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鹤扶摇上,青云路路通。放飞绿空境,耄耋变儿童。”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版通过盘点非遗技艺,展示各地风筝的特色,带领读者感受风筝背后的精巧
北京风筝哈:沙燕一瘦惊天下
本报记者 李雪
“进北京,逛厂甸,玻璃琉璃大沙燕”。歌谣里的“大沙燕”是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风筝样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就是根据沙燕风筝设计的。
北京哈氏家族制作的大沙燕自清末便誉满京城,肥燕雄壮、瘦燕纤细,每一式沙燕上都布满蝙蝠、蝴蝶、牡丹、鱼等吉祥图案,赋予风筝美好的寓意。尤其是哈家制作的硬翅瘦燕风筝,沙燕两侧翅膀尖之间的距离有4米,整个风筝高达3米以上。在北京的胡同,这么大的风筝很难从家门出入,进出需要墙里墙外各站一人,让风筝从墙头翻过,所以当时哈家居住的辟才胡同常见“风筝翻墙”一景。
哈亦琦研发的小型立体风筝 本报记者 李雪 摄
“一到卖风筝的季节,我们就在房檐上架起竹竿架子,放上四五个大型风筝作招牌,买的人络绎不绝。”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哈亦琦回忆。他是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
哈亦琦从小随父亲学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掌握了哈氏风筝“扎、糊、绘、放、风、线”6种技艺。哈氏风筝画工精致,一般采用对称构图,翅膀由多层连续图案组成,勾勒细腻。细节处运用哈氏风筝最具代表性的绘画技法——秃笔丝毛,即用修剪成秃笔状的笔尖擦绘出鸟类羽毛或动物茸毛,效果栩栩如生。造型上,哈家的沙燕风筝头部不是纯粹的圆弧线,而是呈方圆形,使沙燕显得格外精神。
2024年,北京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前往新疆开展非遗手工课,哈亦琦放飞自己做的风筝。 受访者供图
紧随时代、守正创新是哈亦琦最大的特点。1982年,他设计的风筝“蓝凤蝶”在遵循祖辈蝴蝶风筝设计造型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色彩,设计了有冷暖色对比效果的颜色。1983年开始,哈亦琦开始尝试不同形状的风筝,圆形、三角形、筒形……他还做出了可折叠、拆装的风筝,解决了巨型风筝“出远门”的难题。他绘制的风筝面积最大的有10平方米,最小的仅为4平方厘米,最长为350米,很是新颖。
“创作思维不一样了,图案、用色也跟传统有所不同。”哈亦琦说,有时他在街上看到漂亮的衣服,也会琢磨着把衣服的样式、色彩融合到风筝中。
如今,在城里找一块能放风筝的地方越来越难,这也导致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少。哈亦琦便带着学生研发装饰风筝,把风筝放到镜框里展示。“我们给小风筝签上字,还把风筝图案印到了台灯、钟表、T恤上,也很好看,销量特别好。”他说。
哈亦琦从父亲手中接过一项重大工程——绘制风筝画谱。因为风筝顶多保存100多年,绘画却能保存更长时间,而且很多风筝图案是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有着独特的美学功能,每多画一张,就等于多传承了一个风筝符号。
天津风筝魏:竹骨绢翼塑传奇
本报记者 连晓芳
春秋两季的清晨和傍晚,天津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竞相飞舞,也有许多民间风筝队经常组织交流、切磋技艺。要说天津的风筝,那就得从魏家的说起。风筝魏制作技艺始创于1892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筝魏作品 受访者供图
风筝魏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飞行平稳,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中常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风筝骨架用铜箍衔接,能拆散折叠,数丈长的风筝,叠起来可随身携带。
在裱糊工艺上,风筝魏采用纯手工描绘,线条简单夸张,颇有国画的写意工笔之神韵,装饰性极强。风筝魏既可放飞又可观赏,兼具实用性和收藏价值。
风筝魏的历史,是一部用竹骨绢翼书写的传奇。到魏国秋这里,风筝魏已历经四代传承。作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国秋在从事风筝技艺传承近50年的过程中,继承发扬祖辈技艺,不断探索创新。
魏国秋在制作风筝 受访者供图
如今,风筝魏的作品已“飞越”五大洲,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我曾到过50多个国家,制作的‘千米巨龙’风筝和火柴盒大小的风筝被一些国外博物馆收藏;去海外参展带去的风筝展品总是被抢购一空,还有不少海外友人专程来到天津,希望与我们进行艺术交流与文化合作。这些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风筝魏不仅是老字号品牌,更是天津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魏国秋说。
近年来,风筝魏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寻求创新。例如,将碳纤维材料与传统竹篾结合,研发出可抗八级风的“海河之眼”风筝;将激光雕刻与工笔彩绘融合,创作出展现敦煌壁画的“飞天”系列风筝。
如何在守正中创新,让传统技艺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新时尚,是一个新命题。让魏国秋深感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联系工作室,询问风筝制作技艺,表达对这门技艺的极大兴趣。“当传统文化找到适宜的现代表达方式,就能唤醒共同的文化认同,激发新活力。”魏国秋说。
当下,风筝魏也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在风筝设计上屡屡出新,设计推出适合在室内放飞的迷你风筝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还与一些知名品牌、游戏公司合作,以年轻人熟知的动画人物、游戏角色为原型,设计制作“定制版”“联名款”风筝,不断拓展风筝彩绘的范围。“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既传承守护传统技艺,也主动拥抱改良与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让风筝魏飞得更高更远。”魏国秋说。
