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才子+代码达人!“交叉跨界”,川大瞿毓星是认真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1:31 1

摘要:大一学年,瞿毓星开始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个小方向。他逐渐发现,自己长期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语言学领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以及与老师、学长学姐的深入交流,他对以语言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有了初步了解。

四川大学2021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班本科生

本科期间辅修软件工程专业

学术会议论文发表者

省级大创项目负责人

多个交叉学科大创项目参与者

“挑战与猜想”竞赛团队三等奖得主

……

他是瞿毓星

一个在交叉学科领域

不懈追求的探索者

他将持续乘语言科学之舟

扬计算机科学技术之帆

驶向更加广远的学术之洋

1 初识交叉:理科逻辑邂逅文科魅力

瞿毓星的学术之路,始于对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重热爱。

作为一名理科高考生,瞿毓星怀揣着内心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拔尖二次选拔来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一学年,瞿毓星开始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个小方向。他逐渐发现,自己长期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语言学领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以及与老师、学长学姐的深入交流,他对以语言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有了初步了解。

而后,在广泛阅读包括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在内的各分支领域相关文献后,瞿毓星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激发出人文科学研究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拥有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

基于这样的认知,瞿毓星开始探索把计算机科学运用于解决语言学研究难题。“如果想要在语言学领域深耕细作,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其作为重要的工具应用于学习与研究中。”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依托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瞿毓星参与了有关“汉字的快速学习认知研究实验”的大创项目。该项目不仅让他深入追踪到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动态,还使他有机会尝试利用实验室先进设备对受试者的脑电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正是这段宝贵的经历,使瞿毓星深刻认识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更能激发创新思维、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自此,瞿毓星坚定了在交叉学科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瞿毓星向宋耀老师学习了解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与前沿动向

2 破茧求索:在补短筑基中进行跨学科成长

随着对计算语言学的深入探索,瞿毓星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不足。

据瞿毓星回忆,无论是语言学还是计算机科学研究方向的老师,都曾向他指出,要在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不仅需要深厚的中文功底,还需具备扎实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编程能力。瞿毓星下定决心,要以计算机本科生的标准督促自己,补齐短板、筑牢基础。

为了弥补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短板,瞿毓星选择了辅修软件工程专业。他不仅在学期内修读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基础课程,还利用寒暑假时间努力掌握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技术能力。

瞿毓星的书架

那时的瞿毓星,既要高质量学习两个专业的课程,又要跟进“大创”比赛等项目,还要参与数字人文工作坊等综合活动。为了兼顾各项任务,他采取了“有的放矢”的策略,专注于与自身专业最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在语言学领域,他深入研读相关专著,巩固专业知识;而在辅修软件工程专业时,他则将修读编程课及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视为重中之重,对能直接应用于计算语言学研究的课程投入极大精力。

“没有捷径,最重要的就是沉淀下来,提升自己。”泡图书馆、找网课、抓住每次和老师交流的宝贵机会……关于大二整年的经历,瞿毓星戏称为“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但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瞿毓星在计算机科学学科基础方面的知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在实践方面,参与多个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丰富经历更使得瞿毓星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获得省级立项的“《汉语大字典》'心言口欠人'五部首释义挖掘与图谱可视化"大创项目中,瞿毓星利用数据挖掘、文本聚类、语义网络等计算语言学手段,深入探究文字间的关联。“这是我在大二一整年的摸索、思考与能力提升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研究,成功主导完成了选题和队伍组建。这个项目也让我明白,做学术不是非要做多么宏大的课题,而更在于去落实践行脑袋里面的一个小小的想法。”瞿毓星说。

瞿毓星参加数字人文学术会议

此外,由于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文科的术语和研究方法对技术领域的同伴来说往往过于陌生,而技术细节的讨论也让文科背景的成员感到云里雾里,作为这一跨学科团队的领导者,瞿毓星担任了团队中“翻译官”的角色。

“尤其是如何向中文专业的成员解释技术的局限与可行性,成了一道难题。如果对技术了解不足,提出的需求可能会显得不切实际。”这也更加坚定了瞿毓星同时学好语言学和计算机的决心。“团队合作如此,个人的学术探索亦是,只有两方面都掌握了,才能更实际地解决问题。”

而后,依托该大创项目,瞿毓星在“语言计量与数字人文”暨第七届计量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会议论文发表。

3 矢志交融:热爱自驱中面向未来远航

瞿毓星也曾在自己的交叉学科求索路途中经历过迷茫期。一方面,跨学科研究方向的许多内容并不像传统学科那样拥有明确的、固定的发展路径,而交叉学科其本身相对不成熟的体系,更是让研究者缺乏现成的路径可循。

另一方面,与瞿毓星并肩作战、共同研究这一方向的伙伴人数寥寥,诸多困难都需要独自面对,他不得不依靠不断的试错与摸索,才能在这片未知的领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立足的位置。

瞿毓星表示,他看好交叉学科未来的发展,因此选择其作为长远的坚定目标。“长远目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量,因为这会和自己的整个生涯绑定。在确定长期规划以后,接下来就能设立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学习能够解决具体问题所需要用到的知识。”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言学领域,还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都已涌现出众多杰出成果。要想在既有研究成果里突围,就必须自己去探索那片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发展空间。”瞿毓星说。

迷茫在所难免,瞿毓星却没有止步不前。谈及让自己在交叉学科道路上受益最深的三个品质,瞿毓星认为是坚持探索、目标导向和自驱能力。“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他补充道。

瞿毓星分享交叉学科学习心得

回顾本科阶段的求索之路,瞿毓星将其视为试错与探索的黄金时期。广泛涉猎、实践验证,让他逐渐厘清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为未来的学术深耕奠定了基础。“相较于硕博阶段研究方向的固化,本科阶段更应该广泛探索与实践,不应只是站在橱窗外‘望’,而是要切身去做了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瞿毓星坦言,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学术道路,意味着很多时候都将只能独自摸索。他也曾因缺乏共鸣而孤独过,迷茫过,但因为赤诚的热爱、坚定的目标,他依然坚持不断提升自己。

“没有人要求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瞿毓星说,“我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自我驱动着的,在川大的平台上,得到了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这让我相信我自己能行!”

未来,瞿毓星将继续深耕于语言信息处理,依托更广大的平台,继续在交叉学科之蓝海上乘风破浪。

【今日大川】

采写丨方芷璐 彭子淇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戴善贻 钱佳欣

责编丨曹丹

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川大申强,强!

川大人,奔跑吧,在这美好的春天里!

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祝贺这位川大教授!

来源:四川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