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王朝,亡国前,也要用尽余力灭掉3个敌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23:11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历史文献资料《剑桥中国史》《资治通鉴》考、官媒占比超70-9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和相关截图)。

(备注: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历史文献资料《剑桥中国史》《资治通鉴》考、官媒占比超70-9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和相关截图)。

为何一个被安史之乱重创的王朝,在灭亡前30年仍能连续击溃三大强敌?

尤其在我们见惯了明清末世那般妥协退让的景象后,唐朝“哪怕走到生命终点,也要力挽狂澜”的气概,愈发显得独树一帜。

2025年新疆阿克苏考古所发现的唐代烽燧遗址中残留的兵器与吐蕃战俘遗骸,更为848年张议潮起义前的惨烈拉锯战增添了血淋淋的实证。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致命创伤,是整个王朝自盛转衰的分水岭。

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这一“国都沉沦”的历史性耻辱是唐人无法弥合的创痛。

据《剑桥中国史》记载,吐蕃不仅掠夺宫廷宝物和乐工,还带走了数量可观的藏书,在文化和精神层面都给了唐朝沉重打击。

而河陇十八州的沦陷,更让边关告急。

根据2024年莫高窟数字化工程的解读,那些被迫“左衽而服”的敦煌百姓形象被生动还原,仿佛在提醒世人:大唐虽傲视四方,却在安史之乱后危机四伏。

面对全面被削弱的国力和内部藩镇割据新生的乱局,朝廷已经难以快速调兵遣将。

正是在这种四面楚歌的背景下,吐蕃继续蚕食唐朝在河西、陇右一带的战略纵深。

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唐依旧选择硬碰硬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收复失地。


848年。

如果说安史之乱昭示着唐朝国力的下跌,那么张议潮起义便是这家天下孱弱后的一记惊雷。

根据敦煌文书S.6161号卷子的记载,沙州起义的酝酿中,有人在《金刚经》抄本中暗藏密码传讯,这种看似“玄妙”的操作,却在层层监控下瞒过了吐蕃驻军的眼线。

与明清灭亡前朝廷对外入侵“量中华之物力”的妥协相比,唐朝虽然早已腹背受敌,却依旧勉力支持境外的民众武装,甚至鼓励他们以残兵之力“杀出一条血路”。

张议潮所部约2000士卒,武器则是自己从吐蕃驻军那里缴获的“铁鹞子”重甲。

凭借这批曾令大唐将士头疼不已的精良装备,沙州义军以奇袭的方式,大败人数远超己方的吐蕃主力。

这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让吐蕃措手不及。

连当时的《资治通鉴》考异也记下了唐朝在极度被动的形势下,仍以军事奇迹在河西走廊重创吐蕃的壮举。

随着吐蕃在边地的溃退,如何管理收复的大片土地就成为新的难题。

859年,唐宣宗下达密令,名义上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却只拨付3000石粮草——这在当时只能算杯水车薪。

后世的瓜州锁阳城遗址曾出土过“归义军粮帐”木简,佐证了当时归义军只能靠屯田维持粮草供给。

在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的状态下,张议潮一面向朝廷保持顺从姿态,一面则自力更生,凭借吴、凉、沙州一带的有限资源开辟屯田。

归义军的存在,既保有对朝廷的尊崇,又不得不走半独立化的道路,这是当时唐末边疆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谈及唐朝与南诏的恩怨,应先从天宝年间的兵祸说起。

751年西洱河惨败,杨国忠对唐玄宗隐瞒了6万唐军被南诏“象兵”踩踏的惨剧,这一丑闻在官方史籍中被轻描淡写。

可《南诏德化碑》和《旧唐书》之间的矛盾记载,还是让后人意识到当时的唐军并非像某些传言那样“所向无敌”。

直到2023年,大理太和城遗址出土了带箭簇的唐人颅骨,辅以《蛮书》中“积尸蔽野”的记载,才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南征战的惨烈。

大唐看似一统天下,实则在西南这片瘴疠之地始终暗流涌动。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南的关注度一度下降,却在南诏与吐蕃的拉拢下遭遇了更大威胁。

一旦南诏国势坐大,随时可能威胁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乃至更深入的内地。很显然,面对这种局势,大唐依旧选择正面应战,而非退却求和。

若要论唐末逆势崛起的将领,“高骈”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864年,成都防御战打得南诏主力溃不成军。

