妙平衡。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堆称号不过虚名。岂不知,古人对名号极看重,“齐、晋、楚、秦”就像今天的奔驰宝马,拿出来都得炫耀一圈。东晋时的琅琊王、南朝的豫章王,名号尊贵,社会地位摆在那里。甚至明清“亲王”在朝堂上的坐次、俸禄、节度,全得按照封号的品级来走,不是你想叫啥就叫啥。
不过,地位再高,风水轮流转。北宋初年景象类似,主流封号褒贵如齐王、卫王,但真遇到才俊或皇帝心腹,有时候一个偏远封地也能搭上首富的待遇。你比如说朱棣靖难后自封“成祖”,有功之臣瞬间得个顺天王、武清王,皇帝一高兴,弟兄们待遇就翻番。权力与封号的微调,那是政治的艺术。不是纸上随便写两个字。
沿着这条线细看,那些留存下来的姓氏、地名,其实都隐藏着历史的蛛丝马迹。你老家姓“宋”,很可能祖上真跟宋国分封有关,甚至一江之隔的“卫”家,也许就是周初分家时的荣耀延续。等你骑着共享单车路过河北“赵州”,那点古国风流,至今还在地名里打着转。
可每逢大变局,封号、王爵、甚至称皇的含义都会再上层楼。秦始皇设“皇帝”,不只是找个新名头。他要让诸侯、士绅、流民一看就知道,过去所有王爷全都让开,自己一人独揽大权。这不仅是权力的升级,也是“日月换新天”的心态。丞相说“泰皇”好听,可秦始皇还嫌不够响亮,最后自己拿捏“皇帝”二字。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从此有了“天下只有一个真皇帝”的铁律。
要说服力,这样的名头自 难再超越。明清之后,哪怕是满蒙藏疆各类王公,面子上还得认皇帝的天命。元朝也爱翻花样,可最后还得在“皇帝”二字下挂个“可汗”。一部王朝更迭史,其实也是名号升维、降维的历史。
说这么多,你会发现,封王这事,表面讲传统,背后藏着变数,一朝得势就要改规矩,一旦守旧就容易吃亏。中国古代的这套称号格局,其实就像老城区的胡同,改来改去最终都成了大家血脉大网里的一个注脚。中央集权、地方恩惠、家国同构,谁都想分蛋糕,但最后还得看掌勺人的手段精妙与否。
现在我们议论这些,不是单纯多了几句“仁义礼智”,而是这些称号成了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揣摩人心冷暖,也反思制度变迁。也难怪,有人家里还会自豪地说,祖上曾经在哪国哪地封过王。只是再想问一句,假如你生在那个年头,你会选哪个封号来给自己镀层金身呢?历史里的江湖,名字比刀还要锋利。
来源:若竹说语录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