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在招商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直面各地分析师和境内外媒体,招商银行年度成绩单的含“金”量有所增加,行长王良头发里的含“银”量也明显增多。
深圳福田区车公庙招商银行总部大厦。 IC供图
重返万亿市值,总资产站上12万亿元,零售底盘稳固,拟派发现金分红逾500亿元,跻身全球银行TOP1000第十……
3月27日,在招商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直面各地分析师和境内外媒体,招商银行年度成绩单的含“金”量有所增加,行长王良头发里的含“银”量也明显增多。
在中国“明星银行”的光环下,如何看待招商银行与金融老将的守成之路和革新之法?
拾阶而上
2024年招行实现净利润1483.91亿元,拨备覆盖率411.98%
2024年宏观经济、资本市场震荡起伏,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74.88亿元,同比下降0.48%;实现归属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为0.9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411.98%,贷款拨备率为3.92%。按照招行的自评,这份成绩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体现了“经营韧性”。
现身这场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的招行高管并不多,包括董事长缪建民,行长王良,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秘彭家文,首席信息官周天虹。
与往年一样,身兼党委书记、行长、首席执行官的王良,成为分析师和机构媒体的主要追问对象。履新招商银行行长近3年,他每次面对外界提问,总是姿态从容。他对战略部署娓娓道来,对业务板块如数家珍,对困难也算开诚布公,呈现了30年金融老将的素养。
实际上,王良从2016年6月开始兼任董事会秘书一职多年,与投资者、媒体沟通较多,不仅对各项经营数据熟稔于心,也磨炼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因此外界风评颇佳。
1965年底出生的王良,从招行基层一步步走到行长位置,用了大约27年。
科班出身、业务娴熟、多面能手、临危受命、战略定力、稳住大盘、价值突围——大约可以概括他的职业轨迹。
王良取得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后,1991年加入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5年,王良调入招行北京分行展览路办事处,从基层做起,陆续担任支行副行长、行长、分行风险控制部总经理等职,2001年升任分行行长助理,2003年成为分行副行长,2006年出任北京分行行长。其间,北京分行多项核心指标实现翻番,被时任招行行长马蔚华誉为“招行系统内的一面旗帜”。
2013年3月,王良出任行长助理,正式跻身招行高管层,第二年底获聘为总行副行长。2016年6月开始,他还兼任董事会秘书一职。2021年8月,他被任命为招行常务副行长。
当前主流银行架构中,“常务副行长”的设置并不多见,而同时兼任董秘则更是罕见,凸显了其资历、经验和特殊价值。
接棒之考
出任第四任招商银行行长,稳住基本盘方为要务
2022年4月18日,招行发布公告称,确认免去田惠宇行长、董事职务,王良主持该行全面工作。4天之后,中纪委官网公布消息,招商银行原行长田惠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5月19日,招商银行召开全行干部大会,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秘王良被任命为该行党委书记。同时,拟任招商银行行长。6月中旬,王良招商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
这位27年“老将”成为继王世祯、马蔚华、田惠宇之后的第四任招行行长。在当年4月底的招行总部全行干部座谈会上,董事长缪建民强调,虽然行长变了,但公司治理不会变。他认为,王良出任行长有利于保持招行战略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而在4月下旬的一季报业绩沟通会上,王良也明确回应外界质疑,“招商银行的战略非常清晰、坚定”。
招商银行传承多年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有所印证。从过往几年招商银行的业绩说明会发言看,王良与董事长缪建民体现了较高的默契,后者也表现了充分的授权和尊重。
而另一个现象则是,原行长田惠宇落马后,招行高级管理层和干部生态基本保持稳定,成为“公司治理机制良好”的一个佐证。
从临危受命到守正创新,王良麾下的“零售之王”何去何从?
