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最初可不是岳家军的人,而是流寇曹成的部将。在岳飞行军征讨曹成时,杨再兴竟阵斩了岳飞的胞弟岳翻!这可是血海深仇。但岳飞爱才,打败曹成后,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收服了他。杨再兴被岳飞的胸怀深深折服,从此死心塌地,成为岳家军中最锋利的“尖刀”。
说起南宋抗金,大家首先想到岳飞,但在他麾下,有一员来自湖南武冈的猛将,勇猛堪称岳家军之最,他就是杨再兴。
他最初可不是岳家军的人,而是流寇曹成的部将。在岳飞行军征讨曹成时,杨再兴竟阵斩了岳飞的胞弟岳翻!这可是血海深仇。但岳飞爱才,打败曹成后,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收服了他。杨再兴被岳飞的胸怀深深折服,从此死心塌地,成为岳家军中最锋利的“尖刀”。
他最辉煌也最悲壮的一战,发生在郾城大战之后。他率领三百骑兵巡哨到临颍县的小商桥时,突然遭遇金兀术率领的十二万主力大军!这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杨再兴毫无惧色,大吼一声,竟率三百铁骑直冲敌阵!他们左冲右突,想要阵斩金兀术,杀死金军万户长、千户长与百户长等大小头目百余人。
最终,这三百勇士全部战死,无一人后退。杨再兴身陷重围,身中无数箭矢,战马陷在淤泥中,力战而亡。金军焚烧他的尸体,据说从他身上烧出的箭镞竟多达两升!他用自己和三百子弟兵的鲜血,诠释了何为“勇冠三军”,何为湖湘子弟的血性。
刘锜是湖南安仁人(一说为江西人,但祖籍湖南),这位将军堪称南宋初年的“救火队长”,尤其擅长打硬仗、打防守战。
他出身将门,年轻时就在西北军中与西夏作战,屡立战功。南宋建立后,最大的威胁变成了金国。公元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金兀术率领十万精锐“铁浮屠”和“拐子马”大举南侵,许多宋军一触即溃。
当时刘锜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手下只有区区的“八字军”等不到两万人,驻守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敌我力量悬殊,但他毫无惧色,决定死守顺昌。他充分发挥了防守大师的才能:先是派人在水源草料里下毒,然后趁金军远来疲惫、天气炎热之时,不断派小股部队夜间骚扰。
等金军被折磨得差不多了,他选择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发动总攻。大雨让金军擅长的骑兵和弓箭优势尽失,而宋军则如鱼得水。这一仗,刘锜大破金兀术的王牌部队,金兵尸横遍野,金兀术狼狈逃窜。这就是著名的“顺昌大捷”。
此战是南宋初年最解气的胜仗之一,沉重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确保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安全。他后来多次在江淮一带抗击金兵,成为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防守大师。
王璵是唐朝中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籍贯湖南长沙。他可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名将”,但他以文官之身,在军事上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堪称唐王朝的“救火队长”。
他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最大的功绩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及平定 subsequent 藩镇叛乱中,负责最艰难、最核心的工作——筹措军需、保障后勤。
当时经过战乱,唐朝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但前线打仗每天都要消耗海量的钱粮。王璵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度支使等要职,负责全国的财政和赋税工作。他想尽一切办法,改革漕运,整顿盐税,甚至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手段,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硬是保证了平叛大军的后勤供应,为郭子仪、李光弼等前线将帅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可以说,没有王璵在后方呕心沥血地筹措粮饷,前线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他就像萧何之于刘邦,虽然不直接带兵冲杀,但其功劳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名将。他以湖南人的精明和实干,在幕后支撑起了大唐王朝的中兴大业,是一位被历史严重低估的“幕后英雄”。
赵方是湖南衡山人,他是南宋中期一位非常重要的战略家、军事家,长期担任京湖制置使(负责今天湖北、湖南一带防务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支撑南宋中部战线的擎天之柱。
他本是儒生出身,中过进士,但后来深感国事艰难,遂投身军旅。他镇守京湖地区时,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大力整顿军队,提拔了孟宗政、扈再兴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二是构建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加固城池,训练民兵,实行“军、民、防”一体;三是积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经常主动出击,骚扰北方的金国,使其不能安心南侵。
在他的经营下,京湖防线固若金汤,成为金军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他不仅善战,更善于识人育人。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后来都成为南宋名将,麾下将领如孟珙,更是在后来抗击蒙古的战争中成为了国家的顶梁柱。
他病逝于任上,可谓鞠躬尽瘁。宋宁宗闻讯后非常悲痛,追赠他为太师。赵方是南宋中期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打造的强大国防体系和培养的军事人才,为后来抗击蒙古入侵保留了宝贵的实力和火种。
明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蜂起,官军大多不堪一击。但有一支来自湖南湘乡的将领率领的部队,却让所有起义军闻风丧胆,被称为“明末第一良将”,他叫曹文诏。
他和他侄子曹变蛟率领的关宁铁骑,是明王朝最后能打的精锐。他打仗有个特点:“勇毅有智略”, 不仅自己猛,还会用脑子。在陕西、山西追剿农民军,常常以少胜多,几昼夜不停歇地追杀,打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巨寇望风而逃,听到他的名字就头疼。
