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这一上行,一方面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从经验来看,3月PMI一般会强于2月,另一方面与中游装备制造业偏强有关。展望未来,项目不足仍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这一上行,一方面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从经验来看,3月PMI一般会强于2月,另一方面与中游装备制造业偏强有关。展望未来,项目不足仍是需求侧的隐忧。
强在中游
3月,制造业PMI为50.5%,前值为50.2%。这一上行,一方面与季节性因素有关,经验来看,3月PMI一般会强于2月。另一方面,与中游装备制造业偏强有关。从行业PMI数据来看,3月装备制造业PMI为52%,前值为50.8%,回升1.2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为50%,前值为49.9%,回升幅度较小。基础原材料行业PMI为49.3%,前值为49.8%,有所回落。此外,EPMI指数3月同样偏强,EPMI指数为59.6%,前值为49.0%。
对于装备制造业,1-2月的收入端同样偏强,背后来自三个原因的共振:“硬科技”“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出口”。后续,主要的不确定性可能主要来自外需。
弱在建筑业
弱在建筑业。3月,建筑业PMI指数为53.4%,去年同期为56.2%。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1.4%,前值为45.6%。我们更为关心的项目数据,有所下行,3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3.5%,低于前值46.8%,也低于去年同期。因而,往后看,项目不足仍是需求侧的隐忧。
受偏弱的建筑业影响,3月基础原材料行业的PMI为49.3%,低于前值49.8%。PMI出厂价格指数为47.9%,连续十个月低于荣枯线。根据统计局解读,“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较上月回落。”
整体来看:经济环比回升的强度评估
综合PMI产出指数可以衡量经济的环比状态。1季度,综合PMI指数为50.9%,高于2023年的四季度以及2024年的三季度,彼时,政策都有所加码。2023年四季度是增发特别国债1万亿,2024年三季度是9月26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但低于2024年的四季度,以及2024年的1季度、2季度。即,与这些时间段相比,经济环比回升力度又偏弱。
制造业PMI继续回升
3月制造业PMI为50.5%,前值为50.2%。具体分项来看:PMI生产指数为52.6%,前值为52.5%,回升0.1个百分点。PMI新订单指数为51.8%,前值为51.1%。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0%,前值为48.6%。PMI从业人员指数为48.2%,前值为48.6%。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前值为51.0%。PMI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2%,前值为47.0%。
价格:出厂价格指数仍低于荣枯线。3月,PMI出厂价格指数为47.9%,前值为48.5%,连续十个月低于荣枯线。根据统计局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3月中旬相比2月中旬,动力煤、焦煤、焦炭、螺纹钢、汽油、柴油、纯苯、苯乙烯、玻璃、纸浆、天然橡胶等产品价格出现下跌。电解铜、铝、锌、甲醇、玉米、尿素、复合肥等价格有所上涨。
库存:采购仍积极。3月,采购指数为51.8%,前值为52.1%,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但在手订单指数有所回落,3月为45.6%,前值为46%。库存方面,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前值为48.3%。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2%,前值为47.0%。
外贸:出口新订单指数有所回升。3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0%,前值为48.6%。进口指数为47.5%,前值为49.5%。
建筑业:3月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据统计局解读,“受气候转暖,各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等因素影响,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
服务业: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据统计局解读,“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随着春节效应逐步消退,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餐饮、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预期:制造业略有回落。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前值为54.5%。3月,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前值为54.7%。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5%。前值为56.%。
综合产出:3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据统计局解读,“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有所增强。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6%和50.8%。”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