按照一些业内观点,王良出任第四任招商银行行长,“守成”的成分或更重。彼时,招商银行已是总资产逾9万亿元的“金融航母”,稳住基本盘方为要务。
招商银行首任行长是王世祯,他曾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按照公开评价,招商银行率先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在革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创造了数十个第一。
1999年初,招商银行第二任行长马蔚华接棒,他在2004年实施战略转型,把招行定位成零售银行,自此招商银行也有了“零售之王”之称。
2013年5月,招商银行进入“田惠宇时间”,招行进行了新一轮的变革。彼时,田曾提出“一体两翼”的方针,即以零售业务为主体,对公和同业业务为两翼,并提出“轻型银行”等战略。
在外界看来,前三任行长,3次转型,招商银行无论是规模、收入、利润都有了质的提升。
战略抉择
以零售为主体,进一步促进四大板块均衡发展
刚刚站上十万亿新台阶的招商银行,再次面临战略抉择。
2023年,招商银行在2022年报中正式提出价值银行战略。据悉,“价值银行”的重要内核就是追求多元价值,为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社会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
“价值银行”的另一个内核,则是四大板块协同发展。在本次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王良也做了阐释。他认为,要以零售为主体,进一步促进四大板块均衡发展。背后一个重要逻辑是,中国经济体量大,金融资源丰富,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业务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做好了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形成飞轮效应。
用董事长缪建民的话来说,价值银行与零售银行、轻型银行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升华,是集大成者和更高层次。
互为佐证的是,在本次年报致辞中,“价值”出现了11处;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价值”至少被提及了16次。
推动“四化”转型则是王良关注的另一个方略。他认为,面对当前银行业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的经营环境,招商银行将加快业务国际化发展、综合化经营、特色化定位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于“国际化”,他的判断是大量中资企业“出海”、进行国际化布局和经营,需要银行业为出海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招行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
关于战略制定和定力,董事长缪建民此前也有所表态。他指出,招商银行的发展战略是董事会制定的,包括加快向大财富管理转型,打造招商银行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马利克曲线”;“十四五”发展规划是董事会批准的,年度经营计划和各种战略举措也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细化,招商银行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有效推动战略落地生根。
从“价值银行”到“四化转型”,更多是因时而变,但“零售为王”的基调一直坚如磐石。正如年报里所说,着力打造“严格管理、守正创新”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从这个维度看,招行延续近40年的精神内核仍在,创新本色并未消逝。
经略持衡
通过合理的资产负债配置,保持合理的利差和盈利能力
作为行长,不仅是战略推动者,也是业务操盘手,是实战派专家,更是招行“持家人”。一些业内人士评价说,王良扎根招行近30年,懂招行、懂业务,是业务娴熟的“六边形战士”。
早在分管计财期间,王良为招行构建了被分析师誉为“堡垒式的资产负债表”。
中信出版集团发布的新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王良关于银行风险有深刻洞见。他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在长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形成根深蒂固的规模导向,对发展质量不够重视;在考核评价上更突出短期的表现,对长期的价值导向不够重视;在营销上以产品、业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在结果上往往呈现的不是内涵集约发展特征,而是粗放的外延扩张式发展特征,甚至忽视风险。从长期看往往造成“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效、增效不增值”的经营结果。
2016年招行因率先实现不良“双降”备受瞩目,当时分管风险条线的正是王良。
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贴身实践者,王良也分享“药方”: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要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坚持以资本回报为导向的资产管理理念、以量价平衡为导向的负债管理理念,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平衡。
