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节气/气象变化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中国南方地区这时节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北方地区这时节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
清明节气/天文历法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岁时。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节气/物候现象
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清明节气/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节气/传统习俗
祭祀扫墓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孝道。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香烛冥币等祭品,前往先人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墓碑,摆放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有的地方还举行献花、植树等仪式。 踏青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览郊野、登山赏景、野餐嬉戏,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踏青习俗源于古时的春游活动,象征着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生命的活力。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寓意着将忧愁、疾病随风带走,带来好运。同时,风筝的高飞象征着生命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插柳清明时,人们有在门楣、屋檐或墓地周围插柳枝的习俗。柳树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祛病辟邪、护佑平安。此外,柳与“留”谐音,也有挽留春光、留住亲人的美好寓意。清明节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也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理念。
清明节气/文学创作
农业谚语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诗词寒食城东即事唐.王维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气/起居养生
关于清明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饮食方面,宜用清补之品,食甘减酸,温润阳气,益肝和中。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脾胃虚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阳气生发受阻。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
起居外出“清明”时节,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起居、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如遇不适,应及时就医。
来源:奇闻趣事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