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中国人民解放军 5701 工厂子弟学校于 1952 年应运而生,这所扎根于西南地区的学校,肩负着为重要航空维修基地培育人才的使命 。它的诞生,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军工大院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中国人民解放军 5701 工厂子弟学校于 1952 年应运而生,这所扎根于西南地区的学校,肩负着为重要航空维修基地培育人才的使命 。它的诞生,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军工大院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学校的早期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由飞机库改造而成,墙壁上似乎还残留着飞机起降的轰鸣声。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第一代教师团队怀着满腔热忱,开启了教育的征程。他们中有部队转业干部,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果敢;也有技术骨干,用专业知识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开创了 "半工半读" 的特色教育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与车间之间穿梭,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飞机库改造的教室里,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诲,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而在工厂的车间里,他们又化身为小小的学徒,跟着师傅们学习航空维修技术。他们亲手触摸那些冰冷的零件,感受着机械的力量与奥秘。这一批批学生,成为了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航空梦。
2000 年,对于 5701 子弟学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学校移交地方政府,开启了改制之路。随后的三次更名,如同凤凰涅槃,见证了学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从 57 中到武侯实验中学,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次蜕变,一次对未来的重新定位。
合并重组后的学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300 亩的园林式校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座知识的殿堂,现代化的教学楼与葱郁的树木相互映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学校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 "国防教育体验馆",这不仅是一个展示国防知识的场所,更是将军工精神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体验馆里,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沉浸式地体验国防的重要性,感受军工精神的魅力。从航空模型的展示到模拟飞行的体验,每一个环节都激发着学生们对国防事业的热爱与向往。如今,学校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名副其实的 “教育航母”,继续在教育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有一套独特的 “素质操”,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大门。这套操的背后,是退休体育教师张建忠多年的心血结晶。
张建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广播体操虽然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活力四射的中学生来说,强度和趣味性略显不足。于是,他萌生了创编一套新操的想法。他深入研究了广播体操的动作原理,结合武术的刚劲有力和劳动动作的实用性,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终于在 1999 年成功创编出了 “素质操”。
“素质操” 的动作设计十分巧妙,既有广播体操的规范,又融入了武术中的踢腿、出拳等动作,还加入了模拟劳动的弯腰、提物等姿势,让学生们在锻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需求,张老师还独创了 “秋冬版” 高强度训练模式。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学生们做完这套操后,往往会气喘吁吁、面红耳赤,全身冒汗,充分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24 年来,这套 “素质操” 成为了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九月的最后一天,学校都会举办 “素质操” 比赛,这一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全校 56 个班级的学生们身着鲜艳整洁、个性鲜明的班级服装,精神抖擞地走上操场。横幅列阵、彩旗飞舞、班徽闪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比赛间隙,还有精彩的歌舞节目助阵,大家把这场比赛过成了一个欢乐的 “素质操节”。
在 2024 年成都市中学生体质测试中,该校学生平均体测成绩连续 12 年位列武侯区第一,这无疑是对 “素质操” 最好的肯定。许多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依然对这套操念念不忘。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尹泓力说:“工作累了活动活动身体,把‘素质操’的肩背运动做一遍,一下子让自己浑身轻松舒展很多。”“素质操” 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更成为了他们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有一个独特的课堂 ——“百姓讲坛”,它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这个讲坛的开创者,是全国教育劳模、原 5701 子弟中学(武侯实验中学前身)校长张品耀。
张品耀校长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于是,他在 2003 年开创了 “百姓讲坛”,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这些嘉宾中,有航空工程师,他们讲述着飞机制造的奥秘,激发着学生们对航空事业的热爱;有非遗传承人,他们展示着传统技艺的魅力,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场讲座,都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学生们围坐在嘉宾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们认真聆听着嘉宾们的讲述,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嘉宾们进行热烈的互动。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不同职业的魅力和价值。
2023 年,学校在 “百姓讲坛” 的基础上,创新开设了 “大国工匠工作坊”。这是一个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实践的平台,他们可以参与飞机零件测绘、航模设计等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走进 “大国工匠工作坊”,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的科研基地。学生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戴着防护眼镜,专注地操作着各种仪器设备。他们仔细地测量着飞机零件的尺寸,认真地绘制着图纸,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航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老师和嘉宾的指导下,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最终取得了成功。
“大国工匠工作坊” 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传承了军工精神。学生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航空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在 5701 子弟校的校友中,包涵的故事格外令人动容。他曾是一个被自闭症困扰的 “星星的孩子”,3 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那些刻板行为,如不能开口说话、不喜欢与人目光直视、总是重复开门关门的动作、眼睛盯着风扇看几个小时、一个盆就能玩一下午等,一度让他的未来充满阴霾。
上幼儿园后,包涵在融入集体时困难重重,其他小朋友做操,他却独自绕着围墙跑,甚至还会被同学追着骂 “傻子”。自闭症的确诊,让包涵妈妈庞芝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那种痛苦和无助,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
为了照顾儿子,庞芝华毅然辞去中学教师的工作,应聘成为儿子学校的清洁工,只为离孩子近一点。一家人生活艰难,丈夫每月工资仅 900 块,而包涵的训练费用每月就要 1200 元。为了方便儿子上学,他们在学校附近租房,庞芝华甚至只能睡在阳台的单人沙发上。
幸运的是,音乐成为了包涵人生的转折点。幼儿园时,庞芝华发现儿子在识谱和记谱上很有天赋,便引导他学习手风琴和钢琴。凭借着天赋和努力,包涵在音乐领域一路开挂,9 岁手风琴过五级,10 岁钢琴过十级,还捧回了多个全国大奖。
然而,在高考时,庞芝华却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再让儿子继续学习音乐。因为她深知,对于缺乏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包涵来说,音乐道路可能布满荆棘。一次偶然的机会,庞芝华看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招录自闭症本科考生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招收一名自闭症考生,她决定让包涵去试试。