比较有名的战术是使用“火鹞”——一种燃烧着油脂、利用风力放飞的风筝,用火焰干扰并惊吓南诏的象兵,让象群惊恐逃窜,阵型大乱。

后一部《酉阳杂俎》补遗中也提到这类军中“诡计”。

而广西境内新发现的大量岩画,则描绘了唐军在山崖上开凿之字形栈道,并以机动性极强的队形突然发起攻击的场面,进一步佐证了高骈运用地形与器械的巧思。

在这些军事改革的背后,是高骈对于西南地域特点的充分认识。

热带雨林的瘴疠与险峻地势虽可用来牵制唐军,但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成为唐军的作战屏障。

正因为对地形、气候、对手兵种的了解,高骈才能在短时间内打出一场“闪电战”,并乘胜迫使南诏走向覆灭。


然而,唐朝在西南用兵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却付出了巨大代价。

对比史料可知,唐廷在西南地区的年耗军费高达400万缗,相当于两淮盐税总收入,给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带来沉重压力。

再从生态学视角看,贵州屯堡遗址近年的孢粉检测显示,长年征战导致植被破坏,土壤盐碱化严重,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农业的恢复能力。

这场针对南诏的“闪电战”虽然获胜,实则像透支体力的负重搏斗,短期成果掩盖不了长期消耗的弊端。

正是在这样进退维艰的局势下,唐朝依然维持了对西南边界的高压管控,其所付出的成本不可谓不高。

但从后世的视角看,这也正是体现“血性王朝”特质的一面:面对南诏的挑衅与可能的合纵连横,唐廷宁可付出巨额军费,也要确保边境的安定。

这种“大好河山不容他人染指”的坚守,对于后来各朝代如何处理边疆问题,也留下一份不容忽视的战略遗产。

回鹘汗国(又作回纥),原本是唐朝在北疆最重要的盟友。

758年,回鹘大军助唐平叛,可也开出了每天索要“童女十人,绢千匹”的高昂代价。

据《唐会要》卷98的记载,唐廷选择了妥协,以换取对安史之乱的平定。然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结盟,导致了后期回鹘迅速坐大,对北方的压榨与利益攫取越来越难以控制。

2024年在蒙古国哈拉巴勒嘎斯古城出土的唐式铜秤,可以印证当时回鹘与唐在貂皮、马匹、粮食、丝绸等贸易中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也让研究者更能体会当时唐朝的被动。

安史之乱过后,中央朝廷元气大伤,疲于敷衍各路藩镇,更无暇顾及原本应该制衡的回鹘势力。

回鹘越发骄横的局面下,唐朝并没有认命。

当时驻守渔阳(今北京附近)的张仲武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

842年的渔阳之战,他使用改造过的楼车投射“猛火油”——一种早期石油燃料武器,烧毁了回鹘的辎重和营地,令其彻底陷入混乱。

后续的作战还发现投降的7000帐回鹘人当中,混有粟特商队护卫,显示出当时草原各部族的驳杂成分。

这一点通过出土的墓志铭DNA检测得到初步证实:粟特与回鹘在商贸往来中形成了紧密的混合群体。

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军事行动,集中展示了唐朝末年仍能把握军事主动权的可能性。

回鹘汗国的衰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内部纷争和气候环境恶化,但唐军的连续打击也不可忽视。

从848年吐蕃衰退到842年回鹘覆灭,大唐一口气清除了西北、北方两大威胁。

看似破败不堪,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

伴随着吐蕃和回鹘的倒塌,蒙古高原及河西走廊方向的军事压力骤减。

根据气候学者的研究,9世纪中期蒙古高原连续干旱,加剧了游牧民族间的陷落与竞争。

唐朝借助这股天时之利,加以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成功摆脱了北疆危机,为稍后的河陇修复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这样的胜利固然掩盖不了唐朝渐行渐弱的事实,但在即将走到亡国终点之际,仍能为华夏扫除重大外患,也就足以铸造盛名。

和明、清等朝代末期常常选择退让相比,唐朝的确将“血性”体现到了最后一刻。

2.简明中国通史(上下)——吕振羽 著

3.栾绍涵,李严,王思淇.新疆阿克苏地区唐代军事聚落的体系化布局研究

4.隋唐史(上)

5.酉阳杂俎

来源:老耿来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