潍坊风筝: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苏锐
又是一年春风起,又到风筝飞天时。3月28日,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开设文化创意馆,供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风筝主题研学。这个春天,到潍坊的游客有了专门的风筝文化体验基地。
据史料记载,潍坊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制作的“木鸢”。唐代开始,风筝扎制技艺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了解和放飞风筝。至宋代,潍坊风筝已在民间广泛分布,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比赛放风筝的游戏。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在学习风筝绘制 韩军 摄
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潍坊风筝形成了色彩鲜艳、裱糊技艺讲究的特点。颜色方面,潍坊风筝多以红、绿、黄等为主色调,且搭配种类丰富;裱糊技艺方面,每类风筝的裱糊技法各有不同,裱糊蜻蜓风筝时使用绢丝材料,因为其比传统的纸张更透明,做出来的风筝翅膀非常生动;裱糊龙题材风筝时用绸,这样放飞时更加飘逸,不容易发生缠绕。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潍坊风筝的工艺和式样不断变化,但有一个显著特点没有变,那就是与时俱进。
以前,传统风筝的扎制多使用竹子,包括选材、破竹、削开竹条、弯竹条。如今,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单就风筝线而言,已经出现尼龙线、棉线和聚酯线多种。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00年前,潍坊大街小巷卖风筝的店铺就已经非常多了。每年清明节前后,在潍坊市的白浪河两岸,老百姓争相放风筝、荡秋千。如今,潍坊城市建设水平极大提升,多个宽敞的文化广场成为市民、游客放风筝的好去处。而且,飘荡在天空的风筝样式越来越丰富,航天题材、动漫题材、历史文化题材的风筝作品竞相涌现。
潍坊风筝也成为当地提振文旅消费的重要抓手。在潍坊街头,问当地人什么是最值得买的旅游商品,大家的回答一定是风筝。有的动漫游戏企业与潍坊风筝传承人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委托传承人绘制游戏皮肤。当地以潍坊国际风筝会等节会活动为依托,推出音乐节、露营季、美食汇等,成为“文化搭台、文旅经济唱戏”的范本。
南通板鹞风筝:百哨齐鸣 “响”誉世界
本报记者 王炜
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南鹞北鸢”之说,其中“南鹞”指的就是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从俗谚“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和“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中便可看出。
板鹞风筝融雕、扎、书、画、绣等工艺为一体,凝聚了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与常见的燕子、金鱼等形状的风筝不同,板鹞风筝以六角风筝为主,数个组合可以变出“七星串联”“十九星串联”等样式。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风筝上一排排哨口,飞舞在空中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即刻响起。
郭承毅在制作风筝 南通市文化馆供图
“制作一个传统板鹞风筝,需要上百道工序。”在板鹞风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承毅的风筝工作室,求购风筝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凸显南通风筝特征,郭承毅扎制时常选用“七连星”的样式,图案由瑞狮、八宝如意组成,寓意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然后再缀满无数只哨口,让风筝放飞时发出独特的声响。“板鹞风筝最核心的地方就是风筝的哨口,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风筝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会扎风筝和画风筝的人有很多,但要把板鹞风筝上的主哨做好是不简单的。”郭承毅说。
板鹞风筝,“响”誉世界。作为“南鹞”代表的南通板鹞风筝,不仅“扎糊绘放”四艺皆精,而且拥有哨口音乐的神奇特点。放飞后,哨口“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2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4名、市级17名。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活动,在坚持每年自己制作板鹞风筝的同时,还通过“风筝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南通青少年了解、认识这一非遗项目。
作为全国知名的“风筝之乡”,南通哨口板鹞风筝等特色风筝享誉国内外,通州刘桥、如东小洋口等地集文体、休闲于一体的风筝放飞和赛事活动,带动当地“风筝经济”稳步发展。如今的南通板鹞风筝,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成为南通文旅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来源:中国手艺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