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每有人提起中韩两国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我总会想起一个小插曲:2015年,韩国有位名叫金兰都的大学老师,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思飞到中国参加电视节目的那一刻。说实话,在很多韩国知识分子眼里,中国一直挺“土”,仿佛还停留在他们十几年前对外宣传的老样貌里——仿佛一出
每每有人提起中韩两国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我总会想起一个小插曲:2015年,韩国有位名叫金兰都的大学老师,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思飞到中国参加电视节目的那一刻。说实话,在很多韩国知识分子眼里,中国一直挺“土”,仿佛还停留在他们十几年前对外宣传的老样貌里——仿佛一出机场,满眼都是尘土飞扬和破旧平房。可金兰都刚一落地,便发觉自己想得未免太简单了。那些林立的高楼、崭新的机场、整洁的地铁站,还有巷子里笑着招呼人的中国大妈,一桩桩一件件,好像专门来打掉他的偏见。这位老师,后来私下跟同事感叹,自己真是“掉书袋掉大了”——对中国的成见,竟成了自己的笑柄。
要说韩国和中国这层关系,还真挺像闹别扭的老邻居,明明隔着海,却总挡不住来来往往。记着小时候看韩国古装剧,演得可热闹:同盟、厮杀、和亲、朝贡,一出出全有。可说到底,咱东亚这点地儿,谁也跑不掉谁。其实好多韩国人,也许小时候写历史作文时就记得:像百济这种老国家,早在三国时期,就跟唐朝那边打得火热,但转头儿又喜欢学点中原的新鲜把戏。
不过,历史可不是按剧本来的。比如朝鲜王朝跟明朝那段事,史书上写着“兄弟情”,但背地里摩擦也够呛。想想也真有点意思,几百年前的朝鲜国王,有事没事往北京写信,生怕明皇帝忘了他是谁。这种关系,好的时候讲道义,不好的时候也会暗地里打小算盘。但朝鲜学中原,倒学了不少“细节”:国王大婚要按汉族礼仪,年节吃饺子,都成了传统。
说起“向中国学习”,历代不停:朝鲜肃宗时期,连科举考试制度,都干脆搬过来。就连王宫里那些琉璃瓦、屏风画,一半源自故宫师傅手艺。有人笑,朝鲜的诗社,私底下比谁写得更像李白。其实韩国历史上的“大腕”李珥、退溪李滉,他们的诗文骨子里就有一股子儒家气——说是中国风,其实也是自家的一杯老酒。
可时代轮回,嘴上讲兄弟,心里也打算盘。像嘉靖年间,倭寇侵袭朝鲜,朝鲜国王一路告急到明朝。明军开到汉城,救了个急,可回去后,朝鲜也不忘拉拢日本。这种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在小国身上,看得最清楚不过。
越到近代,事情味道变了。日本殖民那几十年,朝鲜人学生上学被逼着学日语、改日本姓,有些老韩国人现在回忆起那时,提一句就要掉泪。家庭里偷偷传下来的韩服,女孩子名字里藏着的老汉字,都是文化残存的蛛丝马迹。民间有人说,没了中国的庇护,才让日本那波人得逞了。直到今天,有的韩国老人过年时还坚持点一柱香,用闵子骞的典故劝后辈“要懂得报本”,骨子里其实还是认中国是“老根”。
二战后,美军来了,朝鲜半岛一下子变得“一半天一半地”。初时韩国想“靠大腿”——美军给钱给粮,于是韩国经济起飞了,几十年间造出肩扛的“三星”“现代”。年轻人觉得天高地阔,一下子把邻居中国视作“后进生”。我记得前几年韩国综艺上,有选手公开说中国菜油多味重,连带对中国人也有些挤兑。其实无非是那股小国崛起后的自信劲儿,有点像刚穿上名牌衣服的少年。
但时间最会给人上一课。等金兰都走进了中国,才发现自己在韩国讲坛上一直念叨的“中国落后”“韩流引领亚洲”,其实很单一——高铁比地铁快,城市干净、消费便利,网上支付随便一刷;地铁上人们安静玩手机,没有电视剧里那种乱糟糟。金兰都在上海见到本地年轻白领,中午点着外卖午餐,聊的是创业梦想和AI大厂新动向,内心彻底乱了。他原来总以为,韩国时尚带来的“韩流”,就是世界潮流。可看看中国的市集,老戏新歌、手机应用、网红餐馆一应俱全——“脚下的土地活力十足。”
他从北京带回几盒茉莉花茶和文创小物,回家送给女儿,女儿反倒问:“怎么现在韩国街头也多了中国品牌?你整天说中国不如韩国,可我觉得他们更有想象力。”金兰都苦笑,身体力行的见闻,才有说服力。闭门造车不可取,这是他最深刻的感受。
最让他坐不住的,是韩国对中国的想象仍停留在90年代。他过去在课堂上讲中国时,总习惯用“计划经济”这类老话题,可现在一查数据,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人均GDP的增长曲线、那数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还有科技巨头们一年花掉的研发投入,国际视野也不小——小到一部国产动画,大到火箭上天,孩子们都知道“天宫”“嫦娥”是啥。金兰都琢磨着,韩国人常聊的只是电视剧里英俊的男主角和流行舞蹈,但邻居家却在理工科技、文化创新上摆开了什么大阵仗。
他后来主动开讲座,和朋友们分享中国见闻。有人听后反感:“你是不是太抬举中国了?”甚至网络上有人留言骂他的祖籍。可也有学界同行默默支持。韩国老市民,倒也有人低声说:“中国发展得快,我们也要早点适应,不然新一代会落后。”金兰都总觉得,也许改变一个国家的偏见不容易,得一代代有人站出来讲真话。
有趣的是,他在网上发的第一篇中国见闻帖下,点赞最多描述竟是一句:“以前总以为只有新罗最会学中国,现在看来,新时代我们也得回头学点新东西才行。”不少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年轻人,也留言说金兰都的心得,“道出了我们刚来时的共鸣”。他们最常聊的,不是民族大事,而是“如何适应中国地铁扫码新支付”,“怎样买便宜又好吃的夜市小吃”——简单又具体,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变迁。
有一回,金兰都和大学同事谈及韩国大企业“财阀式”运作的烦恼。“我们习惯了一套旧模式,曾经很自信,但世界变化快,再不调整就真该担心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有同事沉默了许久。韩国的失业率问题、年轻人压力大、社会焦虑,这些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比起恬不知耻地对外找优越感,倒不如回过头来想想,如何让自己活得更有底气。
金兰都后来写书,把自己这些所见所思一一记下,书名挺普通,意思却很实在:放下傲慢,真正理解邻居。当年在电视台,他最后的一席话颇得人心:“谁家都有光鲜和不堪,我们都得活在实在的土地上。隔着屏幕意见多,等真来感受了,才知道谁强谁弱,还得时间和事实说了算。”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见天地、见自己”的过程。有人喜欢把问题挑明了聊,有人咬着牙死撑面子。可这条路上没人能一劳永逸。你说,将来中韩会不会像老友记那样,吵着闹着走下去?我也说不准。世事本就难预料,也许某天,风向一变,邻里间的优越感还会再来回倒腾几轮。不过——至少经历过金兰都的故事,愿更多人敢于迈出那一步,少点自大,多点实在,或许这才是走远路的办法。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