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同样是偷情,为什么宋惠莲就自杀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8:37 1

摘要:她原是西门庆家里的仆人来旺的妻子,年轻貌美,暗中与西门庆有私情。事情的转折点出在来旺身上。西门庆与人勾结,设计陷害,让来旺被判发配充军。宋惠莲眼见丈夫要受苦,心里仍放不下,放下身段去求西门庆,希望能高抬贵手。西门庆当面答应了,可回到家后在潘金莲撺掇下,又翻了脸

《金瓶梅》里,宋惠莲的结局不是很容易理解。

她的故事其实不复杂:

她原是西门庆家里的仆人来旺的妻子,年轻貌美,暗中与西门庆有私情。事情的转折点出在来旺身上。西门庆与人勾结,设计陷害,让来旺被判发配充军。宋惠莲眼见丈夫要受苦,心里仍放不下,放下身段去求西门庆,希望能高抬贵手。西门庆当面答应了,可回到家后在潘金莲撺掇下,又翻了脸,最终还是没有救下。

宋惠莲的求情落空,丈夫被发配,她自己则走上了自缢的路。

问题在于,她既然已经是偷情,那为什么还在乎这个丈夫?

这个选择,当然不是所谓的“烈女殉夫”,而是一个心理逻辑被逼到尽头的产物。

要理解她的自杀,我们要引入一个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

他最初研究飞碟邪教。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个小型教派声称外星人会在某天降临毁灭世界,只有信徒能获救。结果到了那天,却什么也没发生。

按常理,这些人应该感到被骗,于是幡然悔悟重新做人,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反而信得更深了,还四处宣传自己是被外星人“特别选中的”。

费斯廷格亲自潜入观察,最后写成《当预言失败时》一书。

他发现,人的大脑里不能长期容忍互相矛盾的信念,一旦出现矛盾,人就会感到极大痛苦,于是急着找借口来缓解。

这就是“认知失调”。

回到宋惠莲,她的内心有两条基本信念:一是“我是来旺的妻子”,这是她的身份和名分;二是“我与西门庆有私情”,这是她的欲望与刺激。

只要丈夫健在,这两条还能并存。她可以说服自己:私情只是秘密,身份依然稳固。

可当丈夫被西门庆加害,这两条逻辑就彻底撞车了。

作为妻子,她应当保护丈夫;而她的快乐,正好成了丈夫不幸的前奏。

失调无从缓解,痛苦也无法转移。

更残酷的是,她经历了希望与落空的双重打击。

西门庆先答应她“饶人”,给了她一次修补内心的机会,她能告诉自己:虽然犯错,但至少尽了妻子的责任。

可这点希望很快被西门庆的反悔所击碎。

先给希望再毁掉,比直接拒绝更容易让人崩溃。

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

在明代社会(书里假托为宋代),妇女的价值几乎完全系在丈夫身上。

丈夫在,她是妻子;丈夫死,她是寡妇;丈夫因情人被害,她就是共犯。

这样的身份定位,会把外部的法庭搬进她的心里。

宋惠莲既不能指责西门庆,也不能依附他,于是只能把刀子转向自己。

这在心理学上叫“内化攻击”,当人没法攻击外部世界时,愤怒就会转向内心,变成自我惩罚。

想必很多读者会问,为何她不像李瓶儿那样转身依附西门庆?

答案很简单,李瓶儿的丈夫至少名义上是病死的,西门庆提供的是新的庇护,而宋慧莲的丈夫却是被西门庆亲手害掉的。

加害者无法成为安慰者,她没法说服自己把生命托付给这样的男人。

那么,何不学习潘金莲呢?她不是亲手杀夫吗?

潘金莲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值得专文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她的心理特点是回避,长久的苦难和屈辱,使她能把内疚甩出去,用攻击和冷漠维持自己。

相比之下,宋惠莲既没有李瓶儿的依附力,也没有潘金莲的攻击力,她的认知失调只能向内爆炸。

所以,宋惠莲的自杀,不是因为她比别人更有道德感,而是因为她的心理逻辑被逼到尽头。

她想保住“妻子”的角色,却眼睁睁看着它被扯断;她的欲望与罪恶捆在一起,失调无法修补;她的希望被允诺和反悔反复折磨;她既不能依附,也不能攻击,只能走上自毁的道路。

同样是偷情,潘金莲能继续活,因为她会转嫁责任;李瓶儿能活,因为她能找到新的依靠、而宋惠莲只能死,因为她的内心逻辑被撕成了两半,再也拼不回去。

她死在西门庆的算计里,死在潘金莲的恶毒里。但归根结底,她是被自己卷死的。

来源:特立独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