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将至,北京市万安公墓里春花绽放,古柏入云,扫墓的人缓步绿荫之间,准备轻诉深藏的思念。始建于1930年的万安公墓是北京最早建立、历史最长的现代公墓,在殡葬改革中,以创新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人文与公益并重的发展路径。
清明将至,北京市万安公墓里春花绽放,古柏入云,扫墓的人缓步绿荫之间,准备轻诉深藏的思念。始建于1930年的万安公墓是北京最早建立、历史最长的现代公墓,在殡葬改革中,以创新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人文与公益并重的发展路径。
节地生态安葬
生命回归自然之美
在万安公墓的静谧一角,花草簇拥之地,是万安公墓新建设的节地生态安葬区——民馨苑。这里有小型节地葬、花坛葬、蜂巢葬、草坪葬等多种葬式墓位,以及一个独具特色的十二生肖自然葬区,为寻求环保葬礼方式的家庭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现在已经有一些逝者家属咨询、登记,想通过生态葬来安葬亲人。”万安公墓副主任李海生说。
节地生态安葬是现代殡葬改革的重要实践之一。作为北京市历史最为悠久的现代墓园,万安公墓一直在通过空间重构、文化重塑和服务创新,把殡葬改革的政策文本转成生动实践。
相比传统安葬区,民馨苑更贴近一处兼具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生命公园”。它通过绿化植被、自然景观营造出静谧氛围,弱化了传统墓园的肃穆感。“通过这些人文化布局,不仅能让生命以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形式永存,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可怀念、守护的宝贵绿色遗产。”万安公墓副主任李海生表示。
人文功能深化
从墓地到生命教育基地
万安公墓内长眠着李大钊等革命先烈,朱自清、曹禺、季羡林、启功等文学艺术巨匠,“氢弹之父”于敏、“天眼之父”南仁东等学术泰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多年来,万安公墓一直深耕人文功能,挖掘文化底蕴,推动万安实现从墓地向生命教育基地的转型。
李大钊烈士陵园建于1983年,已经成为纪念和缅怀李大钊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文学艺术巨匠、学术泰斗长眠万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先贤事迹不因时间而褪色,万安公墓在名人墓碑处制作了叙述逝者生平的铜牌。前来缅怀的人在字里行间,在熟悉的作品、故事中,找寻到共鸣。
2024年3月,融合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及传统墓葬文化的万安文化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万安文化馆的建成,让传承近百年的万安文化有了实际载体,也让北京市多了一处生命教育基地。万安公墓还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来”,招募红领巾讲解员,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开发红色路线,开展生命教育;策划红色研学,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生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功能深化的同时,万安公墓也在不断优化惠民服务,强化社会公益属性。今年清明节期间,万安公墓推出了免费鲜花、免费祈愿墙和时空邮箱、免费发放文创打卡手册等24条惠民便民服务举措,以多样化服务,倡导市民绿色祭扫、文明祭扫,做好清明祭扫服务。
殡葬改革,任重道远。但正是在对生态价值的坚守、对人文精神的深耕、对公益初心的践行中,文明新风才能潜移默化地吹到每个人身边。“我们能明显看到风气的改变,以祭扫的鲜花为例,现在大家都主动选择鲜花代替纸钱。”万安公墓副主任李海生介绍,未来,万安公墓将继续写好殡葬改革的文明答卷,推动万安公墓进行“纪念公园+文化园区+生态保护区”的复合功能转型,让其兼具休闲、教育、生态保护等社会价值,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