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包涵最终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取,成为四川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自闭症学生。如今,本科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包涵即将正式入职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 “大米和小米” 在成都新成立的线下中心,做综合专员,实现了从 “星星的孩子” 到自食其力的蜕变。
包涵的成长历程,离不开 5701 子弟校 “全纳教育” 理念的滋养。学校积极与成都爱慧学校建立特教帮扶机制,开发 “融合教育课程包”,为特殊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包涵感受到了尊重和关爱,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世界,融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 “融合教育课程包” 的帮助下,包涵不仅学习了基础的文化知识,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他不再是那个孤独的 “星星的孩子”,而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截至目前,已有 127 名特殊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顺利进入普校,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 5701 子弟校的校友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航空报国的梦想,在航空领域发光发热。在歼 - 20 总装车间,他们专注于每一个零件的装配,用精湛的技术为战机的诞生保驾护航;在 C919 试飞团队中,他们勇敢地挑战未知,为国产大飞机的翱翔蓝天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4 届毕业生李昊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入选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成为该校第 17 位 “飞行学员预备役”。李昊阳从小就对航空充满了向往,在学校的 “国防教育体验馆” 里,他被那些航空模型和模拟飞行体验深深吸引,心中埋下了一颗航空的种子。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李昊阳积极参加各种与航空相关的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在 “大国工匠工作坊” 里,他参与飞机零件测绘、航模设计等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他制作的航模,不仅外形精美,而且性能出色,多次在学校的航模比赛中获奖。
如今,李昊阳正朝着自己的梦想大步迈进,他将在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努力奋斗。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航空报国的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加入到与航空相关的社团和活动中。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践的舞台上锻炼,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像李昊阳一样,成为蓝天的骄子,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
走进成都市 5701 子弟学校,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军工世界。校园里,有一处独特的风景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用飞机起落架改造的篮球架。这些篮球架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坚固耐用,见证了无数学生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青春时光。每当阳光洒在篮球架上,那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回忆起那些充满活力的课间和激烈的篮球比赛。
而机库改建的礼堂,更是承载了学校的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曾经举办过无数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绽放出青春的光彩。那宽敞的空间,独特的建筑风格,让每一个走进礼堂的人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氛围。从激昂的歌声到优美的舞蹈,从精彩的小品到深情的朗诵,每一个节目都成为了师生们心中难忘的回忆。
每一届新生入学时,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 —— 用退役航空仪表改装的校徽。这枚校徽,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更是学校军工文化的象征。它凝聚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激励着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传承军工精神。校徽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那精致的图案和独特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学生们佩戴着校徽,仿佛与学校的历史紧密相连,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里,珍藏着一张 88 级会统班毕业合影。照片已经泛黄,但上面的每一张面孔都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这些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在航空领域继续深耕,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有的在其他行业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努力诠释着 5701 子弟校的精神。
校友总会设立的 “蓝天基金”,更是将这份传承化作了实际行动。“蓝天基金” 旨在资助困难学子完成航空专业学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想。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纷纷投身航空事业,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这份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5701 子弟校学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 "新质生产力" 背景下,成都市 5701 子弟学校正以独特的姿态,积极探索教育创新之路。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军工基因优势,致力于打造 "航空 + 教育" 创新平台,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2025 年,学校将建成西南首个 "青少年航空航天研学中心"。这一研学中心将成为学生们探索航空航天奥秘的重要基地,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激发学生们对航空航天的兴趣和热爱。在研学中心,学生们可以参与 VR 模拟飞行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飞行的刺激与挑战。他们仿佛驾驶着真正的飞机,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体验着飞行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无人机编程课程,则让学生们通过编写代码,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任务执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们在编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无人机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除了这些课程,研学中心还将举办各种航空航天主题的讲座、展览和竞赛活动。邀请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为学生们带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学生们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感受到航空航天人的精神和情怀。展览则展示了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航空航天的魅力。竞赛活动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平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学校军工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 "航空预备军"。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所历经甲子的学校,用军工的严谨锻造教育品质,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那些镌刻在飞机零件上的工匠精神,正在新一代学子心中绽放出新的光芒。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成都市 5701 子弟学校将继续秉承军工精神,不断创新,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书写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