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李白都娶过寡妇,为何刘翀却被弹劾?娶寡妇为何被耻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8:50 2

摘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随后近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道德枷锁。然而在中国早期历史中,寡妇再嫁并非不同寻常之事。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随后近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道德枷锁。然而在中国早期历史中,寡妇再嫁并非不同寻常之事。

孔子儿子孔鲤的妻子在夫死后再嫁,汉朝卓文君新寡回到娘家,与司马相如琴心相悦,当晚便私奔结为夫妇。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姊湖阳公主新寡,想嫁给宋弘,刘秀亲自为她做媒。

贞节牌坊在明清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这些用花岗岩砌成的建筑物,不仅是对女性“从一而终、寡而不嫁”行为的表彰,更是父权社会控制女性身体的象征。

今天在读《明史》时,看到明初一个官员叫刘翀,他就是娶了一个寡妇朱氏,这个朱氏原先是安陆侯吴杰的妾,吴杰死后,她改嫁给指挥张能作妾,张能死后,她又嫁给指挥程鹏作妾。后来,程鹏因犯事被处死。刘翀贪图朱氏的钱财和美貌,娶她为妻。到这时,巡按御史陈泰上奏弹劾刘翀,说他丧失廉耻,娶了一个失节的妇人,玷污了风纪法度。明英宗命令逮捕刘翀入狱审问。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说起: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山东兖州人刘翀因娶了一位寡妇而被巡按御史弹劾,罪名是“丧失廉耻,玷污风纪”。这位寡妇朱氏,原是安陆侯吴杰之妾,后改嫁指挥张能,再嫁指挥程鹏,三度嫁人,最终因程鹏被处死而守寡。刘翀贪图朱氏的美貌与财产,娶其为妻,却因此身陷囹圄。

此案表面上是官员道德问题,实则反映出明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极端重视,以及对男子娶寡妇的道德审判。刘翀的“失节”并非个人行为,而是触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再婚的禁忌与对男性“节操”的苛求。

贞节牌坊作为表彰守节女性的建筑,其兴盛与程朱理学的传播密切相关。早在宋元时期,理学思想开始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真正将贞节观念制度化、仪式化的,是明清两代。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不仅是对守节女性的奖励,更是对家族荣誉的激励。清代更是将此推向极致,贞节牌坊遍布城乡,成为女性“从一而终”的象征。

据《明史·列女传》记载,明代被官方旌表的节妇、烈女多达35829人,清代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女性或因守节而饿死、或因拒嫁而自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她们的名字被刻在牌坊上,成为“榜样”,却无人再问她们是否愿意。

贞节牌坊在明清二代在中国各地大肆兴建。按照被表扬人士的生平事迹不同,贞孝节烈牌坊被区分为贞节、贞寿、贞烈、节孝、节烈等不同类型。

建造贞节牌坊必须得到官方准许。程序由地方官掌控,在查访后向直省督抚报告,然后上报礼部奏请旌表。

尽管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盛行,但古代女性并非始终不能改嫁。事实上,在唐宋以前,社会对寡妇改嫁的容忍度相对较高。

汉代,寡妇改嫁并不罕见。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先后嫁给曹寿、卫青,卫青本人也娶了守寡的平阳公主。东汉末年的曹操更是以娶寡妇闻名,其妾室中有多位是寡妇,甚至带有子女。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相对较高。李白就曾娶一位姓刘的寡妇为妻,虽最终离异,但并未因此受到社会谴责。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也有多位寡妇出身,如韦珪、刀妙琏等。

可见,女子改嫁并非自古皆禁,而是随着理学思想的强化而逐渐被污名化。程颐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本意是强调道德气节,却被后世曲解为对女性贞操的极端要求,成为束缚女性再婚自由的枷锁。

与女性改嫁受限相对应的是,男子娶寡妇也常被视为“失节”。程颐曾言:“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这意味着,男子若娶寡妇,不仅女性“失节”,男子也连带“失节”。

这种观念在明代尤为严重。刘翀娶朱氏,虽无违法之处,却因“失节”被弹劾入狱,足见当时社会对男子娶寡妇的道德审判之严苛。

然而,这种耻笑并非自古有之。在汉代,娶寡妇并不丢人,反而被视为务实之举。曹操娶杜夫人、尹氏等寡妇,不仅未受非议,反而对其继子视如己出,体现出一种成熟的婚姻观。

为何到了明清却变得“可耻”?根本原因在于理学思想对“家道”与“宗庙秩序”的极端维护。寡妇再嫁被视为“乱宗”,男子娶之则为“失节”,这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对男性婚姻选择的道德绑架。

在贞节观念日益严格的社会背景下,寡妇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与道德困境。

1、经济压力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往往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丈夫去世后,生活常常陷入贫困,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往往需要接受接济。有些情况下,虽然不禁止寡妇再婚,但再婚的寡妇会失去亡夫遗产的继承权。

2、社会歧视

明朝时期,对再嫁妇女的歧视尤为严重。据明末莆田学者姚旅的《露书》记载,某些地方认为再婚妇女不吉利,不准接亲的车轿经过自己门前。

邻居们会拿着棍棒石头守于家门,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娶再婚女的人家,为了避免麻烦,半夜背着新娘,跑到没人住的地方才让她坐车或上轿。

寡妇的婆婆家甚至是亲娘家,也觉得再婚不吉利,不允许从正门出入,只能走后门侧门,甚至在墙上打个洞让她钻过去。

3、礼教压迫

清代有位“高节妇”,十七岁起守寡,守到九十六岁,共守了七十九年。这种极端的守节行为被当时社会推崇为道德典范,却无视了女性数十年的青春与幸福被埋葬的事实。

尽管社会观念趋于保守,但历史上仍有不少名人娶了寡妇,甚至因此成就佳话:

1. 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其妾室中有杜夫人(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尹氏(何进儿媳)等多位寡妇。曹操不仅娶之,还厚待其继子,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胸怀。

2. 李白:唐代大诗人,曾娶一位姓刘的寡妇为妻,虽最终离异,但诗中多有其影射,反映出唐代对寡妇再婚的相对宽容。

3. 卫青:西汉大将军,娶了守寡的平阳公主,成为皇权与军权联姻的典范。

4. 郭威:五代后周开国皇帝,一生娶四位寡妇,皆为正室,感情深厚,堪称“寡妇之友”。

5. 刘备:蜀汉昭烈帝,其皇后吴氏原为刘瑁之妻,守寡后被刘备纳为夫人,后立为皇后,成为政治联姻的典范。

这些例子说明,娶寡妇并非“低人一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反而是成熟、务实、甚至政治智慧的表现。

贞节牌坊的倒塌,始于近代思想的觉醒。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主权,寡妇再嫁不再被视为“失节”,而是个人选择。

今天回望刘翀案,我们不应只看到一个官员的“道德污点”,而应看到整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与对男性婚姻自由的限制。贞节牌坊不仅是女性的枷锁,也是男性道德的牢笼。

真正的文明,不是用牌坊来表彰牺牲,而是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无论她是再嫁的寡妇,还是娶她的那个男人。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