尽管该书出版于2021年,王良早已展示了预见性: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低利率或者负利率时代,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我国货币政策虽然仍有空间,但也进入了货币总量较大、杠杆率上升、利率相对较低的周期。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资产负债配置,保持合理的利差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他强调,商业银行只有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才能够持续地内生资本,通过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作为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去年招行拨备覆盖率411.98%,较上年末下降近26个百分点。王良认为,这充分体现出招行在经济形势好、盈利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充分进行了拨备,一方面提升拨备覆盖率,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也有利于在当下形势下出现风险后可以用于消化这些风险,也能够保持盈利的稳定性。
有分析人士点评,“提前备粮过冬,风险扛得住盈利还稳,行长思路清晰”。
如何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各大银行的共同考题。
对此,王良论述:提升“财富管理、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三大能力。他认为,财富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高;面对不确定性与风险上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而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快。
对于这位招商银行董事会战略执行的主要“操盘手”和“当家人”,缪建民此前也有评价:王良从招行基层成长起来,对招商银行非常熟悉,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善于统筹协调。
破精英论
建立“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五化”人才队伍
据记者观察,由于薪酬相对领跑、学历普遍较高,招商银行的精英论调“饱和度”在银行圈一直比较浓。
按照年报数据,截至去年底招商银行共有员工117201人,同比增长0.58%;员工费用680.88亿元,同比下降3.21%,招商银行2024年人均薪酬为58.1万元,相较2023年有所微降,在同业依然处于领跑位置。
学历方面,以2023年年报为例,招商银行硕士及以上员工占比24.33%、大学本科占比64.23%、大专及以下11.44%,高层次人才密度较高。
招商银行曾主动喊话破除金融“精英论”。去年6月初,“招行微刊”公众号发文章,里面提到推动全行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折射了“股份行一哥”的微妙心态。近年来,监管部门频频表态要坚决纠治金融行业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坚决破除金融“例外论”“精英论”等错误论调,持续引导金融行业建立长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聚焦管理层看,作为“明星银行”的行长,2024年王良的税前薪酬为296.17万元,作为参照,他2023年领取的薪酬为345.32万元。去年招行高管团队的平均薪酬,普遍比上一年度明显减少。
实际上,作为近12万金融队伍的“统兵主帅”,王良对人才价值和队伍建设有诸多思考。比如,他把“人才强行”与“服务立行”“科技兴行”相提并论。
“银行经营关系国计民生、千家万户,需要专业敬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称,招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五化”人才队伍,完善科学有效的“选育用留管”体系,激发队伍活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在王良看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做法之一,便是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当我们这支队伍更加感恩客户,认同招行、服务招行、奉献招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这支认同招行文化和理念、奉献和热爱招行的队伍,就是我们最强的竞争力和最大的护城河”。他如是坦言。
老骥伏枥
被评为“2024年度金融行业CEO”,强调转型变革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此时,跳到更高维度俯瞰,或有不同风景。
改革开放春风洗礼下,招商银行和中国平安几乎同时发端于深圳蛇口。两家知名金融企业在股东回报、践行责任、金融为民等立场上,可谓高度相似,不分伯仲;但是,从一把手理念、高管格调、企业文化、管理机制、战略远景、进化逻辑,科技基因等,却又不尽相同甚至风格迥异,印证了市场经济大潮里、深圳这片创业土壤下企业生长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
深圳一直是中国企业家的“造星”之城,也诞生了一批具有“匠心”“匠魂”的知名职业经理人,活跃于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他们在深圳这座量产企业家的城市气候里,倡导一种使命和担当,创造了多个高光时刻,激励无数人薪火相传。从某种意义上看,银行业作为严监管下的服务业,同样需要专业、敬业的职业经理人的双向奔赴与互相成就。
2024年8月,王良被机构媒体评为“2024年度金融行业CEO”。在外界看来,作为招行“老臣”,王良可谓兢兢业业,老成持重,深谋远虑。实际上,他的“守成”姿态,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最新出炉的年报致辞里说,银行经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在朝夕之“赢”,而在长远之“兴”。他还强调,转型变革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唯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笃行。
银发之下,王良的轨迹,或为中国的金融“经理人”们勾勒出更多可能。
眼下,对于近60岁的“沙场老将”来说,壮士从未迟暮;对于招行而言,后浪永在路上。
“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像是肩负使命的银行家们的集体心声,也或是老骥伏枥者的自我镜像,更是外界对金融老将们的最高敬意。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