崇祯皇帝把他视为救命稻草,哪里形势最危急就调他去哪里。他就像个救火队长,四处扑火,屡立奇功。然而,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他一个人再能打,也补不上所有的窟窿。
崇祯八年(1635年),他在甘肃湫头镇追剿农民军时,因孤军深入,陷入重围。这位常胜将军知道突围无望,他不愿被俘受辱,挥刀力战,最终力竭,自刎殉国。他的死,对明廷是巨大损失。史载,崇祯皇帝闻讯后“痛悼不已”,农民军则“酌酒相庆”。他以自己的死,为那个崩塌的时代,献上了最后的忠诚。
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在南方勉力支撑,而湖南湘潭人何腾蛟,就是南明政权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支柱,一位悲剧性的忠臣。
他本是明朝官员,北京沦陷后,他一路南奔,被南明隆武帝任命为湖广总督。在当时一片溃败投降的浪潮中,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湖南整合了各路溃兵、义军,甚至包括李自成农民军的余部(郝摇旗、刘体纯等),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抗清力量,一度稳定了湖广战局,让南明政权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他苦心经营,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然而,南明小朝廷内部却党争不断,互相倾轧,严重拖了他的后腿。隆武帝死后,各派势力为拥立新君争论不休,极大地分散和消耗了本应用于抗清的力量。
公元1649年,清军大举进攻湖南,何腾蛟坐镇湘潭指挥。不料之前归顺他的一些原农民军将领动摇叛变,导致湘潭守备空虚。清军突至城下,何腾蛟猝不及防。部下劝他赶紧逃走,他悲愤地说:“吾与湘潭共存亡,岂可效弃城苟活之辈!”最终城破被俘。
清军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唯有求死,最终慷慨就义。
堵胤锡是湖南常德人,他是南明政权中一位极具战略眼光和魄力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经历充满了悲剧色彩。
明朝灭亡后,他拥护南明隆武帝,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实际上大部分地区已被清军占领)。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主动联合李自成的农民军余部。
当时李自成死后,其余部由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率领,兵力尚有数十万,但与南明政权是死敌。堵胤锡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亲自深入农民军营中,以诚相待,说服他们“联明抗清”。最终成功收编了这支强大的力量,被隆武帝赐名“忠贞营”。
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南明的军事实力,一度扭转了抗清战局。然而,南明小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对这支“降军”充满猜忌和排挤,处处掣肘,使得堵胤锡的战略无法完全施展。
他空有雄才大略,却无法改变大局,在忧愤和颠沛流离中病逝,年仅48岁。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实际率领部队在前线冲锋陷阵、完成绝大部分战斗任务的,是这位来自湖南湘乡的将领——刘锦棠。他是“老湘营”的后起之秀。
他是刘松山的侄子,刘松山战死后,他接过了“老湘营”的指挥权,当时年仅26岁。左宗棠坐镇后方统筹全局,而前线的具体战役指挥,几乎全部交给了年轻的刘锦棠。
他也没有辜负重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湘军,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一路西进。无论是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的北路之战,还是翻越天山、收复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的南路之战,以及最后彻底消灭阿古柏残余势力的决战,他都是实际的前线总指挥。
他作战灵活勇猛,善于长途奔袭,屡出奇兵,为收复新疆立下了首功。新疆收复后,他成为首任新疆巡抚,在新疆建省、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说起湘军猛将,很多人会想到鲍超,但其实最早的第一猛将,是这位来自湖南湘乡的满族将领(隶属满洲镶黄旗)——塔齐布。他是曾国藩创建湘军初期最倚仗的臂膀和爱将。
曾国藩在长沙初练湘军时,绿营兵骄横跋扈,经常闹事。唯独当时还是绿营低级军官的塔齐布,为人憨厚朴实,练兵认真,与曾国藩志趣相投。曾国藩对他大力提拔,破格将他从守备直接超擢为抚标中军参将。
塔齐布对曾国藩感恩戴德,作战极其勇猛,总是身先士卒。湘军第一次出省作战,攻打湘潭,塔齐布率陆师主力,大败太平军,取得了湘军史上第一次重大胜利,稳住了初建的湘军阵脚。此后,他跟着曾国藩东征,攻克岳州、武昌、田家镇,屡立头功,官至湖北提督。
他对待士兵极好,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打仗时却像头雄狮,太平军对他非常畏惧。然而,天妒英才。咸丰五年(1855年),他在围攻江西九江时,因久攻不下,心急如焚,竟然“呕血殁于军”,活活累死、气死在战场上,年仅39岁。
他的死,对曾国藩和湘军是巨大打击。曾国藩痛哭流涕,上奏时称“塔齐布一身是胆,可惜早逝”。
孙开华是湖南慈利人,他是湘军后期涌现出的杰出将领,但他最辉煌的战绩不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而是在宝岛台湾抗击外侮。
他早年加入湘军,跟随鲍超的“霆军”南征北战,因作战勇猛,累积军功,官至提督。光绪年间,他被调往台湾,担任署理福建陆路提督,负责台湾北部的防务。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精锐舰队进攻台湾,企图占领基隆和淡水,作为勒索清政府的筹码。法军凭借舰炮优势,猛攻基隆,守军不支后撤。法军随后将进攻重点转向淡水(今沪尾)。
时任淡水守将的孙开华,临危不惧。他深知不能与法军硬拼舰炮,于是巧妙利用地形,在沿海滩头埋设地雷,构筑坚固岸防工事,并将主力部署在法军登陆后的必经之路上,准备打一场漂亮的岸滩歼灭战。
10月8日,法军陆战队在舰炮掩护下强行登陆。孙开华待其进入伏击圈后,身先士卒,挥刀冲杀,湘军将士们血性爆发,与法军展开惨烈肉搏。一时间“湘军刀光闪烁,法军纷纷倒地”。这场恶战,最终以法军惨败告终,其陆战队司令方丹也被击毙。
“淡水大捷”粉碎了法军占领台湾北部的企图,是中法战争中清军罕见的陆战大胜,孙开华也因此名声大噪,被誉为“抗法名将”。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