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安排好了!下次一定要听我的!"指导员拍了拍我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意。想起三个月前的山东之行,我不禁也笑了。那时候,我还只是新晋的排长,带着满腔热血去山东接兵。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都安排好了!下次一定要听我的!"指导员拍了拍我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意。想起三个月前的山东之行,我不禁也笑了。那时候,我还只是新晋的排长,带着满腔热血去山东接兵。
那是1973年的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坐了三天的硬座,屁股都坐麻了。火车上人挤人,大家都裹着军大衣,脚下放着简单的行李。我和指导员张哥从东北老林子里的部队赶到山东,去新兵训练营接兵。
"老王,这趟山东之行可不容易啊,听说今年新兵质量特别好,各单位都抢着要呢!"张哥卷了一支烟,深吸一口,眯着眼睛说道。那会儿他比我大五岁,当兵也比我早,带着一股子老兵油子的劲儿。
"咱们连要接二十个新兵,连长特意交代了,身高一米七以上,初中以上文化,身体棒的。"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连长的要求,"尤其是机枪手,要壮实的,别接了豆芽菜回去,到时候扛不动机枪,连长该骂人了。"
我点点头,心里却想着另一件事。当年我入伍时,差点因为身高不够被刷下来,是老连长坚持要了我,后来我当了两届标兵。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下了火车,转了两次汽车,终于到了新兵训练营。一进大院,就看见操场上站着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小伙子,整整齐齐的,像刚收割的麦子一样密密麻麻。各单位的首长都在场边转悠,挑挑拣拣,跟赶大集似的。
"首长好!"看到我们走过来,新兵们齐刷刷地敬礼,声音洪亮得很。
我和张哥开始了挑选工作。一个高个子,一个壮小伙,一个学过初中的,还有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按照连队要求,我们很快选中了十九名符合条件的新兵。刚要收工,我的目光被后排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吸引住了。
"老张,你看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精神头不错。"我指着那个瘦高个说。
张哥撇撇嘴:"眼镜?咱们要战斗员不是文书。再说了,你看他那小身板,能扛起机枪吗?连长要求壮实的,你忘了?"
"我去和他聊聊。"我没等张哥回答就走了过去。
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看到我走过来,立马挺直了腰板。
"同志,叫什么名字?"我问道。
"报告首长,我叫李晓明!"他大声回答,声音中气十足,一点不像瘦弱的样子。
"老家哪的?"
"山东临沂,一个小村子,城外七十里地那个。"
"家里几口人?"
"五口人,爷爷奶奶、爹娘,还有我。"
"为啥想当兵?"
李晓明眨了眨眼睛,嘴角微微上扬:"我爷爷是老八路,从小听他讲打仗的故事,想着有一天也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他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一点儿都不做作。我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虽然他看起来瘦,但眼神坚定,说话利索,反应快。这样的兵,经过锻炼一定能成才。
"你眼睛度数高吗?会不会影响打靶?"我又问。
"不高,三百度。训练时打靶成绩是班里第三。"李晓明像是早料到我会问这个,立马回答。
走回张哥身边,我说:"老张,这个李晓明不错,挺机灵的,要了他吧。"
张哥看了李晓明好一会儿,眉头皱得像个"川"字:"不行啊,眼镜兵不符合连长要求,再找找别的。"
正说着,训练营的教导员走了过来:"同志们,选好了吗?车马上就发车了,要赶紧确定名单。"
"还差一个。"张哥说道。
教导员看了看我们的名单,又看了眼我盯着的李晓明,说道:"这小子不错,就是身体条件差了点。刚训练时,五公里跑得最慢,后来硬是靠着一股劲追了上来。再说了,他脑瓜子灵光,学东西快。"
"就是身体条件不行,所以..."张哥还想说什么。
我打断道:"老张,咱们带走,我觉得这兵行。我当年入伍不也是身子骨单薄吗?照样能当标兵。"
张哥叹了口气:"行吧,你负责就你负责到底。回去连长问起来,你自己解释。"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二十名新兵踏上了回部队的路。火车上,李晓明很积极,给战友们倒水,分饭盒,还主动帮我和张哥整理报表。一路上精神头十足,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回到连队后,连长老吴看到戴眼镜的李晓明,果然脸一沉:"王排长,我不是说了要身体素质好的吗?这眼镜兵能行吗?机枪组还缺人呢!"
