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脚油门下去,车子自己就能变道超车,这到底是科技福音还是安全隐患?”最近几天,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突发事故的新闻冲上热搜。这场造成3人死亡的悲剧,不仅让“智能驾驶责任认定”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更揭开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层隐忧——当方向盘交给电脑,事故责任还能
导语:
“一脚油门下去,车子自己就能变道超车,这到底是科技福音还是安全隐患?”最近几天,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突发事故的新闻冲上热搜。这场造成3人死亡的悲剧,不仅让“智能驾驶责任认定”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更揭开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层隐忧——当方向盘交给电脑,事故责任还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划分吗?
一、事故还原:一场深夜车祸引发的连锁反应
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开启NOA(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行驶中突然偏离车道,撞向隔离带后爆燃。根据行车记录仪片段显示,事故发生前车辆未出现明显避让动作,驾驶员称“系统未发出任何预警”。
网友@科技迷老张 评论:“以前总笑燃油车老古董,现在才发现,至少刹车失灵了还能骂司机技术差。”这条获赞3万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对智能驾驶的复杂心态——既渴望解放双手,又害怕技术失控。
二、责任认定的三大“死结”
1. 人机博弈:驾驶员还是车企的锅?
传统交通事故中,超速、酒驾等行为一目了然。但智能汽车时代,沃达福研究中心张翔教授指出:“从踩下刹车到车辆响应,中间可能经过5层系统决策。”就像网友@开车不摸鱼 的比喻:“这已经不是驾驶员和方向盘的关系,更像是乘客和飞机自动驾驶系统。”
2. 数据黑箱: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事故调查依赖的行驶数据全部存储于车企云端,郑州大学汽车工程系王教授透露:“曾有车企在数据提取时‘遗漏’关键帧。”这种既提供证据又参与判定的模式,让公众难免质疑客观性。
3. 法律滞后:20年前的交规管得了现在?
我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于2003年,当时连倒车影像都未普及。北京律协交通委主任李航举了个例子:“就像用算盘时代的法律,来审判云计算时代的纠纷。”
三、行业阵痛期: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还有多远?
特斯拉2022年在美国的217起自动驾驶事故、小鹏P7去年在广州的误判案例…这些数据背后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代价。清华大学车辆学院陈教授坦言:“现在的智能驾驶系统,相当于人类驾校的‘科目二刚及格’水平。”
但技术难关并非无解。华为ADS2.0系统已实现事故数据区块链存证,比亚迪更开放了部分决策代码。正如汽车博主@拆车君 所说:“不能因噎废食,但必须让技术走在阳光下。”
结语:在敬畏与进步中寻找平衡点
小米SU7事故像一面镜子,照见智能驾驶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追问“责任到底归谁”时,本质上是在寻找科技与人性的平衡点——既不让创新戴上镣铐,也不让安全沦为赌注。
正如一位事故遇难者家属的公开信所写:“我们不要天价赔偿,只想要个明明白白的真相。”这或许才是智能汽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是你最爱的小编,关于智能驾驶的责任划分,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来源:自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