"连长,给我三个月时间,我保证让他成为合格的战士。"我信心十足地说。
连长挠挠头:"那行,我就等着看你的成果。要是不行,回头可别哭鼻子。"
从那天起,我特别关注李晓明的训练。刚开始时,他确实吃力。五公里武装越野,他总是最后一个回来;俯卧撑刚开始连二十个都做不了;穿着全副武装爬坡,常常气喘吁吁,像条搁浅的鱼。
新兵们有时笑话他:"眼镜,你那细胳膊细腿能扛动机枪吗?"
李晓明不吭声,只是默默地加倍训练。每天早上起床号一响,别人还在揉眼睛,他已经叠好被子下床了;晚上熄灯号后,别人都睡了,他还在门口练俯卧撑;饭后休息时间,他拿着沙袋在练臂力。
慢慢地,奇迹开始发生。那小子的身板结实了,脸上也有了血色,越野跑追上了大部队,俯卧撑能连做五十个,爬坡不再是最后一个。
最让我惊喜的是他的射击成绩。原本我担心他戴眼镜会影响瞄准,没想到他竟是新兵中打靶最准的一个。后来才知道,他在农村时常用弹弓打鸟,眼力和手稳得很。
"王排长,李晓明这小子有股子犟劲,不服输。"班长老赵悄悄告诉我,"前几天深夜巡查,发现他一个人在操场上端着一块砖头练持枪姿势,说是枪太重,得先练好力气。"
三个月后的连队比武中,李晓明获得了新兵组射击第一名,体能测试也进入了前十。连长老吴亲自给他颁奖时,拍着我的肩膀说:"老王啊,这次你真是慧眼识人,我当初还怀疑来着。"
李晓明后来果然没让我失望。1976年春节联欢会上,他表演了一手好二胡,把《洪湖水浪打浪》拉得让战友们直鼓掌;1977年他自学了无线电知识,把连队坏了的收音机修好了,每天晚饭后,大家围着收音机听广播,成了连队的一道风景;1978年他还代表连队参加师里的无线电比赛,拿了第一名。后来他考上了军校,比我还先当上了排长。
"想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张哥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
"想起当年接李晓明那事了。"我笑着说,往嘴里塞了块花生糖,那是李晓明上次探亲回来带给我的家乡特产。
"这小子确实出息了,下周师里比武,他代表咱们连出战呢。"张哥眼中闪着光。
"我就说当初没看错人吧!"我得意地挑挑眉毛。
"是是是,你老王火眼金睛。"张哥学着电影里的腔调逗我,"不过,你当时怎么就那么坚持要他?"
我沉默了一会儿,掏出烟递给张哥一支:"因为当年我入伍时,也差点被刷下来。是老连长给了我机会,我才有今天。我就想着,机会咱得传下去。"
张哥点点头,点燃了烟:"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你刚来时确实是个瘦猴子,谁能想到现在能当上排长呢!"
那天夜里值班时,我站在哨楼上,听着外面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望着满天繁星。想起五年前的冬天,在山东接兵站做的那个决定,心里暖暖的。
人嘛,谁能一眼看出来将来会怎样?给机会,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这大概就是老连长当年想教给我的道理,而现在,我也把这道理传给了下一代。
刚要换岗,就听到远处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排长,该我值班了。"是李晓明,他比预定时间早到了十分钟,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今晚挺冷的,多穿点。"我递给他一个热水壶,那是食堂老李刚灌的姜汤。
李晓明接过去,笑着说:"排长,过两天回家探亲,有什么要捎的吗?"
"你妈做的那个花生糖,再给我带点。"我笑着说,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走向温暖的宿舍。
身后,是李晓明挺拔的身影和坚定的脚步声,就像五年前在山东初见时一样,充